北方到處都有五爺廟,五爺是誰?

樑棟影音


去過中國北方旅遊的人會發現,中國北方廟宇很多,傳說也多,但是最多的是關於五爺的傳說。由五爺傳說而衍生出來的五爺廟比比皆是,特別著名的是五臺山的五爺廟。很多南方人就不太清楚為什麼北方人要供奉五爺呢?五爺又到底是誰呢?

這個五爺可不得了喲,他是中國佛教中萬人敬仰的財神,掌管九州財富,想發財的人只要多拜拜五爺,一定能夠

心想事成

,龍五爺財神的威名可真不是吹出來的。

關於五爺的傳說,民間一般有這麼兩個,一是五爺的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二是他如何成為人們口中口口相傳的財神的。

五爺原名不叫這個名字,他的名字叫聖衍,傳說他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個兒子。那一年北方赤熱,旱地千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大慈大悲的文殊菩薩感念百姓之苦,為了讓北方之地變得清涼,於是專門找東海龍王要了一塊清涼石。

從此北方地區清涼無比,風也順,雨也順,百姓安居樂業。但是一聽說東海的寶物清涼石被借走,東海龍王的五個兒子不幹了,找到文殊菩薩討要,大吵大鬧。

文殊菩薩法力無邊,降服了東海龍王的五個兒子,為了讓他們安心守護清涼石,菩薩在五臺山建了五座臺子,安置五位龍子,其中五子聖衍就落在五臺山的核心地帶。五子守護著清涼石,從此百姓再無苦難,北方雖然不旱了,但是百姓依舊生活困難,時不時出現一些疫病,百姓更加艱難。

此時觀音大師發下誓言,要為普救天下蒼生而努力,但是她缺少座騎。聖衍得知後,心甘情願化作鰲龍,給觀音大師當座騎,行萬里路,為天下蒼生驅邪降瘟。他的一片仁心後來被如來佛祖知道了,佛祖感其濟世之情懷,特別賜了三大法器,這就是有名的金元寶、聚寶盆和財源庫。

有了這三大法器,聖衍如虎添翼,從此可以掌管天下財富。但是他沒有將財富據為己有,而是平均分給了百姓,百姓凡有需求者,只要來到五爺廟,誠心拜一拜他,就能心想事成。

久而久之,五爺廟,財神廟的名聲越播越廣,來拜的人也越來越多,一個五爺廟再也容納不下這麼多香客了,所以北方的五爺廟才會遍地開花。時至今日,五爺廟已經成為了中國北方很多人追求信仰的所在,人們也許不是為了求財,但是一定會為了達到心中美好的願望。

如今中國人生活好了,每年外出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人在生活富裕以後卻發現自己精神信仰匱乏,所以他們更願意走山拜廟,一求平安,二求內心的安寧。而五爺廟之所以會如此興心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讓參拜的人求得內心的平安。財富取之不難,難的是如何用好財富,將財富散之大眾,讓人人都享受幸福生活,才是財富的最高境界,而這也是五爺聖衍千百年來一直所倡導的。


火樂8888


五臺山鼎盛的五爺廟,供奉的是誰?相傳五爺因就康熙正果位!

相傳山西五臺山五爺廟裡的五爺有求必應,應之必靈,正是因為如此小編也和大多數香客一樣,走訪五臺山,上香許願之餘,瞭解了五爺和康熙的這段傳說……

五爺,是佛教傳說中的財神,龍王的第五個兒子,本相鰲龍,名叫聖衍。關於五臺山五爺廟,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傳說:話說當年順治在五臺山出家,有一天康熙一路舟車勞頓趕往山西五臺山,去尋找父親順治。

正要登臨五臺山,忽一陣狂風吹來,頓覺天昏地暗,沙石發出“拍拍”聲響,眾人當即迷失了方向。

玄燁皇帝自然也有點緊張,但見眼前一片迷濛,風沙迎面撲來。急切中,他忙閉上眼睛。恍惚中,見面前站立一人,黑臉金身,體魄健壯,大聲問道: “我主何事驚慌?”玄燁答道: “朕去中臺寺廟朝禮已畢,正要返回,卻遇狂風驟起,使我迷失途徑。”黑臉人說道: “我主莫急,佛臣即刻引駕回宮。”待玄燁皇帝睜開雙眼,人已不見,眼前卻出現一道亮光,彷彿有誰在黑暗中點燃了一盞明燈。眾人順著亮光趕路,順暢地回到了皇城行宮。

次日一早醒來,康熙皇帝自然想起了昨日朝臺迷失方向的事,也憶起了那位救駕回宮的黑臉人,就與陪同他的僧會長說了,問五臺山寺廟有沒有一位黑臉僧人?僧會長想了許久,也沒想起哪個寺廟有這樣一位僧人。吃過早飯,康熙皇帝信步走出行宮,來到萬佛閣。他登上五龍王殿,抬頭一看,正中供奉的那尊黑臉金身塑像與他昨天見到的救駕人一般無二。

康熙非常激動,當下就說: “原來救駕脫險的就是你啊!朕封你為龍王菩薩。”說畢,還隨賜半副鑾駕,以顯威嚴。封“人間第一財神”,總管人間所有財源,並將萬佛閣更名為“龍五爺財神廟”,以佑天下蒼生財運興旺。也許正是有了龍五爺的佑護,才出現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後來,這一傳說傳揚開去,龍王菩薩的果位就確定了,也就有了今日越來越多的信眾在五爺廟上香許願的場景。


狼煙十里


五爺廟是五臺山最出名的寺廟之一,在長青大師的主持下,五爺廟的香火越來越旺盛,甚至大有超越塔院寺、顯通寺、菩薩頂之類的大寺院之勢。

五爺廟,之前在北臺頂時稱五龍王殿,大家到五臺山旅遊可以先行到北臺頂觀日出,順便可以看到,後遷移到臺懷鎮後稱為萬佛閣,五爺廟只是民間百姓稱呼。它也是五臺山獨有的寺廟,並非北方處處都有,五爺廟因康熙賜龍袍出名,到現在還保持著居士們向五爺獻龍袍的習俗。


那麼五爺廟的“五爺”又是有何來歷?

在北方地區,其他地方也有稱為“五爺廟”的寺院,這個“五爺”大多是傳統意義上的龍王第五子聖衍,也是佛教中的財神,因而被北方多地財神廟供奉。

但五臺山的五爺廟與其他地方的五爺廟有所不同,這裡供奉的“五爺”是五臺文殊菩薩的化身,即廣濟龍王。眾所周知,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而且在佛教寺院一般很少供奉龍王,但這裡卻不一樣,就是因為此五爺乃文殊菩薩真身所化,因此才會在群寺環繞之中,供奉著這麼一個龍王,所以為什麼才會說五臺山的“五爺廟”是五臺山獨有的。


雖然五爺廟在五臺山屬於小廟,但去五臺山的信眾卻是大多奔著五爺廟去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有求必應”,從求雨到求子求福求財,甚至近幾年求學,成為無所不能最接地氣的文殊菩薩顯化相,正因為最接近百姓,也就成為最為靈驗的寺廟。百姓們的訴求得到實現後,於是便為它上高香,唱大戲來酬謝菩薩,反過來就顯得五爺廟更加熱鬧,香火就更加旺盛。這也是為什麼寺廟有戲臺的特殊奇景之一。

總得來說,五爺廟的“五爺”供奉的是文殊菩薩真身顯化廣濟龍王,而其他北方地區供奉的應該是龍王第五子聖衍,此“五爺”非彼“五爺”,不要搞錯了!

切莫記得,許願必須還願!


望風瑟瑟


有幸去過五臺山,拜過五爺,五臺山五爺廟非常靈驗,拜五爺的時候不要隨意拜。要記得還願啊。



五爺,是佛教傳說中的財神,龍王的第五個兒子,本相鰲龍,名叫聖衍。生日是農曆五月十三,法寶是金元寶,財源庫,聚寶盆。因人們向龍五爺求財,有求必應,應之必靈,故被稱為“龍五爺財神”。在民間多有寺廟供奉。

提起五爺廟,眾所周知的是五臺山五爺廟。



關於五臺山五爺廟,當地流傳著這樣兩個傳說。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農作。文殊菩薩到這裡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便去東海龍宮借了一塊清涼寶石——“歇龍石”,帶回五臺山。說來也奇怪,這歇龍石一進五臺山,山裡便陣陣清涼,霎時,山上出現了清澈的溪流。自此,五臺山一改過去那種惡劣氣候,冬天寒風刺骨,冰封大地夏日烈日炎炎,酷暑難當,變成了常年氣候各宜,清爽宜人,夏無酷熱,冬無嚴寒,滿山遍綠,花果四季的東方佛國勝景,世界佛教聖地。

而這歇龍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因這石不論何時都沁涼透心。所以他們尾隨文殊菩薩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歇龍石”。文殊菩薩很快就降服了他們,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



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就為他建造了廟宇,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康熙年間,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這個萬佛閣建了龍王殿,把五龍王從北臺請下供於殿中。

如果您去五爺廟拜五爺,會看見五爺門前有半副儀駕,就是皇帝出巡的時候,為皇帝開路的官宦手中所執的東西。相傳康熙帝來五臺山尋父,正逢山雨,便迷失在山中。正在困境之時,有一黑臉大漢突然出現,風雨即歇,這黑臉大漢便是五爺。為表五爺救難之功,康熙親賜龍五爺皇帝金冠一頂,紫袍玉帶一套和鑾駕一副,封“人間第一財神”,總管人間所有財源,並將萬佛閣更名為“龍五爺財神廟”,以佑天下蒼生財運興旺。也許正是有了龍五爺的佑護,才出現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

按一般慣例,龍王是不居佛寺的,但據說五臺山的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而且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又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了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唯一的一座象樣的戲臺,是用來專門給五爺唱戲的。


源鯫


如果有人問“二爺”是誰,可能南方北方的人很多都懂,如果問“五爺”是誰,知道的人應該不多,特別是南方,其實五爺廟在南方北方都有,只是在北方五爺廟的影響力大一點,香火盛一點。





那麼這位五爺是誰呢?

關於五爺廟,在南方香火最盛的是在南海一帶,五爺廟裡供奉的就是我們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那就是龍王爺,不過是龍王五太子聖衍,他的生日是農曆五月十三,所用法寶是金元寶、財源庫和聚寶盆,也被稱為龍五爺財神。

南方的五爺是和觀音菩薩有關聯的,傳說觀音菩薩許下宏願,其中之一就是要常居南海,因為南海是個瘟魔遍佈的地方,當地的老百姓生活困苦,龍五太子聖衍得知後,願意為觀音菩薩效力,化成鰲龍馱著觀音菩薩到南海併為其護法。

觀音菩薩除去瘟魔後,民眾的生活雖不再受瘟魔折磨,不過生活還是很貧困,龍五爺又發下願心,要為觀音菩薩鎮守南海,以保百姓生活富足,據說“五爺”很靈驗,有求必應,應之必靈,到那裡燒香的主要是求財。

北方的五爺廟最出名的是在五臺山,五爺則是龍王的五位太子總稱,這裡的五爺和文殊菩薩有關聯,傳說在很久以前,五臺山是悶熱難耐、酷暑難熬的地方,當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薩為了解決老百姓的苦難,就跑到龍宮借取清涼石。

這清涼石是個好東西,有了這塊清涼石之後,五臺山就成了涼爽宜人的好地方,不過清涼石被文殊菩薩借走引起了龍王五位兒子的不滿,因為這塊清涼石是他們的“納涼石”,沒了納涼石可苦了他們,於是五位跑到五臺山大鬧,將五座陡峭的山峰直接削成了五座平臺,文殊菩薩只好出手降服了他們,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個臺頂,而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

這五位龍王太子被降服後,對文殊菩薩心悅誠服,也就心甘情願的守護五臺山,保護一方平安。而在降服這五位太子的過程中,文殊菩薩發現龍五太子頗具慧根,於是就點化了他,龍五太子得道後成為廣濟龍王菩薩,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使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當地百姓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就為他建了殿堂來供奉,這就是五爺廟的由來。

而這位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老百姓又在五爺廟相對建了個戲臺,到了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新曆六月大會),就會將殿門大開,讓五爺可以居高觀賞,以求得五爺看的開心,能夠及時行雨,保佑百姓風調雨順年年豐收,還有人認為多拜拜五爺,能夠財運亨通,據說五爺廟許願很靈,因此香火很旺,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久而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一系列活動,成了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地方。

雖然各地對五爺的傳說各不相同,但五爺是龍王的兒子卻是相同的說法,所以五爺就是龍王的太子爺。


歷史紅塵


今天是正月初九,乃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庭的主宰,在玉皇大帝的下面有二十八星宿、四大天師、太上老君、文曲星君、武曲星君、財神、瘟神、火德星君、水德星君、二郎真君、哪吒三太子、雷公、電母、風婆、雲童等諸位神仙。在眾多神仙中,財神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關於財神,民間有很多信仰。有的地方供關羽,有的地方供趙公明,有的地方供柴榮,有的地方供劉琦爺,有的地方供五路財神,有的地方供比干,有的地方供范蠡,有的地方供李詭祖,有的地方供龍王。在眾多的龍王中,有一位龍王非常出名,那就是五臺山的五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臺山在清朝的時候,被受皇家恩寵。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曾經來到五臺山。五爺廟位於臺懷鎮,離殊像寺和塔院寺很近。為什麼文殊菩薩的道場竟然住著一位龍王爺呢?這位龍王爺到底是誰呢?

  •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相傳原來的五臺山不像現在一樣是清涼之地,而是非常炎熱的地方。文殊菩薩到龍宮找龍王爺借清涼石,放在了五臺山。這時五臺山變得非常涼爽,後來龍王的第五個兒子知道了此事,來五臺山找文殊菩薩要清涼石。文殊菩薩用法力和智慧降服了這位龍子,從此這位龍子皈依佛門,成為文殊菩薩的護法。五臺山由炎熱之地變成了清涼淨土。人們為了感謝五爺,在臺懷鎮修建了五爺廟。由於五爺有求必應,所以五爺的名氣越來越大。

  • 還有一種說法在康熙三十七年的時候,康熙皇帝因想念父親第五次微服私訪來到五臺山。有一天康熙皇帝來到一間小酒館,有一位白袍書生邀請康熙皇帝喝酒。由於康熙皇帝心中思念父親順治皇帝,心中鬱悶。所以答應了白袍書生的請求。幾杯酒下肚,康熙皇帝迷迷糊糊的睡著了。

在夢中,有一位金甲龍王推醒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醒來以後問金甲龍王是誰?金甲龍王回答道自己乃是南海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因協助觀世音菩薩降服南海瘟魔有功,請封鎮守南海並掌管天下財物。康熙皇帝不解問道,既然閣下鎮守南海而且又掌管天下財物,為何會在五臺山出現呢?五爺說五臺山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地方,這個地方是佛天聖境。自己來這個地方為了聽文殊菩薩講經,和眾僧一起悟道。今日看到陛下心有愁事,所以特來解憂。康熙皇帝問自己的父親順治皇帝到底去哪裡了?五爺聽完以後微微一笑,告訴康熙皇帝。順治的前世是佛祖座前迦葉尊者,因為與陛下有緣,特意到人間護佑您。如今塵緣已盡,迦葉尊者已經回到西天,所以陛下找不到他。五爺說完便騰雲而去。康熙皇帝猛然醒來,方知原來是一場夢。
後來康熙皇帝在五臺山萬佛閣看到了五爺的法相金身,和自己在夢中見到的一模一樣。為了感謝五爺,康熙皇帝贈與了五爺皇帝寶冠一頂,紫袍金帶一副,鑾駕一副。封五爺為“人間第一財神”,並將萬佛閣變成了五爺廟。

以上兩種說法雖然無從考證,但是人們對五爺的尊敬是真實存在的。由於五爺法力高強,所以有很多分身。

還有一處五爺的分身在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蘭若寺。看過《倩女幽魂》的都知道蘭若寺這個名字,在現實中蘭若寺是真實存在的。蘭若寺的五爺殿非常靈驗,除了五爺殿,那裡還有一口卓錫泉。相傳卓錫泉是文殊菩薩用簪子往地上一戳,泉水自然流出。卓錫泉的泉水能治病,非常不可思議。目前法華祖師的肉身像供在蘭若寺中。

總結:五爺又稱廣濟龍王菩薩,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是五爺的生日,到了這天非常熱鬧。由於五爺喜歡看戲,所以人們在五爺面前搭起戲臺唱大戲。有的人求財,有的人求婚姻,有的求健康,無論求什麼五爺都會答應。因此有很多人在還願的時候,為了感謝五爺,給五爺披龍袍。


雨緣竹讀書


說起"五爺廟",大家可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聽著挺熟悉,也挺入耳,但真要問起你這"五爺廟"是啥來頭,"五爺"到底是何方人物時,一般人恐怕也說不上來。

因為在大家印象裡"二爺廟"可能更為熟悉,這"二爺"自然也就是關羽關二爺,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都對關二爺的"忠義精神"十分推崇。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讓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五爺廟",去看看"五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五爺廟"影響力主要還是在北方,南方香火最盛的地方是南海一代。而南方關於五爺的傳說甚少,比較主流的是說五爺是龍王第五子聖衍,還說他的生日是農曆五月十三,法寶是金元寶、財源庫和聚寶盆。

據佛經記載,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為救度眾生,發下十二大宏願,其中第二願便是常居南海。那時候的南海瘟魔遍佈,民不聊生。南海龍王第五子慈悲心腸,感知觀音菩薩有此宏願,主動叩拜座前,願化為鰲龍,馱觀音穿越波濤,為觀音菩薩赴南海拯救大眾護法。在五爺的護送下,觀世音菩薩來到南海,遍灑甘露,驅除邪氣,救度蒼生。雖然南海瘟魔已除,但百姓還是窮困。於是五爺發願,為觀音菩薩鎮守南海,以保百姓富足,財源廣聚。觀音便揮動楊柳枝,將五爺幻化成巨鰲山臥,就是如今的三亞南山。據說"五爺"很靈驗,對百姓有求必應,應之必靈,人們主要向他求財。所以又稱它為龍五爺財神。

而在北方,關於五爺的傳說就多了起來,這是因為最正統的五爺廟就紮根於北方,它坐落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五臺山風景區臺懷鎮萬佛閣內。這座寺廟不僅是所有遊客以及香客們到訪五臺山的必到之處,同時也可以說是整個五臺山地區內大小寺廟中,香火最為旺盛的。這當然與"五爺"流傳眾多的傳說有很大的關係了。遊覽過五臺山的都知道,五爺廟是分為三部分,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臺。所以這傳說也是緊緊圍繞這三者而來的。

最為山西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文殊菩薩與五臺山清涼石的傳說。

相傳很久之前,五臺山並不像現在這樣氣候宜人,是難得的避暑勝地,而是炎熱乾旱,酷暑難熬,於是文殊菩薩為解當地百姓之苦難,於是化作一位老僧,前往龍宮,希望從龍宮中借取耕雲播雨的清涼石,也稱"歇龍石"。

但是龍王並不希望清涼石留在人間,於是故意刁難說只要他能夠搬動碩大的清涼石,就允許帶走。誰料文殊菩薩,走到神石跟前,口唸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回到五臺山後,文殊菩薩隨即為當地百姓呼風喚雨,至此開始,五臺山地區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此地也成為了涼爽宜人的避暑勝地。

然而,龍王的五個兒子對文殊菩薩產生了不滿,於是便前來大鬧五臺山,直接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是文殊菩薩很快就降服了他們,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五位龍王也心悅誠服地歸順了文殊菩薩,至此首守衛的五臺山,保一方百姓平安。而這也就是五臺山形成的傳說,這塊清涼石起初是在山上,後來又被迎請到了山下,這座清涼石所在的寺廟也就成為了著名的清涼寺。傳說五位龍太子被降服過程中,文殊菩薩發現其中龍五子頗具慧根,而且有拯救萬民的慈悲之心,便將其點化,被稱作廣濟龍王菩薩。龍五太子悟道的瞬間,他與文殊菩薩心意相通,精神境界到達一個更高的層次,在那一刻,他即是文殊,文殊即是龍五。

而龍五成為菩薩後,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因為龍宮本就遍佈奇珍異寶,便有人認為,多拜拜龍五爺,能夠財運亨通,得到更多的財富。因此五龍王也就此被請到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就為他建造了廟宇,這便是五爺廟的由來,以及五爺廟為何會供奉著文殊菩薩和五龍王了。

至於古戲臺的話,相傳咱這位五爺和別的神仙不一樣,尤其喜歡聽戲,所以這戲臺是專門搭起來給五爺唱戲聽的。

關於這"五龍"的由來,在當地也有傳說。

五臺山南三百多里的壽陽縣有個雙鳳山,山下有個廟叫五龍聖母廟,這是五爺母親的廟。在廟的下面溝裡半山腰,有個洞叫五龍洞,是五龍出生的地方。

相傳雙鳳山山下有個溝東村,村裡有一常姓人家有一女叫玉娥。一日與嫂嫂到河邊洗衣裳,突見河裡閃著銀光的五彩石花蛋,玉娥拿在手中與嫂嫂傳看,跟嫂子戲耍的時候含於口中,不小心滑進肚裡。回家後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玉娥也不敢出門,只有在家紡麻繩。轉過年來春天三月二十八,玉娥肚裡胎兒要臨盆了,因為羞愧,不敢在家生,於是跑到山裡一洞中生。玉娥怕家人找不到她,於是一路將麻繩拴到洞中。四月初四生下了五條龍,此時她父親擔心玉娥在山中有危險,於是帶著鋤頭順著繩子來到洞中。見有五條小龍圍著女兒,忙舉鋤頭打去,一下將最小的老五尾巴砍了下來,其他四龍急眼了,立馬要對付她父親,玉娥忙喊:那是你們的姥爺,他們方才做罷。

再後來,這四條龍拜別母親騰雲去了天庭,被封為四海龍王,而老五因斬斷了尾巴不能騰飛,去了山西五臺山去普度眾生。這就是五臺山五爺的由來,五龍散去後,常玉娥坐化歸天,此事傳遍當地,當地人在洞中為她塑了金身,尊為五龍聖母,毎年四月初四都來供奉。直至現在,每年都要在這個時候趕廟會。

而真正讓五爺廟廣為人知,影響進一步擴大的要數與清代康熙皇帝的一段奇遇了。

如果您去五爺廟拜五爺,會看見五爺門前有半副儀駕,就是皇帝出巡的時候,為皇帝開路的官宦手中所執的東西,沒錯,這就是康熙帝親賜的。順治出家五臺山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原因就在於康熙皇帝一生多次前往五臺山進行朝拜,並且每一次去都會不帶隨從和侍衛,單獨的進行朝拜,再加上後來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西逃的時候,路過五臺山發現了順治、康熙時期的宮廷用品,則也更加印證了這一說法。

當然,這一說法我們都知道,按照史實記載來說可信度並不高,並且這也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所以就不多闡述了。相傳康熙帝來五臺山尋父,正逢山雨,便迷失在山中。正在困境之時,有一黑臉大漢突然出現,風雨即歇,這黑臉大漢便是五爺。為表五爺救難之功,康熙親賜龍五爺皇帝金冠一頂,紫袍玉帶一套和鑾駕一副,封"人間第一財神",總管人間所有財源,並將萬佛閣更名為"龍五爺財神廟",以佑天下蒼生財運興旺。這種殊榮,在天下間的廟宇中也是非常少見的。

總而言之,關於五爺由來的傳說眾說紛紜,我們也無法究其源頭,但是民間對五爺的信仰反映了人們對身心健康,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等各種願望的寄託。


歷來現實


可能南方更熟悉二爺,但要說起五爺,北方人就比較熟悉,而至於為什麼北方到處都有五爺廟,那是因為他也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那這五爺又有怎樣的歷史淵源?關於北方隨處可見的五爺廟,供奉的又是哪一尊神仙呢?

五爺本名叫聖衍,他其實是龍王的第5個兒子,許多人拜五爺,就是衝著他是財神的名氣去的,之所以如此,就是由於他本身是鰲龍出身。

而且最值得人羨慕的是,他的武器是金元寶,看著就有種讓人蠢蠢欲動的感覺,據說他還有一個聚寶盆,那不像五爺求財,還能向誰去求呢?

作為財神寓意的五爺在北方地區尤其常見,而五臺山的五爺廟,這裡有著文殊菩薩道場的歷史遺蹟之稱,五臺山也算得上古代帝王避暑納涼的勝地。

其實本來的五臺山,氣候惡劣,遠比現在複雜多變,夏天和冬天完全是兩個極端,根本不適合人常年居住生存,當地的農民痛不欲生,文殊菩薩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也是費盡周折,但好在最終不負眾望。

文殊菩薩與五爺的糾葛

據說當時的文殊菩薩,就是因為看到這裡民間疾苦,以慈悲為懷的他,聽說東海龍王有一塊神奇的石頭,能夠極大改善這裡的氣候狀況,所以他就和龍王去商討。

當然,最終這一塊歇龍石還是被他帶回了五臺山,這寶貝就是如此神奇,有了它的存在,五臺山瞬間宛若人間仙境;山谷中,流水潺潺,甚是清澈,一瞬間彷彿萬物回春一般,氣候條件與此前有著天壤之別,冬天更是景色宜人,一改往日嚴寒面貌甚是好看。

五臺山的氣候問題得到了完美解決,但同時也產生了另一個大麻煩,畢竟當時文殊菩薩的這一舉動,是在“歇龍石”的真正主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帶走的,所以等到龍王的五兒子等人找上門來的時候,文殊菩薩自然明白其中緣由。

但為了一己之私而損害蒼生利益他做不到,向龍王的五太子妥協他更做不到,自然也就順手降服了他們,乾脆在五臺山待著,保證五臺山的風調雨順。

(五臺山歇龍石)

畢竟這位五爺既貢獻了自己的心愛之物,又保證了地方百姓有雨可求,所以當地的百姓為了表彰五爺的功績,自然也將曾經立於北臺之上的龍王五太子,請到廟中供奉起來,這也算得上五爺廟的由來,在我國農耕文明時期,風調雨順就等同於財運亨通,畢竟那是當時主要的經濟命脈。

其實關於五爺的故事遠不止如此

話說在康熙年間,順治皇帝已經出家許久,當時所選的聖地就是五臺山,但是康熙還是想去和老爸聊天,敘敘父子情,自然也就前去看望。由於怕驚動他老人家,就隻身一前往,哪想到半路遇上一書生,兩人小酌了幾杯,康熙便昏昏沉沉的睡去,這一睡睡出了事兒。

話說康熙在夢中遇到了五爺,兩人還攀談了一番,康熙由於求父心切,便向五爺追問老父親的下落,但是五爺的這一番話卻讓康熙恍然大悟。

順治之所以不想被人打擾,就是讓康熙學會自立,他若處處依賴那個老父親,自己又豈能成長,何況他遁入空門,就不想與世俗再有交割,即使康熙有機會見到他,定然也問不出所以然的。

為了報答五爺的言行教化之恩,自然也對五爺的廟宇重新翻修,還送給他“第一財神”的美稱,自此五爺廟香火極其旺盛,因為許多人相信祭拜五爺可以獲得更美好的未來,所以變相的也為五爺廟增加了不少的人氣。

之所以五爺廟在南方鮮有分佈,其實與南北方文化差異密切相關,五爺也算得上地域性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就不屬於南方所供奉的神仙之列。


大國布衣


五爺廟確切的說是在五臺山,同時也是五臺山香火最為旺盛的一個寺廟。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是北方最大的佛教道場,更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五臺山有著很多很多的寺廟,其中香火最為旺盛的還數五爺廟。

因為五爺有求必應,同時也是財神廟,主管升官發財。

五爺是廣濟龍王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文殊菩薩的化身。


(五爺廟)

五爺廟供奉的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身後左右也排列了其他龍王,所以稱之為五爺廟。

傳說古時候五臺山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熱難耐。後來文殊菩薩去東海龍王那裡請來了“清涼石”。這可是一塊寶石,自從請來了以後,夏天沒有那麼熱了。所以,五臺山又稱清涼山。

這塊寶石原來是龍王五個兒子的,用來播雲布雨驅暑之物。被拿走了當然不行,於是五龍王大鬧五臺山,把原本陡峭的山峰削平成了五座平臺。

但是文殊菩薩很快降服了他們,並安排在了五座山峰之上,專門為五臺山播雲布雨。五龍王被安排在了最高的北臺之上。

後來,為了祭拜方便,便把五個龍王請下了山,各在一處,稱之為:五爺廟。

五爺廟的香火旺盛跟康熙皇帝也有著關係。

話說康熙有一次來五臺山祭拜,返程的路上突然狂風大作,看不清路。這個時候五爺現身把眾人帶了出來。

從此,五爺的名聲更勝。



五爺廟有求必應,同時許願不要超過三個,不然就是太貪心了。同時,在願望實現的一年以內,一定要來還願,不然五爺會怪罪的。

五爺喜愛看大戲,所以在五爺廟的正對面,有一座戲臺,每年法會的時候都會給五爺唱大戲。

同時有一些還大願的人也會給五爺點上一齣戲,感謝五爺幫助實現了願望。

因為許願有效,所以傳播五爺名聲的人也越來越多,故此,五爺廟的香火也越來越旺。每年到五臺山朝聖的人不計其數。


觀復一鑑


在中國,哪個廟香火最旺?當然是五臺山五爺廟啦,據說一年的香火錢就有二十個億。

五爺是誰呢?為何這麼火?


五爺就是東海龍王的五子,名叫聖衍,關於五爺有許多傳說。

話說很久以前,五臺山氣候乾旱,天氣炎熱,百姓苦不堪言,這時候,慈悲心腸的文殊菩薩不忍百姓受苦,便從東海龍宮那裡借來了一塊清涼石,置於五臺山頂,頓時熱浪散去,涼風習習。

後來,龍王的五個兒子下雨回來了,忙了一天的工作,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這時候他們準備到清涼石那涼快涼快。


哪知道來到之後,才發現清涼石不見了,於是趕忙四處尋找,可是找了幾個時辰還是蹤跡全無,一個個氣急敗壞,垂頭喪氣,這可是夏天的“中央空調”啊,沒這玩意,大夏天的可怎麼過呀!

五條龍唉聲嘆氣地來到了老龍王府,向老龍王抱怨清涼石丟了,哪知道老龍王一聽此言,猛一拍腦袋,說道:“哎呀,這茬我給忘了,這清涼石啊,被你們文殊阿姨借走了,說過幾天就還!”

五條龍面面相覷,老龍王借出去了,完了,這下沒戲了,原來老龍王一直暗戀文殊,他根本不好意思向文殊討要,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啊!


這時候,老五說話了:“我說,兄弟們,咱爹磨不開面子,咱們不怕,咱們去找文殊,軟的不行來硬的,非得把清涼石要回來!”

好,說幹就幹,五條龍騰雲駕霧就過來了,剎那間暴雨如注,洪水氾濫,瞬間沖毀了百姓的房屋,吞噬了上千百姓的性命,這時候文殊菩薩現身了,只見她略施法術,就將大雨止住了,洪水逐漸散去!

老五說話了:“文殊阿姨,我們奉父親之命,特來討要清涼石!”

文殊菩薩大怒道:“既然來討要,為何要發大水傷及無辜百姓性命,你們私自發水,觸犯了天條第二十八條,按律當斬!”


五條龍嚇得瑟瑟發抖,面如土色,趕忙跪地求饒:“請文殊阿姨救救侄子,我們是無心的,我們只是想嚇唬嚇唬你,不曾想造成如此大患!”

文殊菩薩嘆了口氣,繼續說道:“好吧,那麼你們就留在五臺山,潛心修行,多做善事,將功贖罪吧!玉帝那邊,我去求情!”

就這樣,五條龍留在了五臺山。

這五條龍,屬五龍最為活躍,經常顯靈,有求必應,時間長了,百姓前來供奉的越來越多,後來,百姓感激五龍造福五臺山,於是集資建了五爺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