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內蒙古》——來自草原的天籟之音“蒙古長調”

蒙古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是長歌的意思,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大多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與蒙古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長調在蒙古族音樂文化中最有代表性,他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靈深處的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聽到長調,都會體味到其中那份獨有的激動與蒼涼。

《魅力內蒙古》——來自草原的天籟之音“蒙古長調”

蒙古族長調以其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族人民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的感悟、對自然的感恩、對蒼天的敬仰。作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長調是一種歷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佈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2006年5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10月24日,蒙古族長調民歌《富饒遼闊的阿拉善》作為三十首歌曲之一陪伴著我國首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奔赴太空。

《魅力內蒙古》——來自草原的天籟之音“蒙古長調”

蒙古長調的歷史可以追溯倒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由額爾古納河兩岸山林地帶向蒙古高原遷徙,生活生產方式也由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蒙古長調的雛形便在這一時期產生、發展了起來。在此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蒙古逐漸取代了古老的狩獵歌曲,佔據了蒙古民歌的主導地位,最終形成了它獨有的藝術風格,並對蒙古族其他的音樂形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魅力內蒙古》——來自草原的天籟之音“蒙古長調”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只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長調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裡的音樂,是民族識別的標誌。就算你不懂蒙語,也會為為蒙古族長調所動容,因為那是一種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傾訴。蒙古族長調最大的魅力在於,他是離自然最近的一種音樂,或者說他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魅力內蒙古》——來自草原的天籟之音“蒙古長調”

蒙古族長調民歌大師哈扎布是唯一掌握所有長調技術的歌手,是草原傳統聲樂流派的傑出代表。他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了蒙古族長調歌曲的演唱方法,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聲樂學派,被烏蘭夫稱讚為“人民的歌唱家”。長調是一種靠口傳心授的民間藝術,同樣的作品不同人演唱可以風格迥異,所以,長調常“附著”在傳承人的身上。 可近十幾年來,隨著一些著名長調演唱藝人相繼離世,蒙古民間演唱長調的人越來越少,只有極少數老人和專門研究人員略知一二。 可能就像武俠小說裡寫的那樣越是高深的武功對徒弟的資質要求就越苛刻,蒙古長調因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許多人終其一生亦無法達到前輩的藝術水準,馬背上的千年絕唱及一些獨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瀕臨失傳,而蒙古長調更像是中國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縮影,還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也在等待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