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你关心的问题这里都有

闲在家中,带娃之外的业余生活也就是看看书,无意之中看到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本)总主编温儒敏写的这本《温儒敏语文讲习录》,一翻就不舍得放下。

平时我们总是追各大机构的语文名师,唯独忽略了这位在国内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最权威、最牛的大咖。

温儒敏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聘请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本)总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专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关注语文教育是最近十来年的事。

如何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你关心的问题这里都有

他深知这是众口难调、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语文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同时又是公共知识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民众的生活关系密切,网络和媒体关注度极高。

温儒敏出版这本“讲习录”,有“立此存照”的意思,把他的探求、思考全都写于书中。因此通过此书我们更能看到这位主编编写教材的初衷,有助于在平时的学习中用好这套”部编本“语文教材。

如何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你关心的问题这里都有

在这本书中,温儒敏还谈到中学语文教学、语文高考命题、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探讨了中文学科的历史、现状与困境。鉴于这些内容不是咱们这些小学阶段、幼升小阶段家长关注的重点,今天就不涉及这些内容了,只挑距离我们最近的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怎样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来听听主编的干货。


Part 1 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位

温儒敏认为,从学科来讲,语文包括“语言学”和“文学”两部分,语言学比较接近科学,而文学则是艺术,前者偏重工具性,后者则偏重人文性。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先要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然后才是审美呀、素养呀等方面的要求,后者相对是比较“奢侈”的东西。

就像一个家庭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活,然后才谈得上艺术欣赏等。当然,这两者很难分开,教学中应当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在学习读写技能的同时,所谓感情、态度、价值观很自然也从中得到培养。

语文课要解决读写能力,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也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希望语文学习全都变得很快乐,或者所有学生都很喜欢,那只是一种理想。


Part 2 鼓励海量阅读,提倡“1+X”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一切都是指向“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温儒敏看来,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课内读得少,课外读得也少,主要是应对考试,题海战术。中学毕业了,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书,即使上了大学,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针对这一状况,新编语文教材特别强调读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语文喜欢读书,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底子。

教材特别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比如,小学一年级,六七岁孩子还不认字,就先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读故事、童话、童谣等,以激发读书兴趣来开蒙。到了高年级和初中,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名著阅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

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

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

阅读材料怎么去找?现今很多流行的读本,都可以当作“1+X”的阅读材料。温儒敏特别介绍了一套课外读物,选文的经典性、可读性都比较好,还注意配合新教材各个年级、学段的教学目标,从小学到高中共24册。

公众号后台回复“课外读物”就可以看到这套书目的图片了。


Part 3 一年级为什么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部编版教材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如何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你关心的问题这里都有

温儒敏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拼音字母“a、o、e”,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孩子们的畏难情绪。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Part 4 汉语拼音对刚上学的孩子比较难,有什么建议?

温儒敏认为,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其他额外的负担。

另外,“部编本”语文的拼音教学内容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将拼音教学与认字教学结合起来,学拼音结合认字,彼此融通。对此大家也要重视。


Part 5 低年级怎样解决识字写字的难题?

温儒敏介绍,首先是实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是“部编本”语文低年级的编写原则。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

认识字和学会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小学要求低年级认识常用字1600个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字),其中800字左右会写。

一年级上册后面附有《识字写字基本字表》,要求会认300字。这是依据对小学生阅读的字频调查来确定的。先认这些字,才可能尽快过渡到独立的阅读。而且从字理、字结构来看,先认识这些字,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认字”内容,就是说,不完全依赖拼音认字,还要多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去认字。教学中老师们要重视范读、熟字带生字、尽量勾连口语词,等等。


Part 6 如何上好古诗词的课?有无必要让孩子学“国学”?

怎样学好古诗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要不要把“国学”当作课程?没有必要。

温儒敏介绍,“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对小学生学古诗文要求别过高,没必要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有的教案总喜欢来个三段论——“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领。

在温儒敏看来,“国学”这个概念很复杂,在晚清是为了抵御“西学”、拯救国粹而提出的,现在还是提“优秀传统文化”为好,这是中央的提法。至于“国学”不“国学”,学界有争议,中小学不要去套用。

对于社会上开设的读“三百千”的班,他认为“三百千”是古代开蒙的读物,主要是认字用的,小学生读一读也无妨。但要注意“三百千”并不是“经”,里边也有许多不适合现代人格发展的糟粕。不要开设什么“读经”班。多读点优秀的古诗文就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