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宦海瑞曾經踏足的揭陽登崗村


明代名宦海瑞曾經踏足的揭陽登崗村

在揭陽登崗村,聚落裡面有一座傳統四馬拖車格局的大夫第。大夫第廳堂懸掛一塊“棣萼聯芳”牌匾,是明代名宦海瑞留下的手澤。

創建於元代天曆三年的登崗村,據說先賢創村時,曾登上寶峰山觀察地形,見此地近山環水,田洋寬闊,溪河縱橫,可耕可漁,是一處創業發展的風水寶地。於是,便在山之東面荒地結廬而居。因創建地是登上山崗見到的,故取村名“登崗”。也有傳說此崗原為登姓者所有,故名。又因聚落前面有溪,溪上建有登崗橋,聚落在登崗橋上方,故歷史上也曾稱為“橋上”。

七百年的創村歷史,使登崗村先後建設有黃氏宗祠、司馬公祠、少卿公祠、翔之公祠、崇先祠、世澤祠、綿澤祠以及大夫第等祭祀紀念祠堂。而其中最為知名的是建築裝飾簡樸莊重的“大夫第”,它是黃爽及其後代的故居。雖自黃爽以降,六代人中有四代人相繼得中舉人並出仕為官,但是這個官宦人家堅持以簡樸節儉的禮教治家,因而在“大夫第”的建設裝飾也就比較簡樸。而大廳懸掛的“棣萼聯芳”木匾,其背後是一個美麗故事。舉人出身並官至國子監助教、邵武同知的黃爽,與著名清官海瑞友善。有一次,海瑞以公差途經揭陽,順道到登崗村拜訪在家度假的黃爽,黃爽著人辦了一桌豐盛的酒菜招待。海瑞看了心裡懷疑:不是說你黃爽非常廉明剛正麼,怎麼有錢如此奢侈待客。於是他笑著問:“黃兄近來收入不錯呀?”,黃爽聽出他話裡有話,解釋道:“雞是自家所養,菜是屋後所種,魚是從自家魚塘所釣,而鰻魚是下人剛才在登崗橋下所捕。這桌飯菜,幾乎不用花費呢”。海瑞聽了呵呵大笑:“我就知道黃兄向來清苦自持”,於是欣然就席。宴畢應邀秉筆書下筆力剛勁的“棣萼聯芳”幾個大字,以稱譽黃家世代功名連捷。

明代名宦海瑞曾經踏足的揭陽登崗村


除聚落中保存完好的幾座大小祠堂外,處於潮州府至省城及揭陽縣城官道之側的登崗村,還遺留有許多名勝古蹟,始建於宋代的登崗橋便是其中之代表。橋在村西,原為木板橋,明嘉靖十一年揭陽鄉紳薛中離率眾改建為石橋。橋分五孔,寬約1丈,長20餘丈。橋墩用石塊砌成菱形,橋面用厚石板鋪設。雖造形簡樸,但十分堅固,橫臥河面,格外壯觀。每有潮汐而成水石相拍奇景,行人至此莫不駐足觀賞。夏晚乘涼橋上,清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故此橋曾為當時桃山都一景。清同治九年潮州總兵方耀以受威懾的海盜所捐資產予以重修,改稱“洗心橋”。並擴修橋兩頭官路,稱作“自新路”,以表海盜悔過自新之意。橋兩端有碑刻志其事,今猶存在。為方便路人,方耀在改造的官道上還修築了一批休息、住宿設施,即所謂五里一亭,十里一館。現有路程公館一間尚存登崗圩市中,就是當年路館的遺存。

還有在揭陽曆史上頗為有名,前身是桃山義學的“寶峰書院”。《揭陽縣誌》和《續志》都有相關的記載:“桃山義學在登崗,雍正七年,貢生黃鼎輔倡建,監生陳煜耀捐銀七百餘兩,置谷三十餘石為膏火”;“寶峰書院在桃山義學之左,同治十三年,鄉人廩生謝煉、陳寶等以義學無房舍可聚生徒,請於潮州鎮軍門方耀,得罪鍰二千圓,並募都內殷戶捐建前後兩楹,翼以房屋,計為廳者二,為房者十有四。置田租谷三百零五石,鋪租錢五十千,以為歲時奠祀及山長束脩、生童膏火、科舉資斧之費”。民國中期,廢書院,興學校,寶峰書院更名為寶峰小學。1989年本籍華僑黃盛遵捐資重建此校和中學各一座及相關設備,使之成為設施配套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現代農村小學。

登崗村雖僻處寶峰山下,但以風水所鍾,以及耕讀之風不斷,從而得以人才輩出,成為遠近知名的文化之鄉、人才寶地。自明代中期以降,有黃爽以舉人出身,歷衡陽教諭、國子監助教,累至邵武府同知。曾任應天府分考官,選拔了申時行、吳自桐、吳天洪等後來皆成國器的人物,於是朝野皆為敬慕。其弟黃雄,嘉靖壬子舉人,累官恭城知縣。爽孫黃道臨,崇禎三年舉人,累官光祿寺少卿,其父得封兵部主事,其子黃士魁康熙廿三年甲子科舉人,官陝西邢陽知縣。六世而四代為官,這在揭陽十分罕見。民國時人黃鐘,號銘初,宣統元年己酉科拔貢,授直隸州州判。入民國後,歷任桃都書院、寶峰書院、翔龍學校諸學校校長或教員,博學強記,擅於詩文。所著《刪存草》詩集,今尚流行。

明代名宦海瑞曾經踏足的揭陽登崗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