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幣圈視角

普通人的幣圈視角

今年1月份的時候,區塊鏈技術就被推為“關鍵核心技術”,區塊鏈將成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不僅侷限於金融業,落地到具體的實體經濟,這也給幣圈帶來了政策利好。

但這一次的“好消息”,並不適用於混幣圈的所有人,有些人為此感到高興,恨不得舉雙手贊成;而有些人則為此感到惶恐,甚至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

換言之,當區塊鏈的重視程度被有關部門人為提升以後,BTC也成為了大眾的關注焦點,重歸輿論風口。對於大多數想要認真做事的人而言,機遇跟挑戰都混一塊兒來了。

我一哥們兒老趙,人送外號“趙老中醫”,也算半個幣圈人士,這人算是個傳奇,從當年在三和碗掛壁面一瓶大水黑網吧泡一天,到現在實現了基本的財務自由(對於曾經的掛壁而言,被動收入大於開支,實現“相對的財務自由”真的不難)。

他跟我聊了聊,隨著這一塊被重視,幣圈怎麼看待監管的介入,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還是“凱撒的歸凱撒”?

其實這件事,背後的機理非常簡單,就好比三和招工的黑廠,客觀上講,這些黑廠保住了一部分人的飯碗,起碼不至於被餓死。

但從更高的意義上來說,黑廠讓整體招工環境變得惡劣了,而且摧毀了很多人的信心,除了黑廠和黑中介,沒有人一開始是不想往更好的生活奔的。

所以無下限的黑廠,就成了三和大神走在路上撞到的一面“上面無限高下面無限深左右無限遠”的牆,還不如徹底放棄。

在幣圈也是這樣,監管大大提升了整個行業的下限,以往只要你敢就能野蠻生長的局面,或許會迎來轉折,畢竟遵紀守法的永遠玩不過試探違法邊緣的,監管就像是降維攻擊,pia的一下,把蒼蠅給拍平了。

那麼,區塊鏈技術的代表比特幣(以及衍生出來的平臺幣),如果想要獲得長足的發展,能夠為我們提供哪些稱得上“核心”的價值呢?它的價值又是由哪些決定的?

老趙跟我說,他覺得比特幣最核心的價值在於構造了一個新人體系,最開始比特幣出現的動機,還是因為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

在這場大災難之前,所有人對於中心化的金融機構(證券、保險、銀行),都是非常信任的。

比方說咱們小時候,還有各種把大量現金放家裡,導致被羊吃了或者招來人身威脅的宣傳小故事。

而這場危機怎麼來的呢?和美聯儲的低息貸款密不可分。

就拿老趙當年在三和來說,明明很多掛壁沒有還款能力,但是還是能夠貸款去消費,貸完款以後把身份證一掰,從此消失在茫茫人海。

這其實是金融公司和銀行對於賬面數字太過看重,所以造成各種貸款、債券和衍生品變得常人完全不能理解。

中心化需要很高的信用成本,而且所有數據太過於集中,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除了黑客攻擊,這裡還有一個例子。

早前的英國TSB銀行因為和勞埃德銀行分手,為了節約每年1.27億美元的系統使用費,把540萬用戶的幾十億交易記錄遷移到西班牙薩巴德爾銀行。

結果你猜?因為系統壓根兒沒經過測試,出現了各種賬目混亂問題,有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有人賬上莫名其妙多出來幾千塊,導致直接損失29億人民幣。

除此之外,中心機構也可能出於自己的立意,為了讓賬面數字好看而玩一些“數字遊戲”。

而在比特幣的信用體系裡,所有參與者本身就是記賬體系的一部分,所有人自己為自己背書,不僅安全,而且篡改成本過高,高到沒有意義。

這就相當於花20萬開模具,最終只鑄造了10萬塊錢的假幣硬幣(金屬模具用到一定程度會報廢),而區塊鏈技術則讓造假者成本比這種情況還要高得多。

這個信用體系裡,公平、公開、匿名都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所有人都會去主動維護這個運行體系呢?

中國有句古話,叫悶......不是,叫“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市場之所以繁榮的原因,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利益,參與記賬的人會得到相應的獎勵,所以也就會為這個體系來付出更多以獲得工作量證明。

再來說說平臺幣,平臺幣是一種由加密貨幣交易平臺發行的加密貨幣,它的作用也是在於構建平臺自我生態來連接用戶,平臺幣的持有者可以獲得一些諸如免手續費之類的特殊權益,但之前許多平臺幣都在增發……所以嘛,你懂的。

區塊鏈是個科幻感十足的技術,但是幣圈的水,可不像科幻那麼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