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過度排斥小人,以“道心”容納世界,便能避禍就福

道德經:以“道心”容納世界,故能成就其大。

道德經:不過度排斥小人,以“道心”容納世界,便能避禍就福

01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成為百穀之王,就是因為它處在萬千河流之下,所以能成百谷王。

所以人如大海一樣,不懼萬千河流,不管是山上流淌的高潔清水,還是平地流淌的汙穢小河,大海都能容納其中,於是便成就了自己的偉大。

這就是水的格局,居於萬千河流之下,這也是“道”的力量,不以自己的心思去區別萬物的善與惡,好與壞,全都能容納於此,這更是道的境界。

對於人生來說也是如此,一個人若能容納世間萬物不同的形態與個性,內心便有道的境界。

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道德經:不過度排斥小人,以“道心”容納世界,便能避禍就福

而反觀世俗個人,個人面對著世俗不同的個性,便有了“區別心”“區別心”的存在,讓自己不能更好的去容納萬物,這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就是最大的阻礙。

我們總是輕易判斷世間的善惡好壞,盲目敬畏好的,又過分的排斥壞的,但是殊不知,好和壞只是自己主觀情感的判斷,拋開自己的主觀情感,這一切都應該納入自己胸懷之中。

有些人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人和事,就抱著得理不饒人的態度,只會讓事情過度擴大。

《增廣賢文》中說:好訟之子,多致終兇。

一個人生的禍患根源,就是起源於自己的戾氣,太過於憤世嫉俗,難以容納萬物,便會引起禍患。

一個人想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要有容得小人,敬得君子的度量,這就叫分寸。

古人云:

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

人總會因為自己主觀情感的認識和偏差,對於心愛的人過分偏愛,對於厭惡的人過分輕賤,對於敬畏的人過分敬畏,對於同情的人過分同情,這都是人性存在的疏漏與弱點。

道德經:不過度排斥小人,以“道心”容納世界,便能避禍就福

02

所謂的氣度並不是只尊敬君子,而且也要有容納小人,小人固然可恨,但是一味的排斥並不是最好的良策。

懂得容納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做一個有氣度的人,對於自己不太喜歡的事情,也不會過度的憎惡。

正所謂“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對待心術不正的小人,要做到對他們嚴厲苛刻並不難,難的是不去憎恨他們,對待品德高尚的君子要做到對他們恭敬也不難,難的是適當的理解。

人性之中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對於自己喜歡的君子過善,對於自己討厭的小人過度排斥,都是違背道心的舉止。

人生有容乃大,有容納的胸懷,才能擴展自己的人生,如果對於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主觀心思去判斷善惡,並且過度排斥惡,這也是一種狹隘。

道德經:不過度排斥小人,以“道心”容納世界,便能避禍就福

有一天齊景公狩獵回來,指著前來接見的臣子梁丘據就對晏嬰說:“這個梁丘據和我相處的很好。”

晏嬰卻不以為然說:“你和他只不過相同,哪裡談得上和諧。”

齊景公問:“和與同有什麼區別?”

齊景公說:“和,如羹焉。”

晏嬰認為這就像廚師煮肉湯一樣,把各種原料和做糖漿放在一起,用火熬煮,過則洩之,不及則濟之,才能烹調出美味的佳餚,而人生應當以五聲六律為標準,抑揚頓挫同存,才能奏出好聽的樂曲。

遇到與自己有區別的人,也能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心有敬重,卻沒有同流合汙。人生的多彩也就是在於自己能夠容納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個性。

就如同晏嬰所說,人喜歡和自己大概相同的人相處,除了兩人的默契之外,更多的或許只是同流合汙,兩人大致相同。如果不願意接受其他的聲音,那麼你的人生也失去了更多的精彩。

道德經:不過度排斥小人,以“道心”容納世界,便能避禍就福

以平常心容納萬物,容納不同的人,用平等的待人態度,無論是君子亦或者小人都能夠相同,也是一種胸懷坦蕩,虛懷若谷,這便是一種境界。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