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貸的歷史演變,那些你不知道的“債”事!

借貸的歷史演變,那些你不知道的“債”事!


【篤明說債】愈演愈烈的借貸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可忽視的全民話題,其方式層出不窮,從銀行貸款到民間借貸,從P2P到信用卡,可謂是五花八門,那麼,你知道借貸的演變歷史嗎,今天我們就說說借貸的歷史。


借貸在我國曆史已經有幾千年來,上可追溯到大禹治水時期,那時洪水氾濫民不聊生,很多窮人不得不賣兒賣女,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大禹看到窮人的慘狀,自然就不能不管,於是他鑄銅錢來幫這些受難的子民贖回兒女。儘管大禹並不需要百姓還錢,但這意味著在某種條件下使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事情成為可能,而這就是“借”的一種表現。


到了周朝時期,周赧王登基後一直飽受強大的秦國壓迫,這時候楚國來使說願意與週一起聯合對抗秦,周天子大喜過望,但是國庫太窮,沒錢打仗。怎麼辦?借民錢已充軍備,於是周天子就跟一些土豪鄉紳打欠條借錢,約定等打勝仗了,回來用戰利品還本息。結果,戰爭輸了,這筆借貸也就成了呆賬。


土豪鄉紳自然不願意血汗錢打水漂,於是就到周天子的宮殿門口討債,這個天子被逼爬到宮裡一個高臺上躲債,後來,人們把這個高臺叫做討債臺,於是,就有了“債臺高築”這個成語。


由此可見,早在周朝,就已經有很成熟的國家貸款體系。低息,甚至是無息借貸。比如,祭祀用錢向官府借錢,十日內還免息;而如果用於經營的貸款,便會收取相應的低廉利息;甚至借貸寫進治國政策,名為“農假貸”,是農民種地的貸款,屬於特別照顧的政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利用免息貸收買人心是許多諸侯王的一貫手段,比如春秋五霸中的第二個霸主晉文公,流亡十九年後回國取代晉懷公,成功上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天下。這裡的赦免不是牢獄犯人,而是所有晉國人欠政府的貸款,這個舉措直接拿下了所有子民的心,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這是國家的借貸行為,類似於今天的銀行貸款,那麼民間高利貸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從春秋戰國開始,比較普遍的高利貸品種叫做“倍貸”。顧名思義,就是一年翻一倍,放貸人是那些有錢的官員或者大戶,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齊國孟嘗君。孟嘗君門下三千賓客,那是一筆大花銷,錢從哪裡來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放貸。據說他一年光靠收利息,一個封地就能收十萬錢。


借貸的人,就是那些貧困的農民。一來他們沒地需要租地;二來需要生存但是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借貸就成了活下去的依仗。


當然,自古就不缺抨擊借貸的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欒桓子是一個戰功還算顯赫的將軍,

但就是因為放高利貸,把名聲搞臭了,結果被寫進了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中,這可能是第一個因為放高利貸而被寫進歷史的人吧。


等到了西漢時期,高利貸已經成為一個產業。當時長安形成了一個放款市,高利貸叫做子錢。做放貸生意的人,叫子錢家。據說,年利息高達10倍之多。而這時候,高利貸的生意不僅僅面向貧困老百姓,更直接面向了政府。因為當時政府不穩定,戰亂頻頻,國庫空虛。

西漢漢景帝在位期間,國內就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要出兵,但是沒錢,於是去找子錢家借錢。結果大家都不看好,不肯借錢給他,只有一個叫無鹽氏的土豪借了千金給漢景帝。沒想到,漢景帝三個月就平定叛亂,回來連本帶息還了無鹽氏好幾倍的錢,無鹽氏靠這筆買賣一下子成了關中鉅富。


西漢政府沒有得到子錢家的幫助,平定了戰亂,自然不甘心讓放貸的舒服,於是官方定了一個利息上限,叫律!


不過當時政府對於保護民間借貸,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有個河陽侯因為欠錢不還,被“奪侯”,還有個陵鄉侯因為放貸利息過高,也被免侯;


為什麼會出現高利貸?


就古代而言,多數借貸者都是農民,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出現週轉不靈,就得依靠高利貸。而高利貸是個坑,一旦跳進去,很難爬出來,最後往往落得個家破人亡,即使緩過來也很難從社會底層掙脫出來。


從歷史上看,借貸從未改變的就是風險,因此,借貸需謹慎,要合理負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