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製造”在印度無法成功?

現任政府發起的一項倡議,就是“莫迪政府”,即“印度製造”的發起,主要是鼓勵服務,食品,汽車和化學領域,其主要特點是突出並引起全球關注。印度經濟的崛起。它是通過鼓勵印度的製造業發展來促進經濟發展的,印度為此提供了鉅額的預算津貼。該項目於2014年啟動,預算巨大,2015年印度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最佳目的地,甚至超過了美國和中國。毫無疑問,它當時有了一定的進步。

政府有主要目標; 對於汽車行業,政府允許通過自動批准途徑向已經為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7%的汽車行業提供100%的外國直接投資,因此自然可以期望該行業顯著增長。

在允許投資將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該部門的成功取決於創造和維持的就業崗位數量。政府通過《2026年汽車使命計劃》設想,到2026年印度汽車產業將從260美元增長到3000億美元。預計將創造650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並貢獻印度GDP的12%以上。

該倡議的概要(整體)包括:

(1)將製造業的增長率提高到每年12-14%,以增加該行業在經濟中的份額。

(2)到2022年在經濟中創造1億個額外製造業崗位。

(3)確保到2022年製造業部門對GDP的貢獻從目前的16%增加到25%(修訂至2025年)。政策方法是為投資創造有利的環境,發展現代化高效的基礎設施,以及開拓外資新領域。

五年後,尤其是製造業,以及其他部門也受到影響,該國的整體經濟增長受到質疑。有趣的是,儘管在此期間公共部門的份額基本保持不變,但私營部門的份額從24.2%下降到21.5%。這個問題的部分原因可以歸因於經濟中儲蓄率的下降。家庭儲蓄減少了,而私人公司部門的儲蓄增加了。因此,我們發現了一種情況,儘管採取了提供良好投資環境的政策措施,但私營部門的儲蓄增加了,但投資卻減少了。在產出方面,只有幾個月增長了,而大多數增長都是負的。因此,就業放緩。

在過去的幾年中,食品部門也經歷了一定程度的放緩,其原因可歸因於政治效率低下,勞動力分工以及工人和農民之間某些土地所有權上的差距。最後的某些地理條件也不利於食品工業,該行業約佔製造業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印度出口的13%和工業總投資的6%。

為什麼“印度製造”在印度無法成功?

因此,“印度製造”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政府納入了太多部門,而實現所有這些都超出了當今印度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