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女孩因“上网课”而自杀,是教育之痛,还是社会之殇?

3月以来,“上网课事件”接连登上报纸媒体的笔端,成为众人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

南阳14岁女孩因家庭贫困,买不起手机,姐弟仨共用一部手机上网课,被老师通报学生议论,不堪压力选择服药轻生;石家庄一学生对上网课存在抵触情绪,不认真,被母亲唠叨责骂后,直接以跳楼的方式“抗议”;16岁男孩因不满母亲上网课的善意提醒和安排,心生怨恨,拿刀假意伤害自己,其目的竟是威吓母亲以后少管自己的网课;广东一男孩借“上网课之名”看直播,打赏女主播12万元,男孩父亲得知后欲自杀。一件件,一桩桩,骇人听闻,让人痛心疾首,网课一时间也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

南阳女孩因“上网课”而自杀,是教育之痛,还是社会之殇?

网课即线上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并不是首次实施的“新生事物”,不过在抗“疫”特殊时期的“全天候”网课学习却是首次实践和探索。无论谁,任何时间,突然看见这些消息,不管真假,我相信内心都会为之一颤,好好的网课,怎会导致鲜活的生命的凋零和枯萎?难道真的是网课的问题?无意之间,网课成了“背锅侠”和导火线,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家长、孩子和社会反思。

首先,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处在14-16岁的花季,自尊心强,性格冲动敏感,易怒易暴躁,浮躁不安的“氛围浓厚”,美好生命的突然陨落或受到伤害,是教育之痛,亦是社会之殇,更是人伦之违常!

“自杀”的背后,除了小孩心灵的脆弱和冲动,我们不仅要反思教育的“僵化”,还要探究孩子“补心补脑”的重要

南阳女孩因“上网课”而自杀,是教育之痛,还是社会之殇?

其次,孩子是父母的心头宝,可怜天下父母心,面临这“阴阳相隔”的一幕幕,任何人都会昏厥过去,伤心痛哭的无以表达。反观家长的一颦一笑、一苦一乐、一针一线,省吃俭用,勤奋工作,都是把最好吃的留给孩子,最漂亮的买给孩子,最喜欢的拿给孩子,只要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家长即使累着饿着渴着也心甘情愿。可见,父母的爱,永远无私无畏。但爱是真心付出,而不是一味地施舍和忍让,对孩子的需求满足要有原则、要有刚性和韧性,溺爱不是真爱

南阳女孩因“上网课”而自杀,是教育之痛,还是社会之殇?

第三,我们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学历较低,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看着孩子学习,却不知道他在学什么,怎么能帮上忙,孩子稍有偷懒或玩手机,家长提醒几次,见孩子没有反应,急瞪眼干着急,也不知道使用何种方法劝说有效,于是传统观念里的“棍棒教育”呼之即来,不听,先骂再打,还不争气,直接砸书本手机等物品,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大一点的孩子,会抗争和反叛,有时大动干戈选择极端地方式直接“怼”回去,父子关系,母女情怀瞬间“土崩瓦解”,悲剧由此产生。可见,父母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理性、柔情和妥当的方法应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甚至是蛮横无理,注意行事风格,把握说话做事的分寸和度

南阳女孩因“上网课”而自杀,是教育之痛,还是社会之殇?

最后,孩子“爱”的教育缺失,只注重知识的学习,以分数“论资排辈”,感恩教育不足。一些孩子不懂得谦卑和礼让,“孔融让梨”的美好故事永远停留在书本中,孝老敬亲的美德更是无从谈起。

发生矛盾纠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感受,做事不计后果,孤僻桀骜不驯的性格,损人不利己。可见,社会需要加强心理辅导,营造“人人关心、处处礼让”的社会美好风气,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自己应该修身养性,诵读经典名著、感知艺术情怀,陶冶情操,静心静气,提高思想品质和觉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父母老师的辛劳与不易,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南阳女孩因“上网课”而自杀,是教育之痛,还是社会之殇?

总之,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和子女双向沟通互济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要担负起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必要的调整和补充。父母关心孩子,儿女体贴父母,懂得尊重和理解,感恩至上,心灵交接,社会提供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才能避免一个又一个惨剧的发生。

南阳女孩因“上网课”而自杀,是教育之痛,还是社会之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