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閒情逸致,是一種能力

大概從五六年前,開始追看一個博客。博主有一種網絡中少見的怡然心境,記錄日常雜事,也寫一些讀書筆記,文風從容清簡。最關鍵的是博識:建築、繪畫、文學、音樂、動植物、飲食……乃至名人家事,信手拈來。

後來,這位博主寫書了,內容比日誌又豐富了很多。書名叫《夏目漱石的百合》,取全書中的一篇為題。百合與夏目漱石能有什麼關係?能捕捉到這個秘密,完全因為作者同時是植物迷和讀書客。她會在很少人注意的細微之處,甚至“咦,這種事情誰會關心”的莫名其妙地方,大感興趣,以尋古探幽的興致,信步而往,就尋出個新奇天地,讓大家都驚呼起來:“原來是這樣子啊!”寫出《世界文化體系裡的萵苣》一文,竟然是因為給孩子們講童話《彼得兔》時,對兔子們吃了萵苣葉子就睡著了的情節不能理解,於是四處搜錄,牽扯出關於萵苣的許多好玩事情:古埃及人的生殖之神、蘇美爾女神的頭髮、杜甫老先生的怨氣……


享受閒情逸致,是一種能力

簡·奧斯丁在家信中談到自己的小說,曾有“兩寸象牙”的說法,這種我們在閱讀時一晃而過的細節,作者卻極有耐心,不僅考證出“象牙”實物,更從十九世紀的女性生活習慣,談到奧斯丁的生平往事,乃至文學創作。流行於歐美兩百年之久,仿中國青花瓷的“青柳”圖案,與漢學家高羅佩的名作《狄仁傑探案集》之間,又有什麼樣的聯繫?不知不覺,就跟著她到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中參觀了個小小角落,角落雖小,別有異景。

這種風格,我把它稱之為“嚴謹的東扯西拉”,或者“智趣性的消遣”。在她的書裡,唱主角的是對於大千的好奇心,無視是否有用,只管勃勃著的求知慾,自然行文就有了流轉不息的趣致與生動。閱讀,在她這裡成為日常中的一件賞心樂事,甚至人生樂趣的重大來源之一。

“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職有成皆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長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作者在自序中引用了梁啟超的話以夫子自道。又自承“這本書主題蕪雜,無一專精。”的確,拿“精”來要求這本文藝隨筆是不恰當的,其妙處卻正在於“雜”,會給讀者提供許多新的興趣點與興奮點:一種繪畫流派,一種建築風格,一位藝術家,一部電影……隨時為你打開一扇新的風景之窗。


享受閒情逸致,是一種能力

伍爾芙名作《奧蘭多》的原型,就是她的親密女友維塔,維塔與其夫哈羅德都是雙性戀者,擁有開放性的婚姻,卻相處美滿且志同道合,夫妻倆都是傑出的園藝專家,共同打造了奇蹟般瑰麗的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園。寫作《茶之書》的美學家岡倉天心,和以研究“粹”的構造而聞名的哲學家九鬼周造,圍繞他們發生的故事,簡直是一部狗血倫理劇……

從書中可以收穫很多名人八卦,但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廉價的消費感,老實說,我這樣熱愛飛短流長的人,記住的也只是他們為人類文明所做出過的貢獻,心中升起對這些才智之士的追慕之情。

“天才的另一面是具有引起引人注目的醜聞的才能。”“連醜聞也不會發生的俗人們,在所有名人的醜聞中,發現了他們為怯懦辯解的最好武器。同時發現了樹立他們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優越性的最好的墊腳石。”芥川龍之介在《侏儒的話》中說道。作者對此也深以為然。即使是醜聞,也不是用來咀嚼的,這不是因為要對名人畏懼或奉承,而是為了直面並尊重我們自己的存在。這樣節制自省的八卦態度,與通過對名人的消費來展示道德優越感,或販賣自己幾十年積累下來的那套人生“智慧”相比,無疑更能夠為我們的內心提供能量。

“ 一個有勃勃生機與廣泛興趣的人,可以戰勝一切不幸。 ”

“一個明智地追求快樂的人,除了培養生活賴以支撐的主要興趣之外,總得設法培養其他許多閒情逸致 。”

提到正能量的話,我不能不想起羅素的這兩句名言。看來,閒情逸致確實是人生正能量的來源,可能還是最重要的來源。而我手頭的這本書,也是本標準的閒逸之書。讀之如對一位健談而博雅的友人,適合在下午茶時間與之相晤。



王這麼,原名王芳芳,七十年代人。考據癖,對宋朝歷史文化頗有研究,有獨特深入的見解與認識。行文辛辣而幽默,文采斐然,尤其對細節的精準分析頗為難得,獲得大量讀者喜愛。

曾出版文化隨筆《大好河山可騎驢》、《簪花的少年郎》、《萬物皆有傷心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