沌口志願者工作內容揭祕!在方艙醫院做統計、籌建方艙、做播音員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這些忙碌的身影無處不在。

當人們問起他們的名字,

他們回答:“你好,我叫志願者。”


沌口方艙志願者:

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雖然累但很充實


22日出院了5個病人,23日出院了15個病人,沌口方艙醫院連續兩天沒有接收新病人,只有康復出院的病人。”2月23日下午,沌口方艙醫院志願者吳正亮高興地告訴記者。


吳正亮是名共產黨員,平時主要從事工程監理工作,自疫情發生以來,他已經參與了多項志願服務。幾天前,他在武漢開發區團委車都青年志願者群看到沌口方艙醫院招募志願者,立刻就報了名。當時還擔心家裡人不太支持,但媽媽和妹妹知道後都非常支持他的舉動,還轉發朋友圈,為他的舉動點贊。


吳正亮說:“之前以為方艙醫院病人居多,醫護人員少,來了之後才發現近1000個床位的沌口方艙醫院,有1000多人為保障醫院運轉在服務。僅艙內就配備了500多名醫護人員,艙外還有負責協調的醫生,他們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兩部手機時刻保持充電狀態,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才休息。方艙醫院指揮室裡也是每天會議不斷,進行各種部署和調度,事無鉅細,每個人都在為早日戰勝疫情拼盡全力。”


吳正亮介紹:在方艙醫院裡,他主要協助醫護人員做了一些統計工作,核對並錄入複查核酸名單和CT名單,核對所有住院人選基本信息,統計出院病人,並對出院後進入指定隔離點的情況進行核實確認等。他告訴記者:“我們每天都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雖然很累但心裡很充實。”


車都教師請戰當志願者

哪裡需要就往哪裡“鑽”


妻子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助推“生門”的助產士,

為了跟妻子並肩作戰,

傳遞這座城市新生的力量,

36歲的中學教師徐長浩主動請戰,

成為一名哪裡需要就往哪裡“鑽”的志願者。


新武漢人徐長浩是武漢市第七十九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也是學校的團委書記。2月3日,他在武漢市團委公眾號上看到了武漢市青年志願者招募公告,早就想為武漢戰疫出力的他沒有片刻猶豫,果斷報名。“愛人二十多天來,只回過一次家。她每天都在迎接新生命,我也想盡一份力,傳遞這個城市的新生力量。”


按居住區域劃分,徐長浩加入武漢開發區團委建立的車都青年志願者群體。在志願者組建的微信群裡,成員會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報名支援各種服務任務。


“急需志願者馳援武漢第一職業教育中心,幫助清空教室改造成方艙醫院。”2月5日,接到礄口區緊急任務,徐長浩第一時間響應號召,馬上從沌口驅車來到市一職教,和學校領導幹部及其他馳援兄弟學校老師投入教室桌椅搬空工作中,歷時3個多小時,順利完成了任務。


◆ 清理桌椅板凳,為籌建方艙做準備

沌口志願者工作內容揭秘!在方艙醫院做統計、籌建方艙、做播音員


為社區和小區積極爭取捐贈蔬菜。徐長浩為金地悅江時代小區協調江西寧都捐贈蔬菜800斤,當社區和物業都找不到貨車去拖運時,他便開著自己的越野車,座位放倒,清空車上的東西,去搬運蔬菜,又按照捐贈方要求,優先分發給一線防控的警察、保安等工作人員以及困難群眾,剩下的他交給小區物業幫忙分配給不會網購、團購的老人。


◆ 協調捐贈蔬菜,分發給小區困難群眾

沌口志願者工作內容揭秘!在方艙醫院做統計、籌建方艙、做播音員


“國博中心有大量的物資需要發放。”19日早上7時,他又前往國博中心去支援,卸車、清點、分配、裝車,分發給各個醫院、社區、防疫部門各種物資。


19日下午,當了解到學校負責接待山西援漢醫療隊的宗偉老師在工作中因為人手不夠,幾乎三天沒閤眼時,他又寫下請戰書。


沌口志願者工作內容揭秘!在方艙醫院做統計、籌建方艙、做播音員


據悉,被安排在東西湖區吳家山漢庭酒店的山西援漢醫療隊,對口支援的醫院資源十分緊張,因此醫療隊面臨很多困難。得知酒店沒有醫用酒精,徐長浩及時轉發了求助消息,通過志願者群體,聯繫上了武漢大學校友會,認捐了酒精40公斤。同時在對方落實了提貨地點、聯繫人後,徐長浩和宗偉一起駕車往返蔡甸取回了醫用酒精,為醫療隊解了燃眉之急。


沌口志願者工作內容揭秘!在方艙醫院做統計、籌建方艙、做播音員


20日,通過在揚州醫療隊負責後勤保障的副校長陳啟發,他了解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療隊有電動噴霧器一臺,經過協調,新疆醫療隊將噴霧器捐贈給山西醫療隊,他又及時開車給山西醫療隊送過去。


“明天要去盒馬幫忙分裝貨品。哪裡需要就去哪兒,哪裡緊急就先去哪兒。” 徐長浩如是說。


隔著廣播

我們也知道那頭是一個暖心的姑娘


今年25歲的武漢經開外國語學校教師董夢婷,是忙碌在武漢沌口方艙醫院裡的一名志願者播音員。她每天早上6點鐘從家裡出發,前往方艙醫院,和危犇、王雨慧、胡紫寒等志願者一起為病人們提供播報等服務。


“我們會在病人吃早飯、午飯的時候進行播報,比如公佈新消息、讀一些文章和感謝信,傳播正能量,為他們加油鼓勁,同時也會向病人推薦科普書籍,並記錄發生在艙裡的暖心故事。”董夢婷說。


前幾天,住在沌口方艙醫院裡的一位患者徐海霞對董夢婷她們說,想為艙裡的醫護人員唱首歌,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經過一番協調和廣播通知,徐海霞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現在,M19床的病友徐海霞為大家帶來一首《感恩的心》”“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相信大家一定會早日康復,親愛的艙友們讓我們一起加油”……歌曲唱完,她們不忘及時為病人加油鼓勁。


作為一名武漢人,董夢婷告訴記者,她身邊有很多人都成了志願者。“我身邊的人要麼堅守在戰‘疫’前線,要麼成為志願者,我也想做一些事情,朋友、同事們也都很支持、關心我,每天都會問我‘到家了沒有’‘今天身體怎麼樣、有沒有不舒服’,我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一定能夠早日戰勝疫情。”董夢婷說。


“借用一位病人的話,‘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之光增輝日月’,我慶幸能有機會為武漢出一份力,我們也都堅信,武漢會好起來的!”胡紫寒說。


沒人知道,口罩的背後是一張怎樣的面容。

人們看到的,永遠是一雙雙充滿笑意的眼睛;

沒人知道,廣播的那頭是一個怎樣的姑娘。

人們聽到的,永遠是一段段溫情脈脈的朗讀;

沒人知道,駕駛座上是來自哪裡的兄弟。

人們感受到的,永遠是一次次安全平穩的接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