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梅州發展不起來是真的嗎?為什麼?

jj8383


根據實際來說是有的,但是發展到珠江三角洲那樣就很難,因為制約梅州發展的瓶頸就是交通,雖然說現在有很大的改善,但整體來說還是比較落後的。 但是,梅州有他發展的優勢,那就是勞動力多,價格便宜,土地價格也比較便宜,對於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工業具有優勢,因為現在大多數的加工工業正向不發達地區轉移,而梅州屬於沿海地區,有較大的吸引力。 總之,梅州發展是很有潛力的。

外來房企進駐梅縣新城

未來發展潛力無限

隨著梅州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理財觀念的不斷升級,不少梅州人在滿足日常生活花費的同時,都會選擇讓自己手中的閒錢變得更有價值。比起投資股市,更多人會選擇再置房產。

不少住在江南新城一帶的市民會發現,這幾年江南新城人車都漸漸多了起來,平時上下班高峰期經常會出現塞車現象,有時一等就要等上四五分鐘,發展漸趨飽和。再看梅縣新城,去年下半年以來連續拍出多塊高價地塊,有人戲說“跟著大房企的投資眼光走準沒錯”,現在梅縣新城板塊已經彙集了包括碧桂園、敏捷、富力、錦繡、雅居樂、中南等一批大型房企,隨著這些樓盤的不斷完工以及住戶的入住,未來梅縣新城的人居環境將有一個質的飛躍。

梅縣新城未來的發展前景讓不少投資客頗為看好,都說“路通則財通”,途經梅州的梅畲快速幹線預計今年10月底前可建成通車,連接梅縣新城與高鐵梅州西站的進城大道目前也在加速推進中。區域內教育、醫療、生活等各種配套已經日益完善,等明年高鐵西站建成後,這個區域的發展潛力會越來越大。目前,梅縣新城的房價相對江南新城及芹洋半島要便宜,如此未來的投資回報會更大。

曾經,梅縣新城狹小、落後,是梅州“城鄉結合帶”的代名詞。現在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蝴蝶效應”不斷放大,梅縣新城項目林立、配套完善,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讓越來越多市民選擇在這裡置業安家。既能讓轄區居民體驗到以前的農村休閒,又能享受到城市生活品質。這座現代“新城”正逐漸綻放出自己獨有的魅力,成為一座人人嚮往的宜居新城。








梅州客家妹子細人餒


我就是土生土長的梅州人,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幾點感觸跟您分享!

一、客觀來說,梅州系欠發達地區,人均GDP省內倒數。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2019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突破10萬億大關,達107671.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2%。其中,梅州的GDP為1187億,在廣東21市地區中排名第17。但是,2019年梅州人均GDP僅為2.7萬元人民幣,排名全省倒數第一。

二、梅州的發展為何相對滯後?

1、從區位來說,梅州地處粵東西北山區,沒有出海口並且遠離珠三角。2019年梅州開通了第一條高鐵——梅汕高鐵,但是梅州到珠三角的時間仍需3-4個小時;

2、從產業方面來說,梅州雖然是農業大市,但不是農業強市。以梅州農業的代表產品金柚、茶葉、油茶來說,這幾年通過鋪天蓋地的宣傳,可以說在省內已經小有名氣,但是放眼全國來看,仍然還有很大的差距。工業來說,梅州的工業發展相對滯後,大型工廠屈指可數,豐順的電聲產業可算是為數不多的亮點。第三產業方面,由於梅城城區人口不多,僅為40萬左右,加之普通老百姓收入不高以及外來人口少,梅州的第三產業發展一直都是比較滯後的;

3、人力資源方面來說,梅州市典型的勞務輸出大市。無論是普通勞工還是高知識高技能人才,他們首選的就業地都是珠三角。如今,隨著梅州進入高鐵時代,梅州的人力資源的流出可以預計將會越來越嚴重。梅州客家人,世世代代都崇尚“學而優則仕”,說白就是好好讀書以後當官。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有了很多個性化的就業選擇,而梅州本地可以提供給他們的選擇又不多,於是珠三角成為了他們的首選。如果你是梅州人,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梅州本地唯一的大學嘉應學院,梅州本地的學生並不多,年輕人首選都是到珠三角讀書,然後留下來成家立業。

三、梅州就真的發展不起來了嗎?我看未必

相比於省內的其他地方,梅州擁有良好的生態,梅州森林覆蓋率超過75%,位居全省第一。我們常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句空話,但是我認為是一句實話。參照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當交通越來越發達,人們的出行時間成本越來越小的時候,條件優越的中產階級就會往生態條件好的地方聚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逆城市化”現象。梅州,可以說就是珠三角的真正後花園了。另外,進入互聯網時代和5G時代,城市間的競爭格局也發生了改變。201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促成了國內雲儲存領域的巨頭115科技總部落戶梅州,以及梅州本地的嘉元科技成為國內首批科創板上市企業等等,這些都讓人看到了梅州的潛力。最後,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了政策對一座城市發展的影響力。假以時日,省委省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頒佈某一項利好梅州發展的政策,好比現在的雄安,梅州的發展自然會起飛。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愚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大家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通過“評論”的方式進行討論,我會第一時間回覆,謝謝大家。


大米記者


梅州在廣東確實是相對比較落後的城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先天不足。梅州山多人多地少,缺乏大規模發展工業的良好土地資源。

二是交通欠佳。梅州本身就遠離珠三角,並且前些年交通欠賬較多,至今仍未通高鐵,造成人流、物流成本較大,難以大量吸引外來投資。

三是沒有先發優勢。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經濟最先是從珠三角地區發展起來的,作為山區市的梅州,錯過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政策紅利期,等其他地方已經形成規模效應以後,已經成難再逆襲追趕了。

那麼,梅州是否就真的無法發展起來了呢?也不是。發展的道路不僅只有全盤工業化一條,梅州完全可以結合自身特點,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比如發展高質量的水量種植業,讓慈橙、金柚、蜜柚成為著名地理標誌,走向全國;發展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遊業,深挖內涵式旅遊等等。

也許GDP上依然很難追上發達地區,但是隻要能讓老百姓得實惠,就是好發展。


行攝梅州


梅州,地處粵東,位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梅州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在第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梅州被尊為“世界客都”。享有“廣東漢樂之鄉、廣東漢劇之鄉 、金柚之鄉”的美稱。


梅州市全市山地面積佔24.3%;丘陵及臺地、階地面積佔56.6%;平原面積佔13.7%;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佔5.4%.因為地形與地勢的原因,梅州市的經濟第一產業還是以農業為主,工業是梅州市的短板,工業被列為梅州市的第二產業,2017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11.54億元, 比上年增長4.8%。



梅州市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的礦藏有煤、鐵、銅、錳、鉛、鋅、銀、銻、稀土、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48種,530多處礦床。其中煤儲量2.7億噸,佔全省第二位;錳、鐵儲量分別佔全省的20%和30%。梅縣區的銅、五華縣的稀土,蕉嶺縣的石灰石、興寧市的煤炭,大埔縣的瓷土、平遠縣的鐵,以其儲量豐富、品位高而頗負盛名。但由於二00五年八月七日,在興寧市黃槐鎮一煤礦發生“8.7礦難”,造成至少123名礦工遇難,廣東因此全部煤礦被封閉。也給梅州當地經濟造成一定損失,特別是興寧市。



經濟發展

2017年,梅州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25.82億元,比上年增長6.8%,下面是2018年廣東省一至二季度經濟排名。



從排名上看梅州的經濟幾乎處於廣東省的末位,與第一位的深圳市幾乎差了一萬四百多億,雖處於我國第一大經濟體廣東省之內,可見廣東的經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非常明顯。

梅州的經濟窘境如同江蘇的宿遷一樣,宿遷經濟被稱為江蘇的“十三妹”,可見蘇北與蘇南經濟發展的差距,這與梅州在廣東的處境非常相似。




這其中與當地的區位優勢有著很大的關係,雖同在廣東省,但是珠三角的地市憑藉著靠近港澳的優勢,經濟才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憑藉國家給特區的好政策,焉有不發展之道理!



梅州市雖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但是三省之間或者國家層面並沒有出臺一個建立三省交界處城市群的規劃,所以單憑一己之力發展,就顯得有點勢單力薄,相信不久的將來,國家層面會有這個考慮。



梅州市的經濟亮點與增長點我想應該是旅遊業首當其衝。梅州被評為廣東“最受車友歡迎目的地”、“最佳休閒城市”。境內眾多的名勝古蹟,名山古寺,文物古蹟,名人故居,溫泉瀑布,秀麗湖山。全市主要景區景點128個,國家3A以級上景區就有29個,所以說梅州只要守得住這些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保護好利用好環境優勢,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經濟肯定會上一個大臺階!



江北詞客


說梅州發展不起來是過於絕對了,我認為只要搞好了,僅憑一點梅州要發展起來都很容易!


大家都知道梅州是山區,自然資源又不豐富。我說僅憑一點梅州就能發展起來,估計沒有一個人會相信。哪我就告訴大家梅州憑哪一點就能夠發展起來,哪就是人!大家不要忘了,梅州除了自身的500萬人口,還有旅居海外700萬梅州籍的華僑!


大家都知道,梅州是華僑之鄉,梅州華僑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華僑捐建學校、醫院或修橋造路等等。然而,那麼多華僑實業家回梅州投資的卻不多,雖說有一些華僑回來投資了,但規模也很小,說白了都沒有重視在梅州的投資。


據我所知,梅州有一個外資企業叫線藝集團(中國廠),在梅江區西洋鎮,員工超過6000人,年產值超過二十個億,員工收入在梅州處於中上水平。如果能夠把哪些梅州籍的華僑實業家吸引回來投資,像線藝廠一樣規模的企業也許就會有幾十家,甚至幾百家。到那時,誰還敢說梅州發展不起來?


彤彤雅說


梅州說不定已經快要躍起騰飛了!有人說梅州錯過了工業建設工業發展。工業發展確已證實是提升經濟的快速途徑。可現在梅州再走工業化的道路已經太遲。大家都相信路不止一條。我市也已經發出了全域旅遊的號令。就這幾年,大到城鎮,小到鄉村,鄉村振興旅遊振興已經不只是一種口號了。而是真真正正的在行動。國家也已經明確指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全國小康的背景下。人們需要的已經不單單的只是物質生活的需求。而旅遊產業給大家帶來的是全方位的,健康,飲食,文化,藝術,等不同的體驗。正是解決社會矛盾需求下的產物。所以,走好這條方向是時下最為嚴謹睿智的決策。

只是要做好全域旅遊。對於全域涉及各地方來說做好並不簡單。旅遊概念對於底層領導人來說是生僻的概念。而我市人才流失嚴重。底下的領導班子思想故步。思維侷限性強。要做到全方位的旅遊產業還必須注入新鮮活躍的年輕血液。


日月升明49


主要沒有多少工業底蘊,沒有多少工廠,提供不了工作崗位,人才都前往珠三角發展了。

梅州有錢人也是有的,主要分佈在省內政府部門和學校等事業單位。從梅州出來的人才從政比較多,其次就是從事教師工作,當然很大一部分人在珠三角工作已經定居珠三角城市了。只能說,梅州的人才流失很嚴重,梅州的年輕人大都到珠三角城市去創造那些城市的GDP了,留下大部分老人孩子在梅州老家,梅州本地經濟理所當然就沒有什麼起色了。

總結一點,梅州要想發展起來,關鍵是要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爭取國家財政支持,讓先富起來的珠三角地區援助山區地區,才能達到共同富裕的願景。另外,降低山區城市企業的稅賦,將珠三角的高科技加工製造工廠引進來,創造就業崗位,留住年輕人。如果家裡有好工作,誰會背井離鄉跑到大城市去打工呢?


時幀光影


梅州,關鍵一點熱不起來,工業也就象徵性的幾個小園區!交通網不發達,遠離珠三角是硬傷!靠拉低地價,電價,拉低勞動力成本等輸血吸引投資得不償失。

客家文化底蘊不是沒有,但沒有固定方向,沒有堅持,東拉一下西扯一下,發展成這樣,沒有多濃郁的特色。沒有特別固定特有的風俗特色。

旅遊,梅州沒有很有特色的景點,那些挖掘機挖出來的度假區就別提了。有一些是景點單一規模小,小家小院小特色很多,但比較分散,無法形成產業!更不要說帶動梅州經濟發展。

農業,柚子那些還算出名,但也是季節性產品!可以算特色,但說對經濟的貢獻,帶動發展就言過其實了。

科技,這樣的城市,本地人讀書後都不願意回鄉就業,更不要說吸引外地人才,科技需要環境和土壤。

總的來說,一屆領導一個想法!湯不湯,水不水。


人工智能應答機


不是發展不起來,而是思維方式有問題。明明知道梅州是山多地少,卻非要發展什麼工業,而這些產業卻要高度依賴發達的交通條件。這不是用自己的短處來為難自己嗎?想想,當下及未來一段相當的時間中國的變化就知道該朝那個方向發力,梅州肯定會迎來全新的發展的廣闊前景。到時相關產業也會雨後春筍般地湧進來,不但就業人口前景廣闊而高科技企業會自動找上門來合作。


AZG155


梅州要發達是很難的,不管交通多麼便利也難,為什麼?原因出在那裡?不是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