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市值300億的企業倒下了?這三點你不一定看得到

從果汁大王到被執行人,從知名品牌到面臨退市,從市值300億港元到負債100億,朱新禮和他的匯源到底怎麼了?

曾經市值300億的企業倒下了?這三點你不一定看得到

家族式管理不變,經理人再職業,沒用!

此前,李錦記醬料集團前CEO蘇盈福、百事大中華區飲料運營前副總裁梁家祥等5人,先後執掌匯源果汁“帥印”,但任職時間很少有超過兩年的。

有專家認為,由於高層不穩定,導致匯源果汁公司政策持續性較差。

作為食品飲料類快消品公司,經銷商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是,高層頻繁變動,可能使得對經銷商的承諾無法兌現,企業在經銷上投入的精力和資金,換不來相應的市場銷量。

而導致匯源果汁公司高層不穩定的原因,有媒體認為是家族化的企業管理出了問題。

如果是家族式管理,即使職業經理人經驗豐富,但執行層不執行或者消極對待時,就會出現經營決策執行的偏差,造成公司管理失控。

曾經市值300億的企業倒下了?這三點你不一定看得到

看什麼掙錢就投什麼,不行!

在業內人士看來,匯源的困境,和它激進的金融投資佈局有關。

不過,金融投資並沒有帶來多少盈利,反而促使匯源在巨大經營成本和投資失敗下,不得不四處借錢。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匯源果汁的負債已達114.02億元,其中83.51億元是通過銀行、公司債券、融資租賃等渠道的借款。並且,其中一大部分出現了違約。

此外,公司自身運營也出現了問題。

匯源在產品、渠道和終端上的資源和能力一直沒有培養起來,單品類操作成本很高。

雖然它也嘗試多元化戰略,在蘇打水、氣泡飲料、功能飲料、乳酸菌飲料等多個領域推出新品,但成效不大。

行業專家表示,匯源的品牌、產品團隊、體系都比較老化,在主業經營上,匯源沒有真正花足精力,專注度不夠。

曾經市值300億的企業倒下了?這三點你不一定看得到

極端輿論改變企業命運,想多了!

細數匯源的成敗,2008年那場併購不得不提。

當時,可口可樂公司開出兩倍溢價,收購匯源果汁。朱新禮也表示,“企業要當兒子養,但是要當豬賣”,鐵了心要賣匯源。

沒想到的是,這場併購卻引發討論:“中國飲料行業遭遇洋品牌威脅”“要捍衛民族品牌”。

最終,匯源併購案“流產”。

有評論認為,當初公眾在討論這場併購時,明顯搞錯了方向。對於匯源這種既不影響國家安全,也與核心技術無關的企業,能否併購,主要考慮的是企業本身。

但把今天的問題,歸咎到逾10年前投靠國際巨頭失敗身上,說得通嗎?

這些年被海外企業收購的飲料品牌有很多,不少在被收購後銷聲匿跡。相反,一些沒有投靠國際巨頭的飲料公司反而打出一片新天地。

歷史沒有假設。

當時不會預料到曾經的“行業龍頭”會落得如今下場;當時就算併購成功,也沒人能保證,匯源就能活得更好。

企業到底能走多遠?最終還是看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