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崇拜下的“根”文化——中秋團圓

夕月壇,北京城西。

遠古時代的人們的生存環境惡劣,毒蟲猛獸、洪澇災害等都在侵襲著脆弱的人類生命。相比人類自身的渺小,恢弘壯闊的大自然的力量帶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在人類各個古文明國度,都盛行著圖騰崇拜。在一個村社、城鎮的中央,往往是集眾人之力建成的祭壇,用來占卜、祭祀。

祭祀是人類祖先極為熱衷的活動,最初起源於對自然的敬畏,人們相信通過祭祀可以與神靈溝通,討好他們,請求趨利避害保平安。後來有了“國”的概念,祭祀因為與神靈相通,能夠起到“神格化”王權的作用,祭祀更是成為了國家重要的典章禮儀。《左轉》就曾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月亮崇拜下的“根”文化——中秋團圓

(北京月壇建於明嘉靖年間)

人們舉目所及的自然神力,以天、地、日、月為首。在北京城,還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等專門用來祭祀這四個神祇的場所,而夕月壇就是皇帝帶著文武百官祭祀月神的場所。明朝嘉靖在重修天壇時說:“這日月星辰光照天下的功勞非常大,卻只能在每年合祭天地的時候沾個光,從道義上說不過去。”月壇的祭祀,也就此成為了皇家祭祀的神格化皇權的一部分。

雖然皇家單獨祭祀月神比較晚,可是月亮崇拜卻自古有之。屈原《天問》裡說“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月亮有著什麼德行,竟然能夠死而再重生?

對月亮有什麼好處,而有玉兔在其腹中?”屈原不知道月亮陰晴圓缺是月球公轉引起的,看到這個景象認為月亮有著復活的特異功能,羨慕月亮的長生不老。

月亮崇拜下的“根”文化——中秋團圓

(屈原《天問》中月亮生生不滅)

屈原之前,早在商代就有“秋暮夕月”的活動,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不過此時的中秋,只是一個節氣。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到魏晉時,還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這種長久以來的祭拜月神的舉動,在唐朝時逐漸形成了節日。這是因為唐朝前期國力強大,疆域遼闊,有很多中原人遠征西域,長河落日,大漠孤煙,人們在渺渺天地間的滄海一粟,無以寄託哀思,羌笛蘆管,明明如月,觸發了很多思鄉之情,中秋月圓在很多人眼中象徵了家庭團圓,因此被賦予了節日的意義。這與中國人的“根”文化又有莫大的關聯。

中國人的鄉土情節很重,因此安土重遷。在封建時代的大多數時間,宗族的力量非常強大,個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就,不得不依靠宗族的力量。很多時候,宗族甚至會有私兵,皇帝要統治地方也不得不與之合作。在唐朝末年,平定西南播州之亂的楊端,就是帶領著本家在太原的楊家的4000私兵成功平定了叛亂,並鎮守播州,歷28代700多年。在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中,宗族的職能還有導人向善,傳承民族文化,如《白鹿原鄉約》,這些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即是我們說的老家人、鄉音、根。

月亮崇拜下的“根”文化——中秋團圓

(楊端依靠宗族力量收復播州)

人可以分隔兩地,月亮卻只有一個。中秋時節,皓月當空,清澄萬里,曠遠悠思,尤為睹物思人,在唐宋時期有很多詩歌都曾借月遣懷。

中國人向來不擅長表達情感,當月亮被擬人化之後,因其與太陽的火辣熾熱相比,更顯得雍容華貴,玉潔光輝,更多被用來指代柔性情感。中秋月圓,自然聯想到團圓。不管是宗族、家族、家庭都是如此,也不管是大宗、小宗,都是要過這樣的節日的。就像《紅樓夢》裡,不僅要過節,吃月餅,還要行酒令、寫詩,將這中秋節做了一個家族團圓的盛會來。至於皇家的中秋節更是以規模見長,尤其是一個碩大的月餅,供皇室家族成員分食,以象徵人丁興旺,家族和睦。

宋代以後,中秋節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因為宋朝人更浪漫,更會享受生活,更懂得享受生活,同時也因為民生富庶的宋代,有了這樣的經濟基礎,將拜月、祈月的祭祀儀式,與賞月、團圓的家庭氛圍聯繫起來。

月亮崇拜下的“根”文化——中秋團圓

(狂人辛棄疾也寫過婉約詞)

宋代詞人辛棄疾,在上饒任上因與妻範氏不得相聚,中秋節時寫下了一首傳世名篇《中秋寄遠》。辛棄疾主戰,卻半生不得志,家庭就是他的避風港。他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都刻進了賞月時的泉湧文思裡。彪悍灑脫的人生,也有心思細膩之時,哪裡知道“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也有如此柔情的一面呢?

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中秋節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在現代社會,農耕文明已經向商業文明過度。現代社會的分工,使得人們自由遷徙到城市做工,即使沒有了本家的支持,人們靠著自己的雙手也能謀生。宗族在人們生活中的經濟必要性降低了,但是中國人的“根”文化還在,很多人平時不覺得,可是離家久了,聽到了鄉音,看到了老家人,還是感覺很親切。這種情節,通過中秋賞月,家族團圓的形式得到了體現。

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中就包括了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因素。如今我們重視並且迴歸家庭倫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誠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月亮崇拜下的“根”文化——中秋團圓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中國的中秋節,所重視的團圓的意境,才是人們心中最美好的存在,或謂之良知。若舉世同過中秋節,哪兒還有戰爭與流離?

願世界和平!

#一起過中秋,瓜分萬元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