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明顯的道理,爸媽怎麼就是這麼執拗呢?

今年超長的假期讓很多爸媽和子女能夠長時間的共處,這難得的兩代人的“封閉式長假”,除了吃吃喝喝,自然也少不了爭吵。我的閨蜜麗麗和爸媽已經冷戰了快一週了。原因是,

很多很簡單的道理,爸媽就是不聽,非要按照他們的意思來。

很多子女都有和麗麗一樣的疑惑,明明這麼淺顯的道理,爸媽就是不明白呢?

這麼明顯的道理,爸媽怎麼就是這麼執拗呢?

比如,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麗麗就勸爸媽一定要少出門。爸媽就是堅決不聽,不管麗麗怎麼解釋,爸媽的意見出奇的一致,“我們每天都要出去走路,鍛鍊身體。身體不鍛鍊,病毒就找上門了。我們出去把身體練好了,怎麼會染上病毒?”

再比如,疫情漸漸嚴重了,麗麗爸媽開始各種擔心。整天刷最新數據刷的最勤的就是他們倆。而且,麗麗媽媽開始研究各種“抗病毒湯”,今天是一大碗綠豆紅豆混合湯,明天是黃連湯。


味道怪異不說,根本對“病毒”沒有任何抵抗效果。麗麗不喝,爸媽又口徑一致的說“怎麼不喝,我們在網上學的,網上說效果最好了。喝,喝了總比不喝好!”

最過分的是,小區開始進行管制了。麗麗爸媽非常的擔心,天天去超市買東西、屯物資。關鍵是他們就其他的不買,就只買米、面、油這些基本的生活物資。


社區三令五申不需要買太多,物資供應充足,爸媽就是不聽。還是一堆一堆的往家裡搬。麗麗阻止他們,爸媽說“你們小孩子懂什麼,現在不準備,萬一沒有了吃什麼?”

這麼明顯的道理,爸媽怎麼就是這麼執拗呢?

麗麗給我打電話,氣嘟嘟的,外面可能傳染,不要出門;這些抗病毒湯有用,還要醫生幹什麼?基礎物資肯定都有保障。這些如此簡單的道理,他們都不懂,還振振有詞。不是不讓出門,麗麗覺得自己在家裡快待不住了。我安慰她,“其實,你的這種感覺不光你有。其實,你爸媽也是這麼覺得的。”

麗麗很詫異,我給麗麗解釋道“在叔叔阿姨看來,你也是一樣。出去運動可以增加抵抗力、喝點湯藥可以增強抵抗力、多屯點物資有備無患。這些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你不懂呢?他們也很奇怪。”

這下把麗麗說糊塗了。這些道理看起來都問題不到,但是為什麼互相之間就是不能達成一致呢?

其實啊,麗麗和爸媽之所以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其實都在犯著一種認知偏差——虛假同感偏差

所謂虛假同感偏差,學術點說就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


當遇到與此相沖突的信息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好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簡單的說,就是“我就是世界。人人都和我差不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媽媽感覺到了冬天的寒冷,覺得大家都肯定覺得冷。特別擔心孩子也會冷,於是催促我們穿秋褲,但年輕人可能並沒覺得冷。此時媽媽想象孩子冷的想法和孩子不理解媽媽冷的想法就帶有虛假同感偏差。

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LeeRoss進行了一項實證研究,證明了虛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知覺和決策的。

這次參加實驗的是一批新的大學生。實驗者問他們是否願意掛上寫著“來XX飯店吃飯”的廣告牌在校園裡閒逛30分鐘。


實驗之前,不告訴被試這家飯店飯菜質量如何,以及他們看上去有多傻。只是告知他們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以此作為這樣做的唯一動機。不過如果被試不願意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拒絕這樣做。

這項實際的實驗的結果證實了第一項研究的發現。在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中,62%認為其他人也會同意這麼做。在那些拒絕這麼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認為別人會同意掛廣告牌。

和上次一樣,人們對於“持不同政見者”的人格同樣十分極端的預測。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可能會說:“那些拒絕的人是怎麼回事?這有什麼不好?假正經!”而那些拒絕掛廣告牌的人會說:“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極”。

這麼明顯的道理,爸媽怎麼就是這麼執拗呢?

顯然,他們的估計以及對別人人格的判斷都不是正確的。這種偏差存在於許多人身上,正是由於認為有很多人的信念、價值觀與行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們才堅信自己的判斷及行為的正確性。

這就是為什麼,麗麗的爸媽不理解麗麗,而麗麗也不理解麗麗的爸媽。這樣的情況並不只是發生在麗麗身上,我們每個人都會覺得,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很多舉動很奇怪。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太奇怪了。又因為父母和我們親近的關係,我們不理解父母的行為,又想要糾正。

父母其實也不理解我們為什麼做另外一些事,也想要糾正我們。所以,矛盾就爆發了,我們往往用一個簡單的“代溝”二字總結了,其實背後真實的原因在於虛假同感偏差。

知道了這個原因,我們怎麼去解決呢?

其實有個很簡單的方式。加入“權威第三方”

在前面的例子中,麗麗的爸媽為什麼最終沒有再出門了,因為他們看到了央視新聞的專家講解,的確是不能出門了。所以,父母終於理解了,出去是很危險的。

針對喝“抗病毒湯”的問題,我給麗麗支了一招。麗麗的二舅是醫院的主治醫生,麗麗的爸媽都相信他,於是讓麗麗給二舅打了電話。二舅全面否定了“抗病毒湯”的功效。從此父母也就不再相信什麼“抗病毒湯”了。

最後是“囤積物資”的問題,我讓麗麗打了一通電話就搞定了。這個電話是打給麗麗爸媽平時玩兒的最好的“退休幹部”李大爺,李大爺是“退休幹部”,有理有據的給麗麗爸媽分析了當前形勢。聽完麗麗爸媽信心百倍,再也不囤積物資了。

你們看,找到一個父母相信的“第三方權威”,才能夠有效的克服虛假同感偏差影響,快速的糾正錯誤的觀念。各位,如果你的父母也經常搞不明白淺顯易懂的道理,不要一味的阻攔和批評他們,試試找個“第三方權威”,好好和爸媽聊一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