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與鮑叔牙彪炳千古的友誼

“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辨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修身》)

擁有財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遊。

管仲與鮑叔牙彪炳千古的友誼

古人說: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就是說,能夠成為朋友的人往往是相似的人。他們在價值觀上,有相同的取向,在言談舉止上,有相同的準則,甚至在個人的愛好習慣上,也有著相似之處。甚至有人說,想要了解一個人,從他交什麼樣的朋友就可以看出來。

孔子曾說: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他認為朋友的好壞對於一個人的損益是十分巨大的,正直、體諒、博學的朋友對於我們的人生十分有益。而乖戾、奸佞的朋友,則會給我們帶來不利的影響,會對我們的道德修養有所損害,因此應該選擇那些品行高尚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墨子在《所染》篇中也記載,一個人的成長受環境影響的因素很大,而朋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因而墨家主張在君子賢士修身的過程中一定要慎交擇友。

管仲與鮑叔牙彪炳千古的友誼

對於擇友的標準,墨家給出了兩方面的要求:

一個是物質層面,應該和那些“以財分人”的人做朋友。

一個道德修養層面,要和那些守信用、辨是非的人為友。

墨家認為:

“賢者有分財之義,朋友有通財之誼”。

真正的賢士應該能夠把自己的財富分給天下需要之人,真正的朋友應該在財物上互相幫助。

歷史上傳為美談的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情,就是朋友有財互濟的典範:

管仲出身貧寒,在他沒有涉足政治之前,曾經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在分紅利的時候,管仲常常多拿一些給自己,鮑叔牙並不以此為意,而且常常主動多分給他一些。

因為鮑叔牙知道管仲多拿錢財不是因為貪婪,而是因為家庭貧困,而自己並無財物上的困窘。

管仲與鮑叔牙彪炳千古的友誼

後來,鮑叔牙首先出仕做官,管仲就給鮑叔牙做部下,鮑叔牙並沒有因此而歧視管仲,他認為這是機遇的問題。

管仲曾經三次被罷官驅逐,鮑叔牙也不認為這是因為管仲沒有能力,而且勸說他是運氣不佳。

管仲曾經三次戰敗而逃,鮑叔牙也不認為這是因為管仲沒有勇氣,因為膽怯而臨陣脫逃,而是認為管仲家有老母,這是為了盡孝。

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在爭奪王位的過程中,公子糾敗給小白,管仲被囚。而鮑叔牙在小白(齊桓公)面前,極力推薦管仲的治國才能,齊桓公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重用管仲,因而成就了一番霸業。

管仲也因此得以青史留名,而鮑叔牙卻默默無聞,但他們之間的友誼卻彪炳千古,成為後世的楷模。

管仲在貧困的時候,多取而無愧,就是因為他有鮑叔牙這樣一個能夠“以財分友”的朋友,也是因為相知,鮑叔牙在位居管仲之上的時候,兩人可以坦然相交。

正是鮑叔牙有“據財能以分人”的胸襟,才幫助管仲解決了生活的困頓。有舉薦朋友之才的無私,才使得管仲有施展抱負的機會,管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鮑叔牙這個朋友。

管仲與鮑叔牙彪炳千古的友誼

也因此,他們的友誼成為千古美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