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散講」16、憑啥說孔子不算哲學家?

文/老九


上一期講到哲學就是方法論,講到只有方法沒有“論”就不能算是哲學。那麼怎麼算是有了方法論呢?要看是不是能夠把方法傳遞給別人,讓別人也學得會,並且屢試不爽。這個關於怎麼才算有方法論的說法,一般不深究的說,是對的,但如果深究,就還要說得更嚴密一些。

舊時的木匠師傅慣會各種秘而不宣的口訣。比如知道一個木桶的周長是三尺,“尺變寸,加六成”,他念念有詞的就算出了它的半徑是四寸八。這個口訣是木匠師徒代代相傳的,不能說是不能傳遞給別人,也不能說哪個智力正常的人學不會,更不能說這一次奏效下一次就失效,或者對這個木匠靈驗對那個木匠就失靈。那麼,木匠們也有方法論,也是哲學家嗎?

相信沒有人會冒失到要把老木匠們算作哲學家的程度。為什麼?因為這裡面的“理性含量”太少了。這一點咱們在上一期說過,也許你當時忽略了,現在再強調一遍——哲學是一種理性活動,不是小獅子學捕獵那樣的活動。

今天的小學生們也能算出那個木桶的半徑,甚至還算的更精確。不過,雖然他不再念什麼口訣了,可看上去跟老木匠也沒太大的區別:他只不過是把口訣換成了公式,而公式不也就是另一種口訣嗎?何況,誰要是問他這公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他也跟不知道口訣是怎麼推導出來的老木匠一樣,回答不上來。

但是這些小學生們將來可能會變得跟那些老木匠不一樣,因為他遲早要學到怎麼推導那些公式。他只要真的學會了,就可以從極少的幾個基本公式,推導出他所需要的任何一個公式,甚至是他從來也沒見到過的公式。之所以如此,因為他學的是一套系統的方法,在這裡面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理性,而不是記憶力。也就是說,他有方法,還有方法論。

老木匠們永遠也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只有方法,沒有方法論。他只記住了一些結論,他不需要關心這些結論是怎麼來的,他只要會應用就可以了,在他那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記憶力。他愛的不是智慧本身,而是智慧帶來的效果。這是他不能算作哲學家也不能算作數學家的根本原因,就跟絕大多數的學生不能算作哲學家和數學家一樣。

「老九散講」16、憑啥說孔子不算哲學家?

只知道“尺變寸,加六成”可不能算作哲學家

孔子的學說就是這樣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學說,比如說“仁”。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他應該把它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學生們心裡都有數,好照著去做吧?對不起,咱們想多了,孔夫子覺得沒必要這麼做。

根據《論語》的記載,他的弟子有五個人先後七次向他“問仁”。這老先生可倒好,七次回答次次不同。這麼玩,學生們能不一臉懵逼,不知所措嗎?設身處地的想想,那簡直是一定的。不過,八卦一點說,心眼多的學生大概不會拿同一個問題去問兩遍,也只有死心眼到會問怎麼種菜怎麼種莊稼的樊遲,才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去問,也難怪孔子不喜歡他,罵他是“小人”。

有人說這是孔子他老人家因材施教的體現,之所以每次的說法都不一樣,是因為要針對每個學生所缺乏的東西而言說。也許是這樣吧。可是學生為什麼不會認為“仁”只是老師說出來的那個內涵,而不包括老師沒跟他說的內涵?尤其是那個樊遲,他要是隻問了一遍,那可怎麼好?

有一個故事叫“小蝌蚪找媽媽”,還記得嗎?兩隻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的可能是青蛙,但也可能是大魚;長著四條腿的可能是青蛙,但也可能是烏龜;白肚皮的可能是青蛙,但也可能是白鵝。小蝌蚪之所以一次次找錯媽媽,就是因為總遇到孔子那樣的“因材施教”。

所以,我覺得好的因材施教是這樣:“仁是1、2、3、4、5,你具備了1、2、4,還欠缺3和5。”孔子那一套,即便不是想到哪說到哪,也不是好的因材施教。

「老九散講」16、憑啥說孔子不算哲學家?

小蝌蚪之所以一次次找錯媽媽,就是因為總遇到孔子那樣的“因材施教”

孔子嘴裡的仁,“克己復禮”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其言也訒”還是;“愛人”是,“先難而後獲”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還是;“恭寬信敏惠”也是。

我們不知道“仁”是不是隻有這七個特徵,也不知道要是再有別的學生問仁,他會不會還說出別的來。我們只知道,他只能枚舉,說這個是仁,那個是仁,或者說這個不是仁,那個不是仁;他不能概括。

不能概括的結果就是不能明確。明確,一是要“明”二是要“確”。明,就是說得清來龍去脈因為所以;確,就是不含糊不遊移。不能概括就做不到這兩點,做不到這兩點就難免要出特例;出特例就要突破既定框架,就意味著矛盾。

波普爾說:“如果我們準備容忍矛盾,那麼批判以及一切人類智力進步都必定同歸於盡。”容許矛盾就是沒法應用,如果強行應用,那就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愛怎麼用就怎麼用。這便是為什麼老實人總也搞不通仁義的奧妙,總要變成“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呆鳥的原因所在。

比如管仲,“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這不能算是“與人忠”吧?“邦君樹塞門, 管氏亦樹塞門”,這不能算是“克己復禮”和“居處恭”吧?就這麼個無禮不忠的東西,孔子卻稱讚他“如其仁”,慨嘆“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忠、禮、恭到了這裡都無所謂了,髮型和服裝才最重要。你說這叫什麼事啊。

孔子自己立了七條“仁”的標準,卻又自己推翻它,跟“八佾舞於庭”惹得夫子沒法忍一對照,這就不能不說有點太搞笑。後學們不能讓聖人出梗,就替他找補,說什麼管仲跟季氏不同,因為髮型和服裝代表了禮法,管仲雖有失於檢點之處,但畢竟由於他的功勞才保全了華夏文明免受蠻夷荼毒,功大於過,不能愚忠虛禮。

這說法貌似圓得過,但其實是出了更大的梗。《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咱們前幾期說過,孔子是商朝貴族的後裔,而商恰恰是東夷人。他要真的守禮法也該守東夷的禮法——披髮左衽(紋身?)——才對。

到這裡打住,不再往下說了。再往下說出“鬱郁乎文,吾從周”來,那就難免要勾出“此間樂,不思蜀”之類的話了,也就難免要招來也不知道是罵誰的數典忘祖、無恥下流之類的惡言惡語,實在沒啥意思。

我也贊同盧梭的這個判斷。基於我對自己的情感深刻而不容置疑的體驗,請相信我,當我說“信仰是沒有道理可說的”的時候,不含任何貶義。相反,我認為,對他人的情感需要所抱持的必要尊重,正是我們有必要尊重他們的信仰的原因之一。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原因,但這卻是使我們免於變成冰冷的理性機器的原因。

「老九散講」16、憑啥說孔子不算哲學家?

信仰是沒有道理可說的

又扯遠了,還是回到“明”和“確”的話題上。管仲無禮不忠,但卻“如其仁”,出了特例了,這就是不能概括所導致的不能“確”的例子。也有導致不能“明”的例子,比如“三年之喪”。

當學生的不明白為什麼要給父母守孝三年,當老師的應該給他講清楚來龍去脈吧?唉!孔子哭倒在廁所:臣妾做不到啊!他不能概括,除了枚舉之外,他說不清楚什麼是“孝”,也說不清楚為什麼要“孝”,當然也就解釋不了“三年”的合理性,所以只好耍小聰明,問人家不守三年安不安心,並且說如果安心就可以不守那麼長時間。

你以為這是體現了孔子跟智者派的類似之處,一切以人為尺度?不,不是。這僅僅是因為孔子說不出道理來,想趕快把人家打發走了完事。不信?咱們看宰予出去之後,孔子是咋說的就能證明。孔子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老夫子罵人咱就不說了,他反正是總愛罵人。“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這句話正好說明了孔子不過是主張按慣例行事而已。至於慣例怎麼來的,他沒興趣深究,他滿足於想當然,認為是由於“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可是,哪個孩子三歲就能獨立了?三歲以後父母不再抱著了(好像也不用抱到三歲),但還是要養育啊,這些就都不算數了?如果算數,照這個算法,按《儀禮·士冠禮》20歲才成年的說法,那該守孝20年;打個折,按最激進的12歲加冠的說法,那也得12年;這還是冠禮之後立即獨立的情況,要是啃老族,那大概要三四十年。不知道孔夫子覺得這麼長時間耽不耽誤事。如果也嫌耽誤事,那他忍心嗎?忍心就是丘“之不仁也”。

這還沒說爺爺奶奶給帶孩子的情況;也沒說找了奶子嬤嬤丫鬟一大堆,爹媽其實沒怎麼付出的情況;更沒說庶出的子女只能認父親的正妻為母親的情況。這些個孩子早早就“免於父母之懷”了,是不是守孝的時間就可以短點?反正孔子的意思是三年對三年,八兩換半斤,只要公平交易、兩不該該也就行了吧?安不安心其實反倒是不重要的。

一句“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實在是不能讓人信服,這是稍微動動腦子就能想到的事。要說孔子想不到這一層,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孔子也說過孝就是“無違”,就是“敬”的話,說無違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是什麼?禮就是慣例,並不是理。

孔子主張按慣例行事,但慣例是怎麼來的?合理不合理?他沒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在面對質疑的時候,他無法據理力爭,除了背後罵人就只能當面妥協,而妥協無疑意味著再一次出現特例。

「老九散講」16、憑啥說孔子不算哲學家?

孔子講學圖

再多的例子就不想舉了。畢竟這兒不是要開孔子的批鬥會,而只是想為我們應該如何思考提供一些例證。不過,即使這樣,估計現在儒教徒的內心也早已經是一萬個草泥馬在狂奔了。理性跟情感的對話最終總是要醬紫滴,一方說你不講理,另一方說你不愛我——雙方根本就沒在一個頻道上——現在,估計另一方會說跟你講個屁理,老子剁了你這個異端!所以,我再做一下最後的總結,就結束這一期,趕快找個地方躲躲去。

老木匠的口訣好歹可以兼覆,而孔子的學說卻在在都是特例。所謂的有經有權、意在言外,說到底不過是不能自圓其說之後的強為之詞。它要麼代表了強權,要麼代表了苟且。我對權變之說是深惡痛絕的,因為我覺得正是它導致了我們視規則為具文,以練達為學問,擅長說一套做一套的市儈文化。

當然,這是題外話。題內的話是:不管哲學是什麼,咱們都不好把老木匠的口訣叫做哲學吧?那麼連口訣都不如的東西也就更不好列為哲學了,所以,孔子不能算哲學家。

今天就到這裡。

「老九散講」16、憑啥說孔子不算哲學家?

—— 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