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朝代中,為什麼自己感覺晉朝的存在感很低?

一德格天1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晉朝之所以沒有存在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晉朝所處的時代很尷尬,當時晉朝處在三國和南北朝這兩段亂世之中;第二晉朝的君主威力不足,不管是司馬炎還是司馬睿,他們給人留下的印象都不是很深刻。

在歷史上晉朝存活了一百多年,但這個國家的存在感卻是很低的。當時晉朝建立以後,它所處的時代就非常尷尬。前者有羅貫中的文思加上毛宗崗父子的修整,讓三國變得更加完美,從而三國的出現更是深得人心。

晉朝之後的南北朝雖然也出現了不少的大亂,但是混亂程度和晉朝相比起來,還是要好很多的。一個王朝的建立這肯定是少不了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然而晉朝的兩位皇帝都是很平凡的。

司馬炎雖然是晉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的天下來的很輕鬆,這完全是他爺爺和父親為他打下的江山,而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他的光芒也被王導給掩蓋住了,因此晉朝的歷史才會讓人感覺很平淡、普通。

關注我,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歡迎下方留言!


玲美莉


晉朝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的朝代之一,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為什麼在人們的意識裡,都是從“三國”就直接跳到了“南北朝”了呢?個人想法是這樣:1.晉朝時間較短,東西晉加在一起才一百五十多年;2.除了流傳下來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之”的典故外,很少有些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3.史學家對晉朝的這一段歷史,所給予的重視及評價、宣揚不夠;4.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篇幅不足;5.影視劇創作人員也沒有反映晉朝這一時期故事的作品。所有這些,都降低了晉朝的存在感。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個晉朝。所以我想,造成存在感低的主要原因,還是和學者們的偏見或疏忽分不開的。一家之言,謹供參考。


秋之韻劉國才


晉朝的“存在感”確實很低。人們不算非常熟悉兩晉這段歷史。究其原因是他不僅沒有推動民族發展,加快歷史進程,反而還把中國大地引向了更大的災難。



晉朝司馬氏政權完全基於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到了司馬炎的時候“順理成章”的校仿以前的舊事,法堯禪舜,法劉禪曹。

《三國演義》這本書提現了三位司馬的隱忍和計謀,歷史上他們也確實是人中豪傑,只不過在獲得權力的過程顯得狡詐不堪。司馬氏權力的開端便是誅殺曹爽,之後兩代人逐步控制中央政權,實現“和平演變”。



司馬炎就撿了個便宜。不得不說司馬炎早期還是略有作為,但時間太短。之後他便沉浸女色,貪慾享樂,上行下效“廟堂之上朽木為官”,分封同姓王並立傻瓜司馬衷為儲君加快了晉朝的死亡。



制度的腐朽和朝廷的不作為使本應該戍守邊關的諸侯加入到權力的鬥爭中。周圍異族趁虛而入,“五胡亂華”。中國再度陷入大混亂。這也是現在人最詬病司馬氏的地方。



歷史本應該是向前發展的,制度也應該是更加完善的,司馬氏卻實現了倒退,導致生靈塗炭。很多人瞭解歷史通過影視作品,然而混亂的年代確實沒有導演去大拍特拍,沒什麼特別正面的東西去宣揚。所以在大眾視角里沒存在感是必然。


泊圖泊途


這個怨不得別人,要怪就怪司馬家的這些人外戰外行內戰內行,搞政治鬥爭欺負孤兒寡母沒問題,真打起仗來個個都是膿包。

眾所周知,魏明帝去世以後不久,司馬懿就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殺掉了曹爽,逐漸掌握了曹魏的大權。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有樣學樣,把老曹家一代目、魏武帝曹操的那一套全用在了曹操的子孫上。等到司馬家三代目司馬炎上臺的時候,便急不可耐地逼迫魏元帝禪讓,自己做了皇帝。

十五年後,晉軍攻破建業,吳國滅亡。從此三分歸於一統,晉武帝司馬炎也成為了歷史第二個、也是僅有的四個一統天下的皇帝之一。但是這份和平和統一持續了多久呢?十年。

十年以後,公元290年,晉武帝駕崩,著名白痴皇帝司馬衷繼位。伴隨著他的上位,緊接著就是八王之亂的開始。而八王之亂,毫無疑問就又是漢末軍閥混戰的翻版。

偏偏這些司馬們個個都是膿包,自己家裡打架打不過別人就請外援。偏偏請的外援又都是不懷好意的傢伙,比如劉淵,一個漢化程度非常深、又以漢朝的外孫自居,天天惦記著攻到長安恢復漢祚的匈奴人。

劉淵來了,但是他也就不想走了。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屁股後面還跟著一票人,甚至這些人都不是匈奴人,他們有羯人,鮮卑人,羌人,氐人,這五個民族合稱五胡。而他們帶給中原的除了一場又一場浩劫以外,還有一個副產品,就是“衣冠南渡”。

從此,中國開始陷入了巨大的分裂,持續了近三百年,直到隋文帝滅陳才告一段落。晉朝的十年統一,自然就顯得不值得一提了。



青言論史


因為晉朝統一穩定的時間短,因為晉朝沒有有名的君王。

晉朝建國是在266年,但實際統一天下是在280年,接著僅在11年後的291年,爆發了直至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接著1年後,又爆發為其5年的永嘉之禍,又在3年後西晉滅亡,皇室南遷建立東晉,進入東晉十六國大分裂的時期,最後在420年東晉滅亡,中國進入了百年更加混亂的的南北朝時期。

因此說晉朝大統一穩定的時期只有短短的11年,還不如短命的秦朝和隋朝,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加上晉朝無為之風盛行,能有什麼存在感?

縱觀中國從秦始皇開始有四百多位皇帝,明君雄主少說也有五六十人,可有一人是晉朝的?晉朝除了東西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和司馬睿,就剩一個“何不食肉糜”的憨子皇帝司馬衷為人熟知,另外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是典型紈絝子弟,開局一手好牌,瞬間打成炸胡,人家開國皇帝都是勵精圖治,休養生息,司馬炎是能怎麼腐敗就怎麼腐敗,無聊到羊車巡幸,史評為“堪比桓靈”,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也是一個傀儡皇帝。

整個晉朝十五位皇帝,就這三個知名度,還一個昏庸,一個憨子,一個傀儡,你能讓晉朝有什麼存在感?


曹老師xixi


作為中國大一統王朝之一的晉朝(西晉,東晉屬於六朝之一)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之一,但是不能說它沒有存在感。如果單從影視作品角度來說晉朝沒有存在感,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如今清宮劇盛行,連明朝、宋朝的電視劇都不是太多。唐朝的電視劇也基本集中在李世民、李隆基、武則天等少數人物身上。

司馬炎篡魏,正式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再一次建立了大一統王朝。然而八王之亂後,北方蠻族南下“五胡亂華”,西晉滅亡,衣冠南渡之後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



晉朝國力衰微,世家門閥壟斷權利,內憂外患不斷,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上的建樹都不大。更可怕的是因為八王之亂引來蠻族入侵,造成了巨大破壞。尤其是東晉的建立,開創了大一統王朝被迫割據偏安的先例,成為“屈辱”的代名詞。

與晉朝之前興盛的漢朝、波譎雲詭爾虞我詐的三國,以及後來的隋唐相比,晉朝的確是沒什麼存在感。
不過晉朝的屈辱血淚史,卻從另一方面加速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以及民族融合。儒釋道三教合流加速融合。三省六部制也開始出現雛形,而晉朝最大成就還是在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


澹奕


對於一般人而言:

因為晉朝的電視劇拍的少,導致大家產生了晉朝的存在感很低的錯覺。其實很多人對於歷史的瞭解和認識都是從影視作品上得知的,又有多少人真的涉獵過晉書,讀過陳寅恪、唐長孺、週一良等等等等先生們的作品?


對於歷史專業的人而言:

晉朝存在感絲毫不亞於漢唐宋

從五胡亂華可以探索中古以降民族之融合變遷

從門閥制度可以研究士人階層與中國古代之政治狀況

從名士談玄可以研究中國本土哲學,從佛教之輸入可以研究佛學,從二者的交融可以研究文化的揚棄

研究書法又怎麼能繞過王羲之、王獻之呢?

研究中古科技史的又怎能繞過火藥呢?

等等等等,就不一一贅述了,給你推薦些關於魏晉的資料吧,因為要了解晉朝,需要在那個時代裡邊去了解,多看些大家的著作,能幫助你很好的瞭解那段歷史


政治史方面

萬繩楠、何茲全(以上老一輩)、仇鹿鳴(魏晉)(仇神好像在本史區蠻有名的,也懶得誇了)、陳勇(前趙)、蔣福亞(前秦)、李憑(北魏前中期)、張金龍(北魏)、祿耀東(北魏)、樓勁(北朝史)、呂春盛(南北朝後期)、王怡辰(北齊)、何德章、黃慧賢、牟發鬆(以上三位產出比較平均)、胡鴻(意識形態)、魏斌(雜)、陳爽(北朝史)、章義和(南朝地域集團)、柳春新(三國)、王永平(孫吳政治)、魯力(劉宋)、 李濟滄(東晉)、權家玉(魏晉南朝)、韓昇(對外關係)、谷川道雄(北朝隋唐)、川勝義雄(六朝)


制度史方面

宮崎市定(九品中正制)、胡寶國(魏西晉九品中正制)、張旭華(九品中正制)、汪徵魯(選官)、陳長琦(官品)、嚴耕望(地方行政制度、北魏尚書制度考)、樓勁(文官制度)、祝總斌(宰相制度)、張金龍(禁衛武官)、王仲犖(北周官制)、嚴耀中(北朝制度史尤其是北魏前期)、張興成(兩晉宗室制度)、張鶴泉(北朝爵制、軍制)、高敏(軍鎮制度)、陳俊強(魏晉南朝、北朝隋唐恩赦制度)、陶賢都(霸府制度)、楊鴻年(漢魏政治制度)、王東洋(考課制度)、葉煒(官吏分途)、谷霽光(府兵制度)、謝重光(僧官制度)、洪武雄(蜀漢制度)


世族門閥方面

王永平(魏晉南朝士族)、王伊同(北周士族)、韓樹峰(本時期的邊境地帶豪族)、陳爽(北朝大族)、範兆飛(北朝士族)、毛漢光(專注統計一百年,他的數據為很多學者節省了大量的收集資料時間)、魯西奇(南朝宗王)、仇鹿鳴(仇神的個案以小見大法。。)、越智重明(六朝貴族制)


多讀書,多思考,問些有價值的問題,像下圖這種問題,回答之多,收藏之多,叫人大跌眼鏡,我覺得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去思考我們這個國家的未來,如思考人生的疑惑,以史為鑑,以人為鑑,而不是問些無聊的問題。國人的素質已經跌落到如此的地步,是我們國家的不幸。不好意思扯遠了。


歷史與讀書


晉朝的存在感確實比較低,因為在我看到題目的時候我還要反應一會兒,不像是秦漢唐宋元明清,一下子就能知道。

晉朝存在感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 晉朝的時間太短了,東西晉一共才150多年。

2.有關晉朝的影視劇太少了。別的朝代都有許多衍生電視劇。有歷史劇也有穿越劇。這些劇雖然不一定符合邏輯,甚至有的歪曲了歷史。

3.三國的光環太大了。無論是我們平時聊的,還是義務教育的比較重視的,更多是三國那段歷史,可能也是因為三國演義的文學性比較高。


以上是我認為晉朝存在感比較低的原因。

但是晉朝儘管存在的時間很短,但也湧現出了很多名人。

說來有些奇怪,儘管我剛聽到晉的時候會有點茫然,不像聽到別的朝代反應一樣快。

但是一提到東晉的某些名人,比如說王羲之,陶淵明等

我就會下意識反應出來他們的朝代東晉。

而一旦提到晉,我最先反應出來的魏晉名士,卻又是嵇康等人。

魏晉風度還是很讓人神往的。


一隻嘰嘰醬


晉朝存在感低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晉朝得國不正。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大臣靠著陰謀謀朝篡位得到的。中國歷史上存在感強的王朝都是靠著真刀真槍奪取江山的。雖然隋文帝上位比較簡單,但是人家起碼是以德服人。不像司馬家,把自己的主子殺了,在儒家的民意看來,這是篡位,是不道德的一種上位方式。

第二晉朝列位皇帝的口碑太差。提到司馬昭就讓人想起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提到司馬衷就會想起何不食糜和他的老婆賈南風。後世幾個皇帝要麼弱智,要麼興趣愛好怪異。總之除了司馬炎還算過得去。其他皇帝基本上列入中國歷史上口碑最差行列。

第三晉朝沒什麼值得中華民族驕傲的功績。政治上一團糟,先是八王之亂把晉朝搞得元氣大傷。後面又被王謝等地方好強把持了朝政。軍事上,中原大地被北方少數民族佔領,導致民不聊生。退居南方也無力收復中原。經濟上基本處於中國歷史上停滯的時代,跟漢唐明清沒得比。文化上倒有點出彩的地方,不過跟其他朝代的文化相比有顯示比較單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晉朝卻沒有自己的文化符號。

第四晉朝上層階級生活比較糜爛。底下百姓生活疾苦,上面的貴族階層缺吸毒酗酒,搞搞行為藝術。一點沒有正能量可以引導社會的價值觀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反而經常做出毀三觀的事情。這讓以儒家思想為評判標準的史學家們覺得晉朝實在是拿不到檯面上。


雁楠吃瓜客


中國歷史上雖然朝代繁多,但其實稱得上是“大一統”的朝代卻只有秦、漢、晉、隋、唐、宋、元、明和清九個。幾乎每個都被人,有著數不盡的歷史故事。但是有一個朝代,同樣完成了統一的重任,卻經常被人忽略。相對於其他朝代,人們對這個朝代的瞭解很少,甚至有時連這個朝代的姓什麼都想不起來,它就是晉朝。晉朝之所以沒什麼存在感,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晉朝知名人物數量很有限,真的和晉朝有關的名人,像是司馬懿,司馬師,這些晉朝的締造者們,都是時期的人物。真正到了當皇帝時,早就水到渠成了,根本不需要發生多麼轟轟烈烈的奪權政變了。晉朝的皇帝也都不是很出名,可能那個“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知名度稍微高一些= =很多人也不是不知道,可具體哪“八王”?能說上來的人就沒幾個了。

  其次,晉朝政權實在是太恥辱了,內有八王之亂,外有五胡亂華,都是負能量爆棚的壞事,前者是內亂,據記載,當時的參與者遠遠不止八個王,這場持續16年之久的大動亂極度削弱了晉朝的國力,北方的胡人部落匈奴、鮮卑、羯、羌、氐趁機向南擴張,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中原淪陷,西晉的大一統只堅持了三十餘年,中國北方進入了有史以來最黑暗,最恐怖的時期。單單從人口上看,北方漢人從2000萬下降到了400萬,可見五胡亂華的影響有多麼巨大。這段歷史的主流無非就是權力的爭鬥和外族的入侵,所以後世一般不願意提及這一段除了黑暗就是恥辱的歷史。評書沒人講,小說沒人寫,知道的人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後來的雖然著名而且以晉朝的勝利告終,但那個時候,晉王朝早已沒有大一統王朝的風光,而是南下偏安一隅,管轄範圍和三國時期的東吳,雖然組織了幾次北伐,但總是無疾而終。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晉朝和北方胡人的矛盾過於激化,歷代統治者都明白,如果詳細地講五胡亂華,必然會造成民族之間的仇視,說不定還會打起來,統治者都會盡力避免造成不同民族之間的衝突,所以晉朝這段歷史,是不會被鼓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