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脊轩志》说起,揭秘散文大家不为人知的秘辛

《项脊轩志》曾经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家的旧房子,百年老屋,自然有很多故事。归有光通过写在项脊轩中居住的人,以及屋内发生的事情,来表达对家庭衰落的痛惜,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这篇文章写得情深意切,读完,让人心有戚戚焉。

百年老屋,见证了归家的荣辱兴衰,其间也发生过许多故事。透过《项脊轩志》,我们也能管窥归有光的人生际遇。

昔盛今衰,祖母寄予厚望,这是归有光追求仕途的源动力

在项脊轩志中,有个小细节,归有光写到,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自束发后,也就是十五岁的样子,在轩内读书,祖母来看望他,说很久没看到他,怎么天天闷在家里,像个女孩子?走的时候,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读书人很久都没有得到功名了,这个孩子这么用心,看来功名指日可待啊。后来,还把祖上见皇帝时的象笏给了归有光,可见,祖母对归有光的殷殷期盼。


从《项脊轩志》说起,揭秘散文大家不为人知的秘辛

学生时代读到这个细节,就觉得归有光的家族应该不简单。事实也确实如此,自唐宋以来,归有光祖上都在朝为官,而且官职还不小,只是到后来,逐渐衰落了,官职越来越小。文中透露,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经在宣德年间为官,当时担任的是太常寺卿。其实,那个时候,已经是式微了。

归有光在《家谱记》里面说到家族的衰败,“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读来真是让人心惊和叹息。

因为祖上曾经有过风光的时候,所以,家人心里都憋着气,尤其是祖母。看到归有光刻苦读书,她心里感到很安慰,并对归有光寄予厚望,认为他是振兴家族的人选。

归有光的仕途并不顺利,他35岁中举,60岁入仕,在科举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奔走了40年。他为什么能铆足劲、坚韧不拔地考40年?祖母的期待也是其追求仕途的源动力,在家里人看来,考取功名就意味着能恢复祖上昔日的荣光,这是对家族的责任和传承。归有光在求仕路上的坚韧和心酸,大概和慕容复想光复大燕国差不多吧。

从《项脊轩志》说起,揭秘散文大家不为人知的秘辛

命运坎坷,亲人相继离世,不幸成就了他哀婉深情的散文风格

这篇文章中,篇末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触动过很多人,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以及缅怀。

说起归有光的遭遇,其实很让人同情。他幼年丧母,青年丧妻,中年丧子,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心头。而且这些亲人,都不是自然死亡的,对他的打击尤其大。

《项脊轩志》里面提到的妻子魏氏,在秋冬之交得了重症,8月得病,10月便去世了,死的时候不到25岁,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归有光后来娶了夫人王氏,不久也去世了,死的时候大概是34岁,这在那些死去的亲人中,年纪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

从《项脊轩志》说起,揭秘散文大家不为人知的秘辛

归有光的母亲26岁就死去了,对归有光的打击很大。他在《家谱记》中,谈到母亲的死的时候说,“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可见他内心的伤痛。在《项脊轩志》中,那位乳母给归有光讲小时候的事情,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两人说到最后,都忍不住哭泣起来。联系归有光的身世,怎能不泣涕涟涟?近代文学家林纾曾经评价这段文字,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除了上面说到的两任妻子,自己的母亲之外,原配妻子魏氏的陪嫁丫鬟寒花,在19岁的时候就香消玉殒了。而归有光的长子,在16岁的时候去世,还有两个女儿,在两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亲人们相继离世,而且是以这样伤痛的方式离开,对归有光的打击可想而知。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是社会动荡的时候,诗人们颠沛流离,反而能体验到生活的残酷,了解民间疾苦,写出动人心魄的诗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杜甫。

相似的道理,归有光的遭遇也影响了他的散文风格,虽然这么说有点残酷,但却是事实。归有光的许多散文都以悼念亲人、怨尤死亡为主题,写得哀婉沉痛,让人动容,这些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哀恸、悲伤都发乎内心,是真情流露,自然容易打动人。这样的名篇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等。

从《项脊轩志》说起,揭秘散文大家不为人知的秘辛

怀才不遇,60岁中举,晚年才迎来仕途上的坦途

归有光在散文方面造诣极深,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后人也称赞他的散文为“明文第一”,他和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以说毋庸置疑。归有光虽然有才华,但仕途非常坎坷。

他自幼就展示出过人的天赋,9岁时候写的文章,就得到前辈的嘉奖。不知道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个人原因,他参加科举一直不太顺利。《项脊轩志》里面也提到,自束发以后,他就在轩内刻苦读书。

他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三年一次,他总共参加了5届,最后才在35岁的时候中举,并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个结果可以说差强人意,虽然历经波折,但好歹当时年轻,而且最后的成绩也很优秀。

后来的进士考试就悲催了,他一共考了九次,耗费了差不多40年的时间,最后才在60岁的时候考了三甲进士。这对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痛苦(古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股”,可见读书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让人不堪消受,所以后来,归有光有不少文章也是批判科举制度的,因为他本人就是受害者。

从《项脊轩志》说起,揭秘散文大家不为人知的秘辛

考上进士后,因为名次比较靠后,他被派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在长兴当县令。他为人务实,深受老百姓爱戴,但却得罪了上官和同僚。在长兴当了三年的县令,归有光被同僚排挤,最后要罢免他,当地的秀才联名上书,替他鸣不平。民心才是最好的政绩,从老百姓的态度,可以断定归有光是个合格的父母官。

因为得罪了豪强和上官,63岁的归有光被调到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这个职位隶属于军队,职位虽然比县令高,但是没有实权,比较清闲。归有光想干实事,对他来说,这样的工作就是浪费生命。尽管对这个职位不满,他还是在其位,谋其政。他查阅很多资料,实地考察,最后完成了《马政志》。

后来,归有光受到大学士的举荐,升为南京太仆寺丞,还受到首辅的赏识,被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位列文学侍从之位,这个职位非常符合他的期待,让归有光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经历了大半辈子的磋磨,他终于迎来了仕途上的通达,内心的激动兴奋之情可想而知,他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然而造化弄人,因为年事已高,又过度操劳,他在制敕房任职一年,就抱病而亡,当时六十六岁。


从《项脊轩志》说起,揭秘散文大家不为人知的秘辛


纵观归有光的一生,真是让人唏嘘感慨。他有才华,却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好不容易熬到晚年,仕途坦荡,却年迈多病,最后抱恨而终。在最需要家人的时候,几位亲人相继离世,让他受到重创。让人敬佩的是,他从痛苦中汲取力量,写下了不少传世名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而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和赞美。我经常在想,命运对他实在不公平,如果他能多活几十年该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