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01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心情沉重。

“2月29日上午,河南邓州初三年级的14岁女孩李某敏因家中贫困,没有钱买手机按时跟听学校网课,大量吞服母亲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万幸,女孩救回来了。而且出事之后,这个贫困家庭收到了一万多元的捐款,给家里孩子上学用,够了。

女孩的父亲左腿残疾,不能种地,靠平时在街上给人补鞋来维持生计。女孩的母亲是精神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常年服药。李家共三个孩子,李某敏排行老二。姐姐今年17岁,上高一;弟弟今年13岁,上六年级,要考初中。

根据上述信息,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来,这个家庭中孩子的排名:

排第一的肯定是弟弟,因为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其次是大姐,因为已经上高中了,学习压力大;而女孩李某敏,应该是个“没着没落”的千年老二,所以不受重视。

事实也是如此。

“因受疫情影响,年后,李家姐弟三人只能在家上网课。父亲虽然东挪西凑让邻居帮忙在网上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但因为只有一部手机,姐姐和弟弟也要用,李某敏能用的时间没多少。据中国网消息,李某敏因此落下了许多功课,同时还要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一时想不开,选择吞食母亲的治疗药物。”

不出所料,新闻评论下面,有人又抛出了这种观点: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穷人要不要生孩子,似乎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

因为在很多人眼里,“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似乎已经是很多贫困家庭沉沦的原罪了。

“四川遂宁一对农民夫妻20年生了11胎。”

“社科院报告称农村家庭毕业生失业率高达30.5%。”

支持者理直气壮:

“本来家里条件就不好,还生孩子,花钱更多,所以就越来越穷呗”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穷人贫穷的真正原因”,就是这么简单吗?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02 “我在底层的生活:难以度日”

大学教授芭芭拉·艾伦瑞克,是美国女博士,专栏作家。在她57岁的时候,决定“深入底层”,搞清楚穷人无法翻身的真正原因。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她的计划很简单:假装自己是穷人,卧底美国底层,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

穷人,到底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跃迁阶层,得以脱贫?

她先后去了了佛罗里达,缅因,明尼苏达几个州,做过餐厅服务员、旅馆清洁工、养老院保姆、超市收银员等工作。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写了一本畅销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英文原版的副标题其实更震撼:“难以度日”。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我印象中最深的,是她做餐厅服务员的经历。为了赚取每小时6-8美元的工作,芭芭拉和同事至少得连续工作8个小时。端盘子、撤盘子、收拾卫生,一刻不停地为食客服务,是她们唯一的工作内容。

芭芭拉这样评价老板:

“他们分秒都不会让你休息,你付出多少,他们就拿走多少。”

为了应付用餐高峰的工作量,她们只能在人少的时候,狼吞虎咽一个三明治,或者热狗。就餐礼仪?营养均衡?不存在的!吃东西的唯一目的,就是不让自己饿晕,可以继续工作。

繁忙的一天结束后,每个人都累得走不动路。拿着微薄的薪水,芭芭拉问其他人,家住在哪里?别人回答说是廉价的胶囊宾馆。芭芭拉不解,问什么不租房?这样长期算下来,工资还有得剩。而住旅馆的话,工资只够一天的房费。

对方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芭芭拉:“你以为我不想吗?但是你告诉我,租房的押金,我怎么才能搞到手?”

挣扎在温饱线附近的人们,根本无暇考虑遥远的未来,能填饱肚子就是她们唯一的渴望了。

就算是这样,这份工作还是无法支撑芭芭拉的生活,她不得不连轴转,同时兼职好几份工作。

长时间的工作,摧毁了所有人的身体。大家都是累得直不起腰,只能靠吃止痛药坚持。

芭芭拉的烟瘾,甚至在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又卷土重来。

让芭芭拉感觉最难以忍受的事,不是每天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而是在这种负面环境下,她整个人都变得尖酸刻薄。

以前,芭芭拉在路上看见有人摔倒,会赶紧上去安慰,提供帮忙。

但是现在,她恨不得同事摔断腿。

所以,真正让穷人无法脱贫的原因,不是孩子多,也不是繁重的工作。

而是“短视”。

设想一下,深陷泥泞之中的你,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着为生计奔波。你根本没有精力,去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去想着如何追求梦想。

就像曾经也被贫穷缠绕的作家乔治·奥威尔说的:

“贫穷的本质,在于它消灭了未来”。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03 读书,真的无用吗?

那么,如果我们就是投胎不好,没有降生到富人家庭,或者普通家庭,怎么办呢?

在给出建议之前,先来看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场网络骂战。

针锋相对的双方,一个叫王思聪,另一个叫花千芳。

王思聪,被网友称为“国民老公”。他的爸爸是亿万富翁,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他本人则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系毕业的高材生,现在拿着老爸给的“5亿资金”练手,做着生意。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花千芳,则是典型的穷人家的孩子。出生于来自辽宁抚顺农村,父亲是地道的农民。

他本人初中毕业,为了谋生养过鸡、种过玉米。后来因为在网上写文章,有了一定的名气,解决了生计问题。

近日骂战的起因,是花千芳说学英语没用。他的原话是: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人力财力,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


对此,王思聪评论说:“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傻X?”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为什么两个人的分歧,会如此之大?

其实带入两人的成长环境,就能明白了。

王思聪在国外学习,后回国创业。英语对他来说,就和母语一样有用,而且丝毫不以为意。

而对花千芳来说,英语是他生活中没有用的东西。会与不会,无关痛痒。

但是深入来想,花千芳等人支持的观点,“英语无用论”是不是像极了很多人鼓吹的“读书无用论”?

“读书有什么用?初中毕业出去打工的孩子,一个月就能挣下3-4000快,比大学生毕业话多呢!”

乍一看,也没错。但是,然后呢?

初中学历的人,可能一辈子打工最多也就挣到1万块钱。而有追求、有毅力的大学生,则会利用日复一日提高的“复利效应”,把他们深深碾压。

更可怕的是,有学历、有能力的人,还擅于跃迁。

在根据趋势发展,换了赛道之后,还能利用自身的学习能力,迅速掌握新工作的诀窍,对处理新问题游刃有余,这才是知识的有用之处。

真相信“知识无用论”,你就输了。

放弃学习的人:丧失了一个个能让自己改变命运的工具,也许是英语,也许是计算机,也许是很多个看似无用的知识。

终身学习的人:随时随地可以用新的语言,去翻阅文献,去与其他国家的人交流。与开放的世界保持同频,创造无数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04 如何改变命运,从努力读书开始

那么,如何改变贫穷的命运,努力把一手烂牌打好呢?

1.父母要让孩子坚持接受教育,坚持读书。

这几天因为肺炎疫情影响,各地中小学都无法开课。所以网课就成唯一选择。

好多农村家庭,就像开篇的小女孩一样,没有城里家庭那么优越的条件。

怎么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坚持学习。

就像湖北长阳的小学生比梦琪,每天就在家上网课。可因为大山里信号太差了,有的时候甚至没办法听完一堂课。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妈妈也没有让孩子轻言放弃。

为了“追逐信号”,妈妈就用竹条和透明的塑料薄膜搭了个棚子,让孩子在里面上课。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哪里信号好,棚子就挪到哪里去。堪称移动的“学习小屋”。

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根据依恋关系的理论,面对崭新的世界,孩子会倾向于依赖家长。他们90%的信息,都是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面对问题,有多少人选择放弃,就有多少人努力从绝望中寻找失望。

如果连父母都有畏难情绪,就不能怪孩子选择逃避了。

直面困难,创造条件,改变现状,这是我们逃离贫困的最大法宝了。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2.不要让自己的眼界,去限制孩子的世界。

这几天看了一部记录片《父亲》,让我心情十分沉重。

这部2007年的出品,豆瓣评分8.0的片子,至今仍然给人很大启发。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片中的主人公韩培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相比于村里的其他人,老韩读过书,认识字,所以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为了儿子上学,他几乎倾尽所有,砸锅卖铁。但就算如此,还是没办法支持儿子韩胜利的大学生活费。

为了凑生活费,老韩就经常和工友借钱,数目不大,少则几十,多则一二百,还把每一笔都记在小本本上。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除此之外,他还会把自己的收支情况,也记录在本子上。老韩的每月生活费是150,所以就给儿子小韩订下每月200的花销。

小韩除了200快,就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开支了。就算是十几年前,我们也难以想象,这点钱能支撑起一个大学男生的每月花销吗?

但是小韩坚持下来了。他的衣服是室友的,没有手机,MP3,个人电脑。为了贴补家用,他除了学习之外,还回去捡废品卖钱。

为什么他不去打工?

一是老韩不让,因为父亲认为200快足够儿子花了(其实不够)。

二是儿子所在的大学地处偏僻,旁边没有兼职可找。

第三个原因,则最致命:在父亲持续性“卖惨”、喋喋不休计算抚养儿子花费的重压下,小韩的自卑,让他丧失了基本的社交能力。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当一个年轻人的未来,背负着无比沉重的父爱时,他能走多远?

影片最后,学通讯专业的小韩去找工作,但是他连计算机都不会用。因为父亲老韩视电脑为“洪水猛兽”,怕儿子分心不让他学习。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一个不会电脑基本操作的通讯专业学生,怎么可能找到一份专业对口、薪资合适的工作?

千万不要,让你的眼界,去限制孩子的世界。

就算你没有能力去提供好的条件,也请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碰壁,总好过未经尝试就妥协的人生。

3.要想在新世界“出头”,要么会说,要么会写。

前2条就是针对家庭教育而言的。这条则是针对已经长大成人的你,讨论一下如何发展自己。

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曾说:

“在任何一个领域,输出能力最强的那些人都会摘走最大的红利。”

“无论是写作、还是演讲,你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强化培养至少其中一种输出能力,并且长期坚持向外界输出自己的思考和观念,直到成为市场中最强的前20%。”

在智能时代里,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果你性格偏内向,就尝试去写作。《内向心理学》中说:

“许多内向者偏好以书面文字来沟通,不论是与自己,还是与他人都是如此。”

擅长写作,这是内向者的优势。

现在很多网络写手学历不高,但是经过锻炼的写作能力,可以让他们起码维持温饱。

如果你性格偏外向,就尝试去演讲。

“在社交时外向者多半会感到愉快,因此他们也比较容易去关注外界的观点。”

乔布斯,就是通过苹果的的发布会演讲,让大众所熟知的。有人评价他:

“乔布斯不仅重新发明了手机,而且重新发明了演讲。”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不管是销售,还是找工作,演讲能力强,也是可以让你的人生逆袭的。

写在最后:

不论是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教育都是一件“性价比极高”的事。

比起花大价钱给孩子请名师家教,不如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最重要的一点,真正能给予孩子爱和幸福的父母,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怨天尤人、吐槽自己不幸上,而是专注改变自己的想法,创造环境,蓄势待发,把握机会。


“14岁女孩没钱买手机听网课吞药自杀”:贫穷并非不幸,短视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