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的“赵卿墓”出土了不少珍宝,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

赵卿父子(一)

山西太原金胜村的东周贵族墓是山西境内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东周贵族墓。这个墓的兵器上有铭文“赵某(金文)之御戈”,透露了关于墓主人的信息。据学者考证,这个铭文上提到的人可释读为“赵孟”,再加上原称“晋阳”的太原是晋国赵氏的属地,这墓中又出土了高级别礼器、庙堂乐器、精美玉器、大型车马坑等等,可以联想到这戈的主人,也就是墓主人,应该就是晋国赵氏卿族的宗主。那么“赵孟”是指哪位赵氏宗主呢?


山西太原的“赵卿墓”出土了不少珍宝,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


“赵孟”,这不是一个名字。“孟”是指长子,“赵孟”也就是指赵家的老大。史载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赵氏中被称为“赵孟”的至少有五个人:春秋时期有四个人,赵宣子赵盾、赵文子赵武、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还有战国的赵成侯赵仲。据考古分析,这座大墓的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那么墓主人就有可能是“赵简子”赵鞅或是“赵襄子”赵无恤,其他人因为时代不符的原因被排除在外。

太原金胜村的东周贵族墓又被称为“赵卿墓”,“卿”可以说是周代贵族身份地位相当高的人才能担任的官吏级别。周代的贵族其身份地位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周天王分封诸侯,诸侯服从王命、朝贡述职;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服从君命、向国君纳贡。周天王治下的中央政权有两大职官体系:卿事寮和太史寮。卿事寮掌管王畿以内的政事以及和四方诸侯相关的政务;太史寮则掌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等。卿事寮的长官是太保和太师,比如早期的太保召公、太师周公;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比如早期的太史毕公高,他是周文王的庶子、武王和周公的异母弟弟。太保、太师和太史可以称为“公”,“公”是周王朝贵族可担任的官阶最高的大臣。此外在“公”这样的执政大臣之下还有若干“卿”级别的大臣。这些“卿”大部分是畿内诸侯入朝充任,并且有“伯”的爵位。卿事寮在太保和太师之下的属官,如“三有司”:司马、司土、司工就是“卿”级别的官吏;太史寮在太史之下的属官:后稷、膳夫、农正等也是“卿”级别的官吏。至于两位“平王卿士”:“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则是相当于“太师”级别的卿士寮长官。因为西周中后期就没有太保了,只有太师执政,所以执政的太师在西周中后期又称为“卿事”或“卿士”,这是具有“公”的级别和地位的高官。


山西太原的“赵卿墓”出土了不少珍宝,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


不只周天王治下的中央政府有“卿”,诸侯国也有“卿”。但诸侯国的“卿”与王朝中央政府的“卿”不是一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周王是昊天上帝的长子,王位也要由周王的嫡长子世袭,这是全天下的大宗。如果周王还有别的儿子,会分封为诸侯,对于周王的嫡支来说这就是小宗。诸侯国的君位也要由嫡长子世袭,周代的分封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同样,诸侯国的嫡支就是本国的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会被封为大夫,就成了诸侯国的小宗。如鲁桓公嫡长子同继位为鲁庄公,庄公的兄弟庆父、叔牙、季友则分别为大夫。除了血亲之外,获封的诸侯和大夫也有可能是前代的名门后裔或是有功的臣子。

大夫里少数非常有身份地位的就是“卿”。“卿”的地位比普通的大夫高,食邑也要更多,而且“卿”有掌国政和统兵之权。“卿”要服从君命,向国君纳贡,在诸侯国内担任重要官职,辅助国君治国。卿大夫的宗族及其政体叫作“家”,总管“家”务的叫“宰”。卿大夫“家”里的职官体系在“家宰”之下还设有“家臣”,比如:司徒、司马、工正、马正等等。家臣是不世袭的,由卿大夫来挑选任命。周代最低级的贵族“士”每每多是卿大夫的家臣。“士”可能有食田,也可能没有食田,无食田则仅以俸禄为生。


山西太原的“赵卿墓”出土了不少珍宝,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


按《礼记*王制》来说,一般一个诸侯国有“三卿”。“大国有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子男三卿,一卿命于天子”。诸侯是周王所封的邦君,是周王的臣属,邦君的卿也是“王之守臣”,要由周王来任命,也称为“命卿”。了解了“卿”的来源以及其职权,就能知道“赵卿墓”的主人“赵卿”有什么样的身份地位。晋国“赵氏”被称为“卿族”,说明赵氏一族并不只有赵简子赵鞅和赵襄子赵无恤的身份是“卿”,那么赵氏在晋国为“卿”的起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