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对技术的偏执使艺术最终沦为技术的附庸品。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伪一镜到底——华丽的空壳

在刚刚结束的颁奖季里,萨姆·门德斯的新作《1917》风头十足,不仅先后将金球奖和英国学院奖最佳影片收入囊中,还获得了十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摄影奖。

然而,在收割奖项的同时,《1917》也在影迷群体甚至专业观众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而无论是热烈追捧,亦或是口诛笔伐,几乎所有人的焦点都集中在本片最大的噱头“一镜到底”上面。

无可挑剔的摄影固然是《1917》成功的关键,但也成为本片的“阿喀琉斯之踵”。观影时,我们不难发现,被滥用的技术不仅未能带来传说中的“沉浸体验”,反而削弱了影片的艺术表达空间。

换言之,《1917》的技术令人叹为观止,但实际收效甚微。门德斯对技术的偏执使《1917》沦为华丽的空壳,艺术最终沦为技术的附庸品。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1 叙事上的先天缺陷和类型困境

《1917》的故事很简单:1917年,一战正酣,两名英国士兵奉命到前线传达停止进攻的命令。时间只有8小时,而这一命令关系到1600个人的性命。

从内容上看,《1917》是典型的战争类型片。

现如今,几乎所有类型片都面临着叙事单一的困境,战争片也不例外。纵观近年来的一些优秀战争片,我们不难发现,要突破类型困境的方法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叙事上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例如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把视角聚焦在一个不愿杀人的基督徒士兵上;还有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不讲英雄,而是探索英雄在战争结束后过怎样的日子。

或者像冯小刚,通过《集结号》问出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叫烈士”这样一个问题,在立意上也比普通战争片高出一截。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然而,《1917》是一部面目模糊的影片。与以往的战争片相比,《1917》在叙事上不仅没有突破,反而像是一锅经典元素的杂烩——

救人?这是战争片玩烂了的套路。

两人小队深入前线?这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变体。

限时任务?不仅在《敦刻尔克》等电影里用的够多了,在游戏里也是常见的模式。

另外,全片的视点过分集中在一两个士兵上,不仅削弱了镜头的表现力,也丧失了应有的电影感。

何况,这两名士兵除了走路、躲子弹外几乎没有其他动作,极易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因为本片等于没有人物也没有故事,只是不断堆积战场上的血腥场面——为了表现战场的残酷,导演甚至让士兵把手探进尸体的伤口之内,但这样一味“卖惨”的画面究竟能打动多少观众,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2 喧宾夺主的伪长镜头

《1917》表面上看是一镜到底,但实际上与《俄罗斯方舟》这样真正一镜到底的影片还是有区别——后者是真的一刀未切,而《1917》是用后期特效将多个长镜头拼接起来,组成更长的“伪长镜头”。

从希区柯克开始,伪长镜头在技术上已不新鲜,但往往能带给我们惊喜。远如《夺魂索》(1948),近如《人类之子》(2006)和《鸟人》《2014》,都将伪长镜头作为主要的镜头语言,且收效惊人。

然而,与这些前作相比,《1917》走错了方向。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1917》试图用2个小时讲8个小时的故事,同时还要通过一个士兵的视点展现宏大的战场和战争场面,结果导致时空被过度压缩,主角走几步便换一方天地,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这不仅与本片追求的“真实体验”自相矛盾,也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常识。

再者,“伪长镜头”与“真实客观”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希区柯克使用伪长镜头不是为了客观真实,而是为达到戏剧性的紧张效果;

《鸟人》使用伪长镜头,是要表现都市的虚伪及人的扭曲。

这不是客观,而恰恰是将导演的意志强加给观众,使观众获得感性上的直观体验。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1917》试图用这样不客观的手法,来达到现实主义层面的客观。最终的结果便是矫枉过正,导致事倍功半。

至于说沉浸体验,《1917》甚至还不如早前上映的《他们已不再变老》,至少后者让我们看见了真实的战争,让我们看到弹炮下的焦土拱成山丘,再四散落下——在慢镜头的加持下,这样逼真的画面远胜血肉横飞的常规场面。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影史上不缺优秀的战争片,也不乏比《1917》更出色的影片。在此背景下,《1917》仍能获得如潮的好评,也许是西方人的一战情节为其加了分。但对大多数东方观众来说,本片几乎只是一场被动的第一人称战争游戏,毫无观感可言。

何况,斯皮尔伯格早已说过:“优秀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而《1917》提供的却是过时的、自我感动的英雄主义价值观,对战争的反思迷失于对技术的偏执,这样的战争片能否达到基本的价值底线?答案不言而喻。

而最终能获得片方所宣传的“沉浸体验”的观众,或许也只有导演门德斯一人——如果不是导演如此自信,《1917》也不会如此缺乏对战争和影像的敬畏感。

可惜的是,《西线无战事》已经过去九十年,门德斯却让我们看到一部大幅退步的战争片。

作者 |亦辰

“银幕里的人。”

(平台发布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

当《金智英》站出来讲述她的经历……

你道是真如金,偏生是黄粱梦 | 《阮玲玉》

致"少年的你":用一支黑色的铅笔,共画一个沉默乐园

“只有你,让我的体温上升0.2°c”

关于“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一个足够平和的开始

我给不了奉俊昊的《寄生虫》五颗星

当电影无限延伸—泰伦斯·马力克和他大无限的镜头

我们痴迷“V”的英雄落幕,但对他的“革命”一无所知

不怕牛鬼蛇神,就怕床底有人|韩国电影《门锁》

抱歉,我不想与过去和解|《海边的曼彻斯特》

“诗人”与“浪漫跨年”错误相遇,是谁之过?

日本电影|《澄沙之味》美到极致是物哀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欢迎加入 空镜solo 星球

总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1917》|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