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照顧小孩理所當然嗎?

小夥伴們,聽說過《夜鶯》這個電影嗎?電影並沒有大肆宣傳,但網評非常好,娓娓道來的故事吸引了我,因為它道出了隔代教養中存在的若干真實的情況。

老人照顧小孩理所當然嗎?

故事講的是一位老人(李保田老師飾演)為了兌現老伴臨終前的承諾,計劃帶著他的夜鶯從北京回廣西老家。而正值暑假,兒子和兒媳沒有時間照顧8歲的女兒,只能交給爺爺照顧。

於是一隻夜鶯、一位古稀老人、一個都市小女孩相互交織成趣,加上故事呈現真實細膩,讓我們看到隔代互動中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下方有劇透,如不介意請繼續)

後面我們從三個不同的事件,來聊聊這個電影帶給我的啟發。

老人照顧小孩理所當然嗎?

孫女走丟

第一件事是孫女小時候,爺爺曾經帶她去逛花鳥市場,不慎走丟,雖然後來找到了,但老人和兒子的關係因此破裂。

很多年後兒子依然怨氣很大,甚至在女兒的生日宴會都沒有邀請父親參加,父親給小孫女做了漂亮的竹鳥,但送完禮物就走了。

這件事給我很深的觸動,孩子如果犯錯,父母比較容易原諒,心裡會想“他還是個孩子”,但我們請父母來幫忙照顧孩子時,卻理所當然地覺得他們應該會把孩子照顧得很好

我的母親在幫我照顧孩子的時候,我會理所當然的覺得她能把孩子哄睡,能給孩子很快速地換尿布,還能隨時跟我聊天,如果做到了,感覺理所當然,如果照顧孩子會把孩子弄丟,真的是不可原諒,似乎我們讓老人承擔了本屬於父母的責任

老人照顧小孩理所當然嗎?

孫女淘氣

第二件事是孫女和爺爺一路上的摩擦和互動,孫女非常淘氣,在臥鋪中一會兒要睡左邊,一會兒要睡右邊。

吃飯時間到了,爺爺邀請孫女一起去用餐車廂吃飯,但孫女忙著玩平板遊戲不予理會,等半夜孫女肚子餓又把爺爺從夢中叫醒,還賭氣把爺爺的鞋子偷偷放到洗手間。

孫女趁上車排隊的空檔跑開去買飲料,害得後來兩個人坐錯車,才發生了後來越來越複雜的行程。

我在觀看電影時,彈幕中一直有聲音責備這個小姑娘不像話,對老人不尊重,說爺爺要好好教育下這個調皮的孩子,而爺爺一直保持自己平等、溫暖的照顧角色

我看到這個小姑娘,因為主要由保姆帶大,頤指氣使的態度不過是成長中的習慣表達,投入玩遊戲不顧飯點也是因為在家裡隨時有人做飯,不必擔心這個問題。

孫女一直說一些“不規矩”的話,讓他們回家的路“越走越遠”,還讓爺爺的腳被崴了,卻見證了爺爺溝通中尊重和溫和的力量,孫女逐漸柔軟下來,爺孫二人更加融洽和配合。

孩子有時不是不願意溝通,而是那些過於強硬和權威的態度,“堵上了”孩子的嘴。

老人照顧小孩理所當然嗎?

回到家鄉

第三件事是城市和家鄉的巧妙對比,電影中多次呈現在大城市中的生活場景,保姆、忙碌的工作節奏、鋼琴、高雅的餐廳。

看似幸福的三口之家生活,卻隱藏著夫妻關係不合,無暇顧及孩子,老人和兒子關係疏離等各種問題。

社交場合歡聲笑語、回到家裡冰冷無趣,孩子在這個環境中長大,喜歡攀比、沉迷遊戲、親情淡漠。

但這些在幾天的旅程中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時刻考慮自己是否衣著乾淨得體,到後面可以山洞中睡一晚;從挑剔批判不喜歡爺爺,到後面不願意和爺爺分開故意扔掉手機;從總是想回北京,把iPad視為重中之重,到願意拿iPad交換一隻夜鶯,只為了讓爺爺高興。

家鄉也給了孩子快樂和愛的土壤,讓孫女變回了那個有愛、細心、溫暖的孩子。爺爺回到廣西老家,開心地像個孩子,最大的夢想也是在老家度過餘生。

有時賺更多的錢是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卻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最美好的時光。

小結

我們緊張忙碌的生活,有時被各種工作、各種情緒所困,但其實是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只能付出自己認為最好的。

當我們在抱怨老人帶養孩子中存在很多問題時,首先需要意識到,我們才是照顧孩子的“主要責任人”,我們對父母的每一份付出心存感恩,孩子們也會學習模仿如何去和他人相處。

老人和孩子在一個屋簷下,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故事,為什麼會存在各種碰撞,引出我們很多不舒服呢?

因為心中夢想和現實生活、城市節奏和家鄉韻味、不同年代給我們每個人的烙印,全部都那麼的不相同,當我們認同一個角度,否認另一個的時候,會容易讓問題看起來很難、看起來生活像是個問題。

其實我們不過是提醒我們需要換個角度、換個環境、換個方法,才能和家人一起讓夢想照亮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