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賢王的原型到底是誰?

JoJo撒哇滴卡


八賢王是《三俠五義》、《楊家將》等諸多文學作品中的一個虛構的人物,又稱八大王、八王爺。



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八賢王名叫趙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子。宋太祖趙匡胤臨終前傳位弟弟趙光義,並賜金鐧一把給八賢王趙德芳,令他“專誅朝中不正之臣”。

八賢王為人正派,多次搭救楊家將等忠良大臣眾人,深受人們喜愛。現在一般認為,八賢王是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經過人們加工和創造而來的。

反應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剛正不阿,為人正直的大臣的期盼。那麼他的原型到底是誰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根據八賢王不同的特徵,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人物。

首先,八賢王名叫趙德芳。趙德芳在歷史上不是虛構,而是確有其人。他是宋太祖第四子。根據史料《宋史·宗室傳》中對這位皇子比較詳細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東西。

趙德芳被封秦王,擔任過山南西道節度使等重要職位,比起其他諸位皇兄弟名氣還是蠻大的,所以老百姓以他為原型來創造八賢王的形象可能性比較大。


但是這種說法有一個硬傷,趙德芳在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就因病去世,年僅23歲。

按照這個時間,楊家將的故事都還沒鋪開。這樣一來趙德芳和楊家將扯不上什麼關係,更談不上多次出手相助了。

所以歷史上這個四皇子趙德芳應該僅僅和八賢王名字相同,可以作為八賢王人物名字原型看待。

第二,八賢王又稱八大王。歷史上皇子中被稱為八大王的還真有一人,宋太宗第八子趙元儼。

《宋史》記載趙元儼“天下崇憚之”,當時的老幼婦孺都對這位皇子有所耳聞。因為他相貌威武,肅穆莊重而被人們稱之為八大王。

可惜,這位八大王並沒有做過八賢王那種仗義直言、鋤奸扶正之事。所以,他很大程度上並不能作為八賢王的原型。


但是不可否認,八大王的名號極有可能來自他身上,趙元儼很大程度上也給八賢王的誕生提供了很多素材,可以作為人物稱號原型看待。

第三,宋太祖曾經賜八賢王賜金鐧一把。以此為依據,有很多人認為八賢王的人物原型應當是宋太祖次子趙德昭。

趙德昭本應該是真正的皇位繼承人。他為人寬厚聰慧,喜怒不形於色,深得宋太祖信任。宋太祖賜他“金鐧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

可惜,這樣一位皇子、好大臣最後還是在宋太宗即位以後因為宋太宗的猜忌而拔劍自刎。當時的人們很有可能因為為這樣一位皇子死去而惋惜,並且以他為原型創造八賢王這樣的文學人物來作為情感寄託。

所以根據趙德昭的本身的性格和擁有金鐧的特徵,他是八賢王原型可能性非常之大。不過並沒有史料顯示趙德昭曾經被封八賢王,所以他應該被作為人物形象原型來看待。

說了那麼多,我們可以看出,趙德芳為八賢王提供了名字,趙元儼為八賢王提供了稱號,而趙德昭則為八賢王提供了人物形象。


在古代那種信息不發達、人們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的情況下,故事被人們口口相傳,最後定型的過程中出現人物特徵雜糅並不奇怪。


史之策


在有關宋朝前期的戲曲或小說故事中,比如楊家將、狄青演義、包青天等,都少不了八賢王這個人。傳說中八賢王叫趙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本來應該他繼承宋太祖的皇位,但宋太祖按照母親杜太后的遺囑,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宋太宗。宋太宗覺得對不起趙德芳,就封他為八王。皇上是萬歲,八王是八千歲,只差兩千歲。同時,還賜給他一對金鐧,上管君下管臣中管三宮六院,算是一個紀委監察的角色。因為他為人正派,謙恭正直,所以尊為“八賢王”。其實,歷史上趙德芳22歲就死了,根本沒被封為八王。但是也不能說八王就是完全虛構的,還是有歷史原型的,他的名字叫趙元儼,是宋太宗的第八個兒子。因為他排行第八,所以當時人稱“八大王”。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對這位小弟非常喜愛,選擇名師教他讀書,對他特別好。趙元儼長得英俊瀟灑,並且舉止穩重,光明磊落,懲賞分明,跟傳說中的八王品行很類似。他為人低調,雖然深受皇帝喜愛但很少過問政事,但在西夏入侵、國庫空虛的情況下,卻能積極捐款籌集軍費,在當時的朝野和民間深受愛戴,名聲相當好。慶曆四年正月,趙元儼因病去世,享年60歲。為了紀念這位八大王趙元儼,後來的小說戲曲裡就有了“八賢王”這個人。


聊文史


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八賢王是很多以宋朝為時代背景的戲曲小說中都會出現的重要人物,他正氣凜然、仗義執言、足智多謀,能幫楊家將渡過難關,也能將奸臣繩之以法。那麼這位八賢王有沒有歷史原型呢?

戲曲小說多把八賢王的名字記為趙德芳,宋朝歷史上確實有那麼一位趙德芳,為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根據《宋史》記載,趙德芳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於睡夢中去世,年僅二十三歲。根據這些歷史記載來看,趙德芳與八賢王並沒有多大關係。

戲曲小說中,八賢王成功地勸楊業歸宋,楊業去世之後又多次幫助楊家。史載楊業於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歸宋,於雍熙三年(986 年)殉國。趙德芳死於楊業之前,不可能在楊業死後去幫助楊家。再者,趙德芳排行第四並非第八,他死後太宗趙光義曾追封他為歧王,後改楚王,北宋末徽宗又改封秦王,並無賢王之號。

在包青天的故事中,八賢王指的是指太宗第八子趙元儼,而據史書記載,趙元儼確實有“八大王”的稱號。趙元儼生於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病亡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享年六十歲。這也就意味著楊業歸宋時(979 年),他還沒有出生,也就不可能用計謀促使楊業歸宋。況且這位趙元儼的性格也與八賢王有很大的不同。

趙元儼為人深自韜晦,很少參與朝政,平時就喜歡讀書寫字。但是史書也記載他“威望著於天下”、使“契丹尤憚之”,可見其雖不太參與政治,卻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雖然趙元儼為人小心謹慎,但也有皇室一貫的奢侈之性,曾以預支俸祿之名,“數取金錢”,積累下來有數百萬。所以有“八大王”之稱的趙元儼同楊家將故事中八賢王也是有所出入的。

時人將確有其人的趙德芳和趙元儼冠以賢德之名,將他們塑造成為了新的剛正不阿、受人尊重的新的人物形象,也是有原因的。宋初太祖以武功建國,死後皇位沒有被其子德昭或德芳繼承,反而被其弟光義所繼承,皇位由此轉入太宗系。隨後,德昭在宮中自刎身亡,德芳也離奇死亡,太祖、太宗之弟魏悼王廷美獲罪被貶致死,太宗長子德崇因同情死者而精神失常。

皇室諸人的死亡的原因至今仍是疑案,不過繼承了兄長皇位的宋太宗恐怕難逃干係。人們塑造出的正義新形象正好反映出了人們對於太宗謀權奪利採用的卑劣手段的憤慨,還有希望明君當政的美好心願。

汪聖鐸、馬元元《“八賢王”本事》

汪家華:《“八賢王”的歷史原型是誰》


歷史研習社


八賢王趙德芳的原型,用倆字可以概括:沒有。


皇帝本就是超然物外的存在,哪個皇帝腦袋有包,在自己的頭頂上給自己找個緊箍咒戴,找個八賢王這樣的太上皇,拿著一根瓦面金鐧,上打君王下打奸臣,皇帝彷彿又給自己找了個爹,這樣很好玩嗎?


評書中的說法是,趙光義奪了趙大的江山,趙匡胤的媳婦不幹,上金殿上鬧,趙光義沒辦法,只好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加官進爵,一下子加了八個王爺,還送他一個特權,賜他他一把金鐧,可以上打君王不明,下打臣子不忠。

這簡直就是給了趙德芳一把尚方寶劍。


有了瓦面金鐧的八王,在北宋初期的故事中混的虎虎生風。


在評書《楊家將》中他拿著金鐧替楊家人伸冤,在評書《呼家將》中他拿著金鐧替呼家人伸冤,評書《三俠五義》中他拿著瓦面金鐧替開封府的諸人打抱不平。


可以說八賢王就是評書中的bug般的存在,有他在,評書中的好人一般都不太容易死,只要有忠良被冤枉,八賢王出馬,一般都能保住命,畢竟他的金鐧是皇帝都怕的寶物。


八王的故事從宋太宗一朝一直持續到宋仁宗,仁宗年間著名的狸貓換太子就是在八王強力干預下真相大白的。

趙德芳是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生於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周世宗柴榮去世了,不過第二年發生的大事和趙德芳切身相關,他爹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成了宋朝開國皇帝。


而到宋仁宗即位的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趙德芳不過64歲,即使再過五年宋仁宗18歲親政,趙德芳才七十上下,完全有能力能主持洗白一場狸貓換太子的大戲。


然而一切不過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但是故事裡的事只是故事,不是歷史。

讓趙德芳被封八個王,讓趙德芳有超現實寶貝瓦面金鐧,這大約就是老百姓對趙光義擄奪趙大江山的一種不滿,一種發洩而已。


真實歷史中的趙德芳,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被封過王,趙光義篡位後封趙德芳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興元是漢中地區的舊稱,興元尹就是漢中太守,山南西道節度使其實還是興元地區的另外一個稱呼,這個官職也可以直接叫興元節度使,這是個武職,但是在宋朝是遙領的一個職務。同平章事,平章事是宰相的意思,這個職務就是和宰相一樣,其實一樣的大約是待遇,而不是權利。


趙光義這是給了趙德芳很多榮譽頭銜,養著他而已,畢竟這是前皇帝的兒子,待遇規格不能太差。過了三年,趙光義又給趙德芳加官進爵了,封他為檢校太尉。


這是武職的最高官職,可惜依舊是一個榮譽頭銜。


大約年輕氣盛的趙德芳也會跟叔叔急吧,對趙光義說:叔叔我想幹點實事,你封我一堆沒有用的 虛銜,三年三年又三年,我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


趙光義意味深長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沒有又三年了……


在加封檢校太尉的三年後,趙德芳離奇暴斃,史書上說他是“寢疾薨”,大約就是睡著睡著就死了,死時趙德芳只有23歲。趙德芳死前兩年他哥哥趙德昭因為被太宗皇帝罵了兩句,想不開自殺了,享年28歲,至此能和宋太宗競爭皇位的趙大的後代全軍覆沒。


按照趙光義編造的《金匱之盟》自己死後要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廷美,趙廷美這名字起的好,挺美,趙光義的理解大約就是:想的挺美啊。


趙光義即位後,屢次查出趙廷美有造反的嫌疑,但是趙光義顧念兄弟之情,一次一次原諒了他,只是不停貶戍他打壓他而已,在趙光義一次次打壓中,趙廷美在侄子趙德芳死後三年也吐血而亡,享年38歲。


不知道趙廷美死前是否想起自己給南唐後主李煜送牽機藥的那個下午。


各個合法繼承人都先宋太宗而去,宋太宗略顯無奈的最後選擇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而評書中傳奇的八賢王趙德芳,生前從沒被封過王,但是死後卻先後被封為岐王,楚王,秦王等,但是這些加封和他已經沒有關係了。


==============================


薛白袍


武俠是我國特有的文學體裁,它發源於清代,時至今日,在其框架下仍不斷地衍生出許多精彩的劇情。它的載體從話本到網絡,長久以來都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如果要追根溯源,《三俠五義》稱得上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它被清代小說家石玉昆創造,因其精彩的劇情和獨闢蹊徑的體裁對後世小說、曲藝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俠五義》的發生背景是宋仁宗年間,其中的主人公則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公孫策、展昭等。其風格詼諧幽默,劇情扣人心絃,弘揚的則是行俠仗義的正能量。小說第一回,一位“八王爺”登場,他撫養年幼的仁宗,並幫助他登上皇位其實,不只是《三俠五義》,許多描寫北宋初年的小說中,都有著一位“八賢王”的出現,而且,不同書中,他有著不同的身份和署名,那麼,八賢王的原型到底是誰呢?

上文所說的《三俠五義》中,八賢王的身份是宋真宗的弟弟,人們稱之為“八大王”、“賢王爺”,而在歷史上,符合這一條件的無疑是宋太宗的第八子趙元儼,他在政治、文學、書法等領域都有所建樹,據《宋人軼事彙編》記載,因為趙元儼聲名遠播到了北方外族,所以幽燕之地如果孩子晚上哭鬧,家長便會用“八大王來也”來恐嚇。

明代小說家熊大木因代表作《楊家將傳》而知名,在書中,也有著一位八賢王。書中介紹道,宋太祖趙匡胤臨終前傳位於弟弟趙光義,而賜給兒子趙德昭一把金鐧,這把金鐧有著和尚方寶劍相似的作用,可以誅殺朝中的奸臣貪官。後來,楊家將因戰功赫赫而遭到妒恨,在朝中被排擠陷害,八賢王多次出馬營救,才使得眾人轉危為安。

在歷史上,趙德昭是宋太祖的次子,《宋史》說他“喜慍不形於色。”趙光義繼位後,趙德昭被封為京兆尹,太平興國四年(979),趙德昭跟隨趙光義出征,一天夜裡,軍中發生動亂,趙光義不知所蹤,於是人們商議立趙德昭為帝,趙光義知曉此事後十分不高興。

戰爭結束後,趙德昭因為將士立功而沒有及時得到封賞一事詢問太宗,正在氣頭上的趙光義生氣地回答:“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意思就是說,等你當了皇帝,到時候再封賞也為時不晚。趙德昭下朝後,於惶恐之中自刎而死。

不過,雖然小說中幫助楊家將的是趙德昭,在許多戲劇中登場的卻是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在歷史上,趙德芳於太平興國六年(981)病逝,當時才僅僅二十三歲。很明顯,這樣一位英年早逝的王爺沒有辦法為楊家將提供書中那樣強力的幫助。

由明代“秦淮墨客”校閱,“煙波釣叟”參訂的小說《楊家府演義》中,八王爺又被署名為趙德崇,趙德崇是宋太宗的長子,後來改名為趙元佐,在歷史上他因同情趙廷美而發瘋,被廢為庶人,後來又被複爵。

其實,不管是趙德昭、趙德芳,還是趙元佐,其事蹟都與小說中的八賢王有很多出入,後人在小說中所描寫的八賢王,是揉合了許多王爺的民間傳說而綜合而成的,他更多的是迎合讀者們追求正義的需求,作為一個虛構人物發揮自己的作用。


鄧海春


不可置疑,唐太宗李世民稱得上一代民君,其在住期間,人民生活富足,路不拾遺,"柴門半掩扉"。全國治安狀況空前良好,一年死刑不足十人,採取仁政政策。勵精圖治,善於納言,聽得進不同意見,使得不唐言官勇於進言,達到空前盛況。廣開國門使得萬國朝賀,遣使唐僧西行,帶來文化的繁榮。減免賦稅,讓人民生活富足。"以銅為鑑,可以照衣冠,以人為籤,可以照古今,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推行積極的思想理念。但人無完人,晚年相信仙術,使得自己過早離世,沒有走出歷代帝王的通病。


車工00


對於八賢王這個稱呼,一定是有不少的人都不陌生。這一個角色形象,經常會出現在電視熒幕裡面。就比如說楊家將、包青天等影視作品裡,都有提到八賢王。而且八賢王這個人,形象和他的稱號很匹配,是一位特別有才智,而且有正氣感的王爺。那當然,對於他這樣的人物,就會受到很多人的喜歡。那麼這樣一個出彩的角色,原型又是出自於哪裡呢?

我們去看一下這些作品就能發現,八賢王應該是出現在北宋初期,所以要找他的原型出處,那也就只需要在北宋的眾位王爺中尋找。經過推論加猜測,有人發現這個角色採用的原型,最有可能就是趙德芳。那這個人究竟是誰呢?又是否有這樣一個人呢? 現如今,民間已經普遍認同了這種說法,認為趙德芳就應該是八賢王。但是,根據記載來看,他在23歲就已經去世了。這樣看來,他不可能經歷了幾代帝王,成為了受人尊崇的八賢王。再說了,包拯出生的時候,趙德芳就已經去世了18年,這樣看來,他就更不可能是八賢王了。



推翻了這個結論之後,再來看另一個結論——趙德昭是八賢王。根據宋史上面的記載,趙德昭就是太祖的次子。當年趙匡胤突然駕崩,怎麼死的就變成一個謎團,對於他死因的記載,只是一個模糊的記載。而且他死之後,趙光義就很快繼承了皇位。這位新皇帝在表面上對趙德昭挺好的,還讓他當上了京兆尹,但其實背地裡對他一點都不放心。 但是,趙光義雖然對他防備,趙德昭卻沒有這種意識。結果突然有一天,趙光義離奇失蹤,無數人跑去找了很久都沒找到他。但是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做主的人,這時就有人站出來,開始要推趙德昭為皇帝(這其實應該就是一種陰謀,故意為之)。結果後來太宗自己回來了,而且這件事情傳到了太宗的耳朵,他便開始勃然大怒,認為趙德昭野心勃勃,想要篡位子。

覺得受了委屈的趙德昭心中的苦悶難消,最後居然選擇自刎,以此來證明自己清白。而他死的時候,才僅有29歲。從這一個方面來說,他應該也不可能是八賢王的原型才對。但是,後人們覺得他公正無私,同時忠義兩全,符合大家對八賢王的定義,因此,世人的確就可能以他的形象演變出了一個受人喜愛的王爺。


合肥歷史


歷史演義的小說、電視劇中,經常性會有一個角色,這個角色通常會有至高的權力,對皇帝還要忠心耿耿,對忠誠極力的支持與保護,對奸臣堅決的抵抗和消滅。這樣的角色往往是老百姓心目中懲惡揚善,消除奸佞的美好願望的幻化。比如在《薛剛反唐》中的程咬金,而在關於宋朝的演義《包公案》《三俠五義》《楊家將》當中,有一個人物也是起到這樣一個作用,這個人就是八賢王。

歷史演義中的八賢王名叫趙德芳,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仗義執言,往往力挽狂瀾於將傾,拯救忠良與為難,與龐太師、潘仁美等奸臣機智爭鬥,配合包拯、楊家將等極力輔佐皇上。演義中的八賢王的身世一直沒有細細交代,只在一些篇幅中說明他是皇帝的弟弟。在《狸貓換太子》故事中對八賢王的身世多少做了下介紹。

公元960年宋太祖黃袍加身,在陳橋驛稱帝建立宋朝,到了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趙光義進了萬歲殿後,摒退左右,其餘人等不可以聽他們兄弟講話,所有侍者、衛士只能在屋外候旨。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之後就沒有了動靜,趙光義宣佈皇帝駕崩,並且臨死之前傳位給他,於是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史書上描述的這段兄終弟及的故事因為存在太多值得揣測的內容,所以各家野史紛紛演繹,著名的有一段是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因為叔叔繼位的事情上殿與其理論,被趙光義批駁,羞憤難耐,撞柱而亡。趙匡胤的正妻賀氏帶著剛出生不久的次子趙德芳上殿辱罵趙光義,趙光義自知理虧,於是許下承諾,賜趙德芳為八大王,一個人享用八個王的俸祿,另外賜給他金鐧一副,許其可以上殿不參君,下殿不辭主,這才瞭解了這件事。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就是後來的八賢王。

但是小說演義終究是人們想象出的美好,歷史上真實的八賢王是什麼樣的呢。其實趙匡胤次子趙德芳確有其人,在趙光義當上皇帝后,先滅北漢,然後想要乘勝收復遼國佔領的燕雲十六州,結果在高梁河之戰大敗,朝中一度失去太宗生死的消息,在這時有人便提擁立趙匡胤長子趙德昭為帝,後來太宗平安歸來,知道後心中非常不悅,然後未賞賜一同征伐北漢與遼國的大臣,趙德昭進言勸太宗賞賜,但太宗生氣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賞他們也不遲”。結果趙德昭因為這句話被嚇得自殺。

他的弟弟趙德芳,歷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檢校太尉等。981年(太平興國六年),病逝,時年23歲,因為年少暴斃,被野史皆記載成被宋太宗害死,更不可能活到真宗、仁宗朝去手拿金鐧,維護忠良。

而在趙德芳死後四年後以後,宋太宗趙光義的第八個兒子趙元儼誕生,這個趙元儼史書記載“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既有政治才能,又愛好藏書、書法富有才華,口碑相當的好,在朝廷上下,以及百姓當中都非常的出名,人稱“八大王”。

民間對於趙光義“謀奪”哥哥趙匡胤的江山多有不滿,所以不可能把太宗的兒子描繪成“八賢王”,只好用死去的趙德芳“借屍還魂”這樣才能充分滿足百姓對趙匡胤一家的同情,以及對奸臣當道的痛恨。

趙德芳雖然23歲就去世了,但是還是留下了三個兒子。其中第二子趙惟憲的五世孫趙昚,在南宋高宗趙構無嗣後被收尾養子,最終繼承了皇位,大宋皇位最終又傳回了太祖一脈,也算是很有戲劇性了。

自古人人都喜歡忠臣,而討厭奸臣,但往往歷史演義中都有奸臣當道,而忠臣總是被欺壓,“手拿金鐧”的人在一定程度代表了皇權的代言人,皇上為了保證自己的至高無上,往往喜歡用忠臣與奸臣相互制衡,而這樣的皇權代言人正是皇帝用來加秤用的砝碼,扶持忠臣也好,打擊奸臣也罷,最終還是維護的他自己的江山社稷。


倫語說歷史


八賢王是民間戲曲的重要人物,為正義代言的他經常出現在楊家將、包青天、白眉大俠等的多個劇目中,他手拿金鐧,懲惡揚善的形象也早已經深入人心,但八賢王在歷史上並不真正存在,且原型也有諸多的說法。


從稱號來看,八賢王這個人就理應是虛構的。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給宗族分封王爵名號一般都來自春秋時期的國名,其中秦、晉、楚、齊四個號最為尊貴。古人是最講究禮法的,在賜予封號上更是有諸多的講究,不會輕易分封一個八賢王。

從名字來看,八賢王的原型是太祖趙匡胤的幼子李德芳,後世所拍的北宋的題材也都管八賢王作李德芳。但是,根據史書記載李德芳是一個短命之人,在太平興國六年就已經去世,年僅23歲,這個時間楊家將的故事還沒有發生,更不要說《賀后罵殿》裡李德昭撞柱自殺,賀後帶著二兒子德芳上殿,並且二兒子被追封為八賢王的後事了,恐是李德芳的名氣較大,人們想為這位八賢王找一個光彩的後身吧。


從名號看,八賢王的原型可能是趙匡胤的第八子趙元儼,只因八賢王也被稱作八大王,而趙元儼因為威猛嚴肅的外表也有八大王這樣一個外號,《宋史》中曾記載:“元儼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可能這個描述和八賢王上罵君主,下斬奸臣的形象有些相似吧。

但歷史中的趙元儼和八賢王可是大相徑庭。

第一,趙元儼歷來為世人所稱讚欣賞的是他的孝心,他曾經因為太過於憂心母親的病情連飯都吃不下去;第二,他喜歡明哲保身,不願讓自己處於危難之中,仁宗繼位後,他自稱有陽狂病閉門不出;他喜好書文畫畫,而且文采極好畫畫極佳,和手拿金鐧的威風凌凌的八賢王也不太相稱。以趙元儼為八賢王原型的人可能多因為八大王這個名號和趙元儼霸氣正漏的長相吧。

從常佩戴的武器和人物性格來看,八賢王的原型可能是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八賢王在影視劇中的形象也多是帶著一把金鐧,到處主持公道,因為這個金鐧是皇帝御賜的,地位類似於尚方寶劍,可以直接誅殺不法的高官,也正是因為這個特權,才使得八賢王的形象如此灑脫高大。



根據歷史記載,趙匡胤曾經賜給他的次子趙德昭一把金鐧並且囑咐他:“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趙德昭一生也算平靜磊落,但後來在太宗即位的時候,因為太宗的猜忌,趙德昭在朝堂上自刎而死。可能八賢王這個人物就是人們對趙德昭的期許,對趙德昭英年早逝的一種可惜。

中國的歷史雖然沒有斷代,但由於種種原因,或一史多說法或史書早已丟失,有很多的事實已經無可追尋,但是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這個事或者這個人已經成了人們心中希望的那個樣子,我們懷著融於世的心接受便是最好的選擇,


小鎮月明


從個人品質上來講,傳說中的楊廣更多的是他的行跡折射甚至比楊廣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歷史功績上來講,沒有楊廣大。但是他是個聰明人,有楊廣的前車之鑑,對形勢拎的清,知道輕重緩急,避免了重蹈覆轍。將江山延綿數百年,活著就將不是自己的功績攬在自己身上,死了還有子孫掩蓋著很多齷齪殘忍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