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後感

《活著》是我看過多次,每隔幾年就要讀一讀的作品。但是我總是無法形成一個系統的讀後心得。

《活著》讀後感


一直以來,我懵懂的認為,作者自己的解讀才是最正確的——“活著”便是承受。

這一次,我再次通讀了《活著》以後,我想,這不光是一個關於承受的議題。《活著》短短几萬字卻成為了經典,恰恰是因為其中所寫的家人之間豐沛和真摯的情感,這種情感,可以超越死亡!

福貴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有錢的時候和沒錢的時候。

有錢的時候,福貴是個混球。

沒錢以後,福貴突然就明白道理了。這是非常諷刺的。

福貴敗家的這個設置,看似與其後他的親人們陸續離世沒有必然聯繫,因為承受眾多親人離世的人,不是隻有福貴一個人。為什麼福貴的經歷卻格外令人深思呢?

這裡,我想到了《金剛經》裡的一句話: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貴,沒敗家之前,看起來是有福氣的,但是在佛看來,這不叫做有福。

從福貴的種種行為來分析,第一,福貴當時對於家珍,沒有真正的疼惜,他當初看上家珍,娶家珍,但婚後卻不愛惜她,就像《金粉世家》裡的金燕西。一個人沒有把整顆心交付出去,是談不上幸福的。第二,福貴對於父母,他沒有敬意,也不知道心疼他們。可以說,他離打罵老子也只有一步之遙了,因為他實際上就差動手實踐了。第三,福貴對於孩子(當時只有鳳霞),基本是忽視的。單單是對至親的情感,福貴是完全不去感受,也不做回應的狀態,他的心裡眼裡只有自己。

福貴只關注自己,但他自己實際上是空虛至極的,他對於生活並沒有追求和念想,也缺乏對生活和美的感受力。如此分析,福貴當時與行屍走獸無異。所以,他何談福氣呢?佛說這不叫有福,有道理的。

敗家了,沒錢了,福貴作為一個人的全部情感卻都復活了。他開始心疼母親、心疼家珍、心疼女兒、心疼兒子。因為福貴真的睜開眼關注她們了,看到她們的苦楚,才懂感同身受,特別是福貴心裡明白苦楚源自於他的敗家。這個時候,福貴關注到了自己之外的人。

被拉壯丁,福貴對於家和家人有了更深刻的情感,當他能夠再回到家的時候,福貴和家珍已經不在乎貧富了,他們只要一家人都在一起。這個時候,福貴已經完全沒有了自我的概念,他完全成了家庭的一個分子,一個零件。

如此來看,福貴敗家的這個設置是異常巧妙的。敗家之前是個混球,敗家以後才是個人,才有了情感。

槍斃龍二特別能印證佛的話,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世事無常,看起來是福不一定是福,看起來不是福,卻有可能才是福。龍二說他是替福貴去死的,這似乎不無道理。但誰也沒長著歷史的眼睛,無法去判斷身前身後。也正是因為我們無法判斷,佛經才點出,表面的福不一定是福這個道理。

有慶的死,極其讓人傷心,特別是,春生的出現。福貴問他,找到大餅了嗎?吃到饅頭了嗎?兒子的死與故人的重逢同時來到。到了鳳霞的死,家珍死,再到二喜的死。細細想來,福貴活著的由頭越來越少。

到了苦根的死,福貴再也沒有活著的由頭了,或者說是盼頭、奔頭了。他讓人們幫他看看苦根,那個情形啊,想來讓人心碎,這樣慘的一個老人,竟然連唯一的外孫也沒了。

我想福貴的父親與苦根,都在解說時間,一個代表過去,一個代表未來,他們都離福貴而去,過去第一個離去,未來最後一個離去。

福貴單獨說了買的老牛。這是一頭沒有過去也不再有未來的牛。它和過去告別了,而它也不會再有未來,也就無需再糾結於未來。這莫不是對福貴本身的一種寫照,正如福貴所說,他親手埋了家裡的每個人,他的心是定的。福貴這個時候,才是真的在解釋活著的真諦——不刻意尋找由頭,不在意過去與未來。

福貴這一生看起來異常苦楚,但是他其實活的很充實。第一,他沒有了對金錢和物質的追逐。也不再被慾望迷惑。第二,福貴徹底的愛著家人。第三,一家人也掏心掏肺的互相愛著。福貴的一家人享受著非常單純的生活。不被慾望消耗情感和感官。家人們的情感都飽滿真摯。自己與周遭的人都自食其力,踏實勞動。他們始終沒有脫離地氣兒。這是福貴悲慘一生中的一點點幸運與幸福。應該說也是現代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難以再享受到的幸福。

這也是佛經所說的福德無故的道理,往往在苦難中,恰常常有人性閃光之處。

《活著》對於歷史做了輕柔的撫觸,之所以說輕柔,是因為餘華的其他作品,筆觸要鋒利的多。我認為《活著》不是為了讓人去批判,因為《活著》裡面幾乎沒有去寫奸惡,除了抽有慶血的醫生之外,連拉壯丁的排長也沒有打死人。《活著》寫的最多的是福貴一家人以堅實的情感,去面對或殘酷或荒唐的歲月。

就像家珍說的: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而今,《活著》讓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要全心全意的去愛家人,不要被物質或者金錢迷惑,不要以任何理由擠佔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有人才有家,愛家從愛家人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