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政府正式對八國宣戰。為撲滅義和團的反帝鬥爭,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八國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最後導致中國陷入空前災難,險遭瓜分。1900年,是中國農曆庚子年,這場100多年前爆發的動盪也被中國人稱為“庚子國變”“庚子國難”。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圓明園遺址公園

1900年,我的奶奶徐志貞出生了,嫁給我的爺爺彭邦森。按照民間習俗,奶奶應該叫彭徐氏。關於奶奶的生平事蹟,我所知甚少。因為奶奶1983年去世時,我也不過七歲而已。我僅僅知道,奶奶早年喪夫,獨立撫養兩子一女長大成人。期間備嘗生活艱辛,甚至於受本家小叔子所逼迫,而不得不遷居到鄰鄉居住。若非新中國成立,像奶奶這樣的赤貧家庭不知道日子會有多難。

奶奶是個小腳女人,是否識字我不清楚。但根據同時代的情況判斷,多半是個文盲。因為我的母親和岳母,她們這批七十歲左右的女性,也僅僅讀了兩三年小學而已。農村的輟學率之高是難以想象的,如果是女童的話,受教育的水平就更低。我的奶奶應該是同時代婦女的代表之一,一個農村文盲女性,延續著祖輩的生活方式,以灶臺為戰場,勞碌一生。有時候我想,如果奶奶也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她的人生又會是怎樣的呢?當然,這只是個假設,畢竟讀書求學也是需要金錢支持的。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鄉村廚房

但是讀書與否、受教育的程度高低,的確會影響一個人乃至其子孫的命運。跟奶奶同年出生的冰心,如果把她放在我奶奶一樣的環境中,她還會成為詩人、作家和翻譯家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冰心於燕京大學畢業後,又在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留學,這樣的學習經歷是普通女子望塵莫及的。1935年修訂的《燕京大學本科教務通則》規定:本大學學生每學期須於註冊時依照下列費用表納費:本科正式生學費55元;宿舍費(電、爐、水等)20元,醫術費(藥費另記)2元;體育費2元;雜費2元。就是說,本科正式生的學費每學期81元,每年162元。其他的一些著名大學如輔仁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以及廣州嶺南大學的學費跟燕京大學的基本一致,每年大約160元。燕京大學屬於教會學校,每年學雜費用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還要高。也即是說,燕京大學是標準的貴族學校。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燕京大學匾額

冰心能夠在燕京大學讀書,其家境當然是很不錯的。冰心,原名謝婉瑩,其父親謝葆璋曾任晚清政府煙臺海軍學堂校長。北洋政府時期,謝葆璋署理海軍次長。至此,謝葆璋的海軍生涯達到頂峰。這一年他61歲。民國曆史上,曾先後有9位海軍總長和12位海軍次長,謝葆璋是第7位次長,也是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次長。也即是說,謝葆璋是晚清和北洋政府的海軍高官,冰心則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當然有能力在燕京大學讀書,也有能力去美國留學。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冰心夫妻

冰心晚年時在自傳裡面說過:“假如我的祖父是一棵大樹,他的第二代就是樹枝,我們都是枝上的密葉;葉落歸根,而我們的根,是深深地紮在福建橫嶺鄉的田地裡的。我並不是烏衣門第出身,而是一個不識字、受欺凌的農民裁縫的後代。”所謂烏衣門第,意思是指世家望族。唐人劉禹錫曾在《烏衣巷》中吟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因此得名。烏衣巷門庭若市,冠蓋雲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烏衣巷見證了王謝的藝術成就,與兩大家族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緊密相連。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烏衣巷

冰心否認自己是烏衣門第出身,其實指謝家也是通過讀書奮鬥出來的。這是實情,當然沒有問題,其實謝家能夠發達,恰恰證明了一個道理,讀書改變命運。1900年10月5日謝婉瑩(冰心是筆名)出生在福州,祖籍福建長樂。謝婉瑩的曾祖父、曾祖母都是淳樸勤勞的農民,農民收入微薄,難以維持生活。他們幾經輾轉,最終在福州城裡以裁剪為業。然而裁剪生意也是入不敷出,夫妻兩人只好寄希望於下一代。曾祖母曾經絕望到想要去自縊,幸好被曾祖父發現,救了下來。老兩口下定決心,如果生個男孩,必定讓他好好讀書識字,好能替父親要賬、記賬,不再走這一輩的老路。曾祖在連生了幾個女兒之後終於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謝婉瑩的祖父——謝鑾恩。他是謝家當時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資格讀書學習的孩子。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私塾

就這樣,謝家的轉變從謝婉瑩的爺爺這一輩開始了。謝大德,號鑾恩,字子修,舉人出身。他不負眾望,勤奮苦讀,終於學有所成。中舉有什麼好處?我們從范進中舉所得的實惠就可以看出,好處大著呢:“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范進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連老丈人都開始稱呼他為“老爺”了。更重要的是,范進從此進入仕途,先後做過山東學道、四品通政,這輩子衣食無憂了。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范進中舉

謝鑾恩在福州光祿坊道南祠內開設書館,傳道授業。當時他名氣頗大,慕名而來的學生有很多。謝鑾恩在官場上沒有什麼前途,但是他開館收徒,給子孫帶來莫大好處。謝鑾恩桃李滿天下,他的得意門生有薩鎮冰、黃乃裳等,學生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他廣結人脈,與嚴復等人也有來往。後來謝鑾恩憑藉自身不俗的實力和廣泛的人脈,被推選為興文社社長。其實,這也證明,讀書重要,但有人脈更加重要。

1865年1月,謝鑾恩的三子謝葆璋出生了,他就是謝婉瑩的父親。謝鑾恩膝下有4個兒子,他們都在父親的祠堂裡學習。父親親自教學,對兒子們的要求自然也是格外嚴格。17歲時的謝葆璋,氣宇軒昂、聰穎好學,在兄弟中尤為出色。某日,回福州招生的嚴復看到謝葆璋極為欣賞,欲招其為天津水師學堂的學生。經過一番協商,謝葆璋被嚴復推薦北上應試,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水師學堂駕駛班。就這樣,謝葆璋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踏人了軍營的生活,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謝葆璋

機會永遠垂青於有所準備的人,受純正家風薰陶的孩子也定有過人之處。謝葆璋在水師學堂刻苦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畢業後經過實習進入北洋艦隊,也因此開啟了嶄新的人生。軍營的生活磨鍊了少年謝葆璋的志氣,他勇敢、剛強、果斷,因接收“來遠”艦立功、表現突出而被清廷賞識,升為右翼左營守備,三年後,謝葆璋受任“來遠”艦駕駛二副。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來遠”艦在與日本聯合艦隊創了其中一艘日艦。之後“來遠”“靖遠”兩艦在追擊日本第一遊擊隊“吉野”等四艘艦圍攻,形勢危急。經過一番苦戰,“來遠”“靖遠”均受到重創。由於“來遠”艦中彈無數,引起巨大火災。謝葆璋等率人採取措施滅火,熊熊烈火逐漸熄滅了。1895年2月5日,“來遠”艦經歷了它最後的戰鬥。日本魚雷潛艇偷襲,導致“來遠”艦沉沒,紅色的艦底露出,彷彿一場沉重的謝幕,威名遠揚的“來遠”艦就此消失。謝葆璋隨艦落入海水,在極為危險的情況下,他拼命游上島,終於保住了一條性命。謝葆璋強忍著身上的傷痛,靠著強大的意志回到老家福州與妻兒團聚。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甲午海戰

1901年,謝葆璋被薩鎮冰看中,任“海圻”巡洋艦副艦長一職。薩鎮冰是中國海軍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對海軍發展的影響較為突出。他一生行善積德,是名副其實的大善人,在老百姓中的口碑極高高。冰心的《記薩鎮冰先生》第一段是這樣說的:薩鎮冰先生,永遠是我崇拜的對象,從六七歲的時候,我就常常聽見父親說:“中國海軍的模範軍人,薩鎮冰一人而已。”“

海圻”屬於北洋水師,這樣一來,謝葆璋就不能經常回家團聚了。那個時候,謝婉瑩還不滿一週歲。但好在上海是各個航線的中轉站,巡洋艦無論行駛哪個方向都會在這裡停留幾日,所以謝葆璋和家人商量之後,決定把家裡人接到上海的昌壽裡,這樣能夠時常和家人團聚,不用再受思念之苦。

1902年,因父親謝葆璋奉命到山東煙臺任職,籌建水師學堂,一家人便隨其來到了煙臺。來到煙臺後,他們住在煙臺東山北坡上的海軍醫院裡。這個地方視野非常寬廣,從走廊上向東望去就是大海,這讓小婉瑩興奮極了。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薩鎮冰

1911年,謝葆璋在工作上幾經挫折,最後辭職還鄉。但一家人也時刻關注著時局。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當晚,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兩地。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在謝葆璋一家人到達福州之前,這個舉國振奮的消息就已經傳開了,而且當時著名的黎元洪大將軍還是謝葆璋的同班同學,他發佈的檄文引起了很大反響。

1911年秋,一家人回到了福州,婉瑩跟著父母回到了故鄉。在一年之後,時任臨時政府海軍部總長的黃鐘瑛(謝葆璋同鄉好友)給謝葆璋打電話,通知他到海軍總司令部任職。謝葆璋再次重返海軍後,被安排在北京,擔任海軍總司令部二等參謀官。民國2年(1913年)7月4日,謝葆璋補授海軍上校軍銜。8月20日,晉升海軍少將軍銜。10月,謝葆璋以“才具開展,辦事熱心”,被任命為海軍部軍學司司長,負責整個海軍教育工作。此後13年間,謝葆璋一直在海軍部任職。

冰心父親謝葆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

武昌起義

通過謝葆璋此生經歷我們可以看出,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的軍校生謝葆璋並沒有特別過人之處,但是因為父輩乃至自己的人脈關係,先後受到嚴復、薩鎮冰和黃鐘瑛等人的關照,結果在仕途上一路高升,直至民國海軍部次長。就連范進,也是受到周進的關照才得以飛黃騰達的。可見,在中國社會,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一靠讀書二靠人脈三靠努力。(彭忠富/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