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谈谈唐代畜画的发展历程

唐朝是一个民族空前融合的特殊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文化的多元化。东西交通频繁,西域诸国皆来朝贡,文化互通有无,大批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文化名人涌现。诗有杜甫、李白等,经学有孔颖达、颜师古等,文章有韩愈、柳宗元等、书法有虞世南、欧阳询、张旭等,而绘画更是名家辈出,阎立本、尉迟乙僧、韩幹等都是其中翘楚,其中韩幹“

画肉不画骨”的画马方法自成一家,是唐朝畜兽画探索创新的代表之一。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谈谈唐代畜画的发展历程

一、唐朝前畜兽画

1、三代之绘画

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即为书画同源之实证。中国最早书画是同根同源的没有什么区别,也即图画文字,这些图文如同现代简笔画一般,简单易懂。书画分家后,大多绘画还是以描绘神人、凶兽、神兽为主,真正开始出现普通鸟兽鱼虫画最早可追溯到周朝

《周礼·考工记》:“绘画之事,杂五色”,以象山水鸟兽。又:“大司徒之职,掌建邦土地之图。”明堂四门,画尧舜桀纣之像。周公想成王负斧扆之图,以示鉴戒。

此时的中国,尚未受外国艺术之影响。画风趋近自然写意,还有这较重的象形图文的特点,简明扼要细节不足,如战国时《人物龙凤图》帛画中的龙凤人物线条粗狂简单,并无过多的细节处理。这个阶段的绘画,可以看做中国绘画艺术的启蒙阶段,是后续绘画发展的基石。

2、汉晋时期绘画

汉朝四海统一之后,治理天下前后约四百余年,盛极一时。与春秋战国不同,这时的中国与外国有了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后,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汉朝时期的画作比三代时期的画作融合了更多外国文化元素,画面也并非简单粗狂的线条,多出了更多的细节,画作整体看来更加细腻。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谈谈唐代畜画的发展历程

3、南北隋朝绘画

《中国绘画史》一书对南北朝绘画特点概括道:“南北朝传承魏晋,又因声名文物、风俗习惯,因地势而生差别,书画亦然。雄峻峭刻成为北派,软美蕴藉成为南派,亦自然之势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南朝的画风偏柔美北朝画风棱角分明偏硬朗。南朝又以陆探最能代表,其一笔画,连绵不断生动柔美。畜兽画亦是如此,张僧繇所做《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中星宿坐骑线条模糊,颜色柔美舒缓。

隋朝统一中原,画风于南北特点融合为一。畜兽画方面并无长足进展,比较突出的是其宗教画方面。隋朝画风更趋近写生,但还未达到巅峰,进入唐朝后中国绘画艺术被推至一个巅峰时期。

二、唐朝画风

1、唐朝绘画概论

唐朝前期之画,大抵继承前朝之风尚,技巧上虽然有进步,但尚未到开新纪元之局。唐初以阎氏兄弟最为代表。阎立本所做《步辇图》古韵浓厚,细节上趋于完美,但技法上并未加以创新。唐朝中后期,绘画艺术被推上了一个高峰,画人物有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书画名家,畜兽画有曹霸、韩幹、孔荣、陈闳、韦偃等名家。画法上写真、泼墨等新兴画法层出不穷。《泼墨仙人》、《五牛图》、《牧马图》、《斗牛图》等千古名画,后世百年直至今天仍然在被模仿学习。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谈谈唐代畜画的发展历程

2、马鞍画家

马鞍画家是对唐朝畜兽类画家的一个派系,其中以曹霸、韩幹、韦偃、韩晃等为代表。唐朝的威望震慑西域,为讨好大唐,西域诸国将名马异兽进贡给唐朝以求和平,这位当时的画家提供了写生的好标本。

标本有了自然会出善画之人,而这些名马异兽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中国绘画史》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韩幹善写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后独擅其能。时陈闳善画马,玄宗命幹师事陈闳。幹曰:“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

从这段文字描述不难看出,当时的画家以出现自然为师的苗头,给予后世画家以促进作用。从唐朝后的画家,更多亲近于自然,画风写实亦从当时兴起。不但是鞍马画家,常侍玄宗左右的吴玄道、韦无忝、陈闳这些其它画派画家也都是写实圣手,三人联手所作《金桥图》,图成时谓三绝。没有细致入微的实地观察,三人无法画出这样惊世的作品。

韩幹以自然为师,苦练鞍马画十数年,其成就更在其师曹霸之上。其“画肉不画骨”的技法更是自成一家,《牧马图》是其传世著名作品,所画之马体态肥硕健壮,虽看不到明确的骨骼线条,但却形态浑然天成,如同看到一匹骏马跃然于纸上一般。这种画法古之无有,为后世画家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绘画道路。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谈谈唐代畜画的发展历程

3、畜兽画家

唐代除了马鞍画家这一著名畜兽画系外,还有着韩滉、李泓、戴嵩等诸多风格迥异的畜兽画名家。韩滉以其画牛之精妙为中国绘画史千载传誉之佳话。《五牛图》是韩滉唯一流传下来的作品,不但兼具南朝古风,还在细节上又有所发展。牛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五牛图》每头牛都神态各异,线条虽然简洁,但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一副画作深刻影响到后世历朝历代的畜兽画家们。

韩滉的弟子戴嵩与马鞍画家韩幹并称为“韩马戴牛”,其画牛造诣仅次于自己的老师韩滉,所画《斗牛图》《三牛图》《归牧图》

等作品,都被后世视为绝世佳作。引导后世畜兽画家们,放下自己读书人放下身份,走下田间地头去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样才能创作出绝世佳作。戴嵩《斗牛图》与其师韩滉的《五牛图》相比,虽多了几分灵动,却也存在着不足和问题,这是他观察不足所致,这也是其在绘画界声誉无法超过其师的原因。

三、发展与影响

1、承前启后

畜兽又称走兽是中国画中较难表现得好的一门,唐代将这种画法推至巅峰。即继承了前朝画风,又有所创新。不再局限于临摹,而是深入马厩、田间地头去细致入微观察写真。唐朝时期的畜兽画作品,即保留了古风古韵,又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给后世画家开启了新的思路。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谈谈唐代畜画的发展历程

唐朝画家们对畜兽画技法的改良,并未抛弃原有画法,如韩幹的《牧马图》、韩滉的《五牛图》、戴嵩的《斗牛图》等,虽然形神兼具偏近于现代画家的写真画,但同时还保留了之前画法中的圆润自如浑然天成的意境。无论从写意还是写生角度去欣赏都无可挑剔。

2、瑕疵与不足

在唐以前所做畜兽画,多为临摹,画家抓住一个瞬间将其画下,虽然意境十足,但却欠缺细节。唐代画家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但人无完人,唐代画作也有其欠缺之处。如戴嵩《斗牛图》已近乎完美,但苏轼却评价道::“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从评价中可以看出戴嵩虽然已做道细致入微的观察但还是稍有欠缺。

以“画肉不画骨”自成一家的韩幹,也有着他的问题。古人云:“画龙画虎难画骨”这句话指得意思是画龙、画虎难以画出龙虎的神髓气质。韩幹就是抛弃了神韵执着于马的形体形态给予人美的享受,但却缺乏马的神韵。如同黄伯思的评价那样:“曹霸之马,精神优于形似;韩幹之马,形似胜于精神。”这就是韩幹的画技所欠缺。虽然有着不足,但不可磨灭这些大师为后世开辟出的新思路。

3、探索与思考

畜兽画自古难画,“画肉不画骨”为那些喜爱畜兽画却又难以画好,无法取得要领的人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放弃难以把握的神髓,着力于对形体的把握,将畜兽画有所简化,令更多人可以加入到畜兽画的研究之中。出了对

畜兽画的简化外,唐代对写真写实的研究也为后世画家对中国画是应该注重意境还是注重写实产生了新的思考。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谈谈唐代畜画的发展历程

四、结语

畜兽画自古难画,宋朝沙门德洪即指出:“画工能为神鬼之状,使人动心骇目者,以其无常形,无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为贵。惟犬马牛虎有常形,有常形故画者难工,世之人见其似,则莫不贵之。”这说是画鬼神这些无形之物只要画出其神就可以,形态无常怎么画都有理,而

画畜兽这些生活中常见之物,形态不能随意创造,其神态没有长久的观察更是难以把握。

唐代前,画家画畜兽基本抓住的只是静态的一个点,以意境来表达。到唐代后,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画家们开始注意研究写生,以自然为师,深入细致观察,这才使得中国畜兽画达到一个难以跨越的巅峰。唐代后数百年间,人们都在研究效仿唐代之作品,只有传承难有创新,不能说是后世画家们不努力,只能说唐代画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下,达到了一种巅峰高度,就如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卡郎基罗,无论后世如何努力都无法再次达到那种艺术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

2、《中国绘画史》

3、《周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