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导语:古典与今典都是在近代诗歌之中十分经典的存在,许多人对于古典与经典难以区分,陈寅恪先生曾经解释并认为两者之间用时间划分,古典通俗解释就是古时候的经文典集,而经典顺理成章的也就是当代的典籍故事。比如说在清朝末期的

庚子事变中,珍妃之死在后来诗人的引用之中,便形成了今典。以至于后来珍妃的死上升到了寓家国兴衰之痛,又有身世飘零之慨的高度。而近代文人也在此影响之下,形成了大量的吟咏珍妃的作品。

珍妃死亡的故事,发生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按照清朝旧制,这个时间段里,皇族成员要进行西狩活动,而珍妃恰恰在这个时间,沉井而死。《清史稿·后妃列传》还对此做过详细的记录。由于光绪年间,清朝统治形同虚设,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原开启了近代化的开端,皇家的威严减弱,以至于珍妃之死被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塑造为皇家爱情悲剧,认为珍妃是封建专制制度下为黑暗势力夺去年轻生命的牺牲者

一、大量吟咏珍妃题材的出现

关于珍妃题材的诗歌不胜列举,我们就以下面的一些典型类型进行探究

首先在珍妃诗中,范当世所写之诗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存在,或者说他是这类题材的集大成者。在他的眼中,

虽然珍妃自尽或是被杀众说纷纭,不过她也并不等同于文学史、艺术史中的"珍妃"形象。在真实的珍妃身上体现着的是她与光绪的故事,这是帝制终结前夕最具传奇色彩的事件,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于这一题材十分喜爱的原因,时代悲剧与爱情悲剧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哪个诗人都会被这样的题材所触动。如范当世《敬题娄贤妃所书屏翰二字》诗:"娄妃不与宁王逝,大字辉辉在戟门。想见扶携宫婢日,暗思采掇圣人言。于今朱氏无炊火,何处青天著墨痕。女德万年看不厌,抚膺百感泪浑浑。"这首诗为珍妃事而作,不过成诗的时间大概在珍妃去世不到一月。这也是为什么说现实中的珍妃并不完全等于文学中的珍妃形象。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影视剧中的珍妃

之后的文廷式也是写珍妃诗的又一位出色的近代诗人,他的一生沉浮起落均与珍妃相关,感慨也较他人为深。文廷式庚子年的《落花》八首是为珍妃事而作。探寻它的词义,天醉、荆棘、华表鹤归、铜仙热泪等,均为大时代之动荡哀感。而"况感西风落叶蝉","西风""落叶"意象比拟珍妃之受外力催迫与坠井时飘摇零落之态,哀蝉则是《乐府补题》发现后,咏后妃身后事的重要典故。"无用楼东十斛珠"句,用石崇故事,绿珠是为金谷坠楼,身份比拟自是不伦,但在紧扣坠字的动态。除了飘零之杰,"莫随流水终归海"."驻颜无奈水千波","莫随""无奈"俱是无可奈何之口吻,而井为珍妃葬身之所,与井水相关的意象,在其他咏珍妃的诗作中颇为常见,哀蝉、缺月等意象也是。文廷式有"月缺尚应怜顾兔"。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历史照片珍妃画像

在之后的陈诗,他的诗文比起前两位更加婉丽深沉,不仅用典,风格亦有李商隐咏史遗韵,但并非尽咏珍妃事。并且十分喜爱一唱三叹,寄托遥深,的写作手法。这也是为什么陈诗后来引文氏诗后自注到:"李义山《景阳宫井双桐》诗:'秋港菱花乾,玉盘明月蚀。'"的原因。陈诗中从构思、框架、手法、风格等方面均有李商隐七言近体特别是咏史诗的痕迹,即借古喻今、托物寄慨等。

二、珍妃诗中频繁出现的落叶意象

1、落叶意象的出现

《诗史阁诗话》中引用王乃徵《落叶词》曰:"王苹珊前辈乃徵有《落叶词》四首,情韵苍凉,足当诗史同时和者甚多,莫能及也。诗云……此四诗都下传钞殆遍,一时有'王落叶'之称。"汪国垣《光宣以来诗坛旁记》"王乃徵"条云:"病山有《落叶》四首,咏庚子事也。狄平子云:此诗婉而挚,沉而佻,哀音激楚,有类变雅。'余谓清末京朝,颇多哀楚绵邈之音,皆从玉溪、冬郎而出。如李亦元、曾蛰庵丁叔雅皆工此体。病山则不时作。此亦因珍妃之死,感而为此。事既哀怨,题亦凄婉,遂不觉偶入此派耳。实则病山其他诸诗,皆骨力坚苍,而游山之什尤工,亦不全似此种也。"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吟咏珍妃的诗歌的配画

王乃徵四首《落叶词》颇有义山风调:

秋撼三山奈别何,流光激箭下庭柯

金仙掌畔荒荒影,玉女池边瑟瑟波。

……

南雁叫群千里断,夜乌啼梦一秋悲。

长空愿止回风舞,为惜飘零最后枝。

王乃徵《落叶词》中,出现了金仙、玉女,浓翠、清钟之偶,铜辇、碧沟,南雁、夜乌等这些物象,这些物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缥缈尤托、悲恻绮丽的基调。同时这四首诗中有着丰富写作手法,其中色调、动静声响、冷暖的变化上十分鲜明。比如荒荒影、瑟瑟波,自迎、忽坠,朝旭彩、晓霜痕,白杨路断鹃声急,金谷飘烟、银瓶合冻等。在这四首诗中落叶、哀蝉等意象十分多见。并且四首诗都以哀蝉之感寓寄托珍妃的身份,以落叶之飘坠无依姿态来暗示珍妃死亡时的情境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也有写过《落叶词》并且他的诗还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追捧的热潮。在曾广钧这首词开始还写了序:"客有自燕避乱归者,道珍妃死事状甚悉,并述诸名流纪哀之作。辄仿香山《长恨歌》,梅村《永和宫词》,为作落叶词,比诸白发宫人话开元遗事,黄台诗句闵房陵幽废云尔。"不过这首诗因为篇幅过多所以就没有列举出来。除此之外曾氏还有七律《落叶词》:

银床玉露冷金铺,碧化长虹转鹿卢

姑恶声声啼苦竹,子规夜夜叫苍梧。

破家厄耐云昭训,殉国争怜李宝符。

……

昆明池上粘天草,只托微波诉卷葹。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是此诗珍妃的一部小型传记传读,惟其中"落叶"便是珍妃最好的化身。在整首诗中"姑恶声声啼苦竹,子规夜夜叫苍梧"十四字,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绝唱。到了后来的孙雄,他对于珍妃的想象体现在他的"亦当肃环佩以申感谢也"的描写之中,孙雄的描写依旧跳脱不了以"落叶"来诉说珍妃这一限制,不过在他的诗中依旧紧扣诗题因物赋形,极力渲染落叶、落花的情态,用典切合,浑融惬当。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曾广钧书法拓本

2、珍妃诗表达情感的创新

通过对四人的比较可发现曾氏的《落叶词》并未句句扣题,且多用仙人意象,在写作时看似离题,却都和珍妃的事情有着相关性,他描述的在荒唐无稽之神仙幻境中,勾勒出了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如其中"六王母转筹拥桂旗"一句,,其中"转筹"为运筹谋算,又以王母比喻慈禧之威仪过人,从这些表示出珍妃死在井中,是慈禧背后策划的结果,并不是一场自杀的意外。

"汉家"一联上承"王母转筹拥桂旗,阖门宣敕肯教迟",表明慈禧的用心深沉句故用"汉家",这是唐人以汉喻唐之传统,"天难问"有是对前面的画的委婉表述。之后的"敌国文明佛不知"句未经他人道过,眼光迥出同题作者之上。慈

禧固然有其昏昧暴戾的一面,但她能数十年操纵朝局,没有一个能与她进行斗争的,这表明在工于心计慈禧并非常人所能企及,即使后来慈禧被迫向十一国宣战也显得十分的滑稽。诗人往往抨击慈禧的残忍骄奢,却忽略了庚子之变对于中原的查毒作用。宫中尊慈禧为"老佛爷","敌国文明佛不知"句将慈禧之自大,多诈而无知的脾性一语道出,"佛不知"三字更有一种冷峻意味的转折与讽刺。不过却能将列强的强大视为"文明"进步带来的作用我,表明了曾钧对世界局势的认识,已经是开眼看天下。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慈禧太后照片

文廷式《落花》诗与王乃徵《落叶词》等诗作,明显包含"今典"。即当代史事、或当前故事、当事人之间的交涉,以及在诗人造语致意时的特写使用。他们两人之间的诗能够和今典相结合,在对于当时事件的细密考证后,将现实中的例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想结合使实证与诠释相辅相成。凡讳之而不敢语、语焉而不能详之事,皆可托之古典与今典,极其用心写已身在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这也是"今典"为什么产生的原因,今典的产生是因为当时的文人有不能言说的东西,所以他希望借着同一时期发生的事情,加以诠释,隐晦的表达自己所想,最终形成今典。

三、珍妃诗词中的其他典型意象

1、与落叶同意的意象

庚子事变后第二年,朱祖谋有《声声慢·辛丑十一月十九日》一词。其中的"人意相怜"四字点出德宗"恤珍妃"

之情,"颓城""空枝"极力描摹叶落后景物之萧瑟,也显示乱后宫殿之荒芜。"吹蝶""飘蓬"皆喻落叶,把落叶之辞柯及其象喻珍妃之坠井写得迷离凄凉。"香沟旧题红处,拼禁花憔悴年年",写德宗与珍妃旧日之恋情,而此情长期受到慈禧的髙压摧残,憔悴伤情。"天阴""夜沉沉"极力渲染氛围,烘托珍妃一生之悲剧性质。此词中"飘蓬人意相怜""香沟旧题红处"分付哀蝉""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起舞回风""向空山休问杜鹃",落叶、题红、哀蝉、巢鸾、金井、秋风、杜鹃等典故意象,均是咏珍妃诗词出现率较高的几类。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王乃徵诗文集

当时赋落叶词咏珍妃者,还有潘之博《大圣乐·落叶》,其中西风、巢鸾、哀蝉、题红、杜鹃意象亦见。朱祖谋弟子林鹍翔《六丑·落叶》用清真韵"信哀蝉意苦"一词也有哀蝉、绿阴、题红、秋风、洞庭波等意象。"付软尘槐国"即南柯一梦之意,写经历家国之变回宫的光绪,欲重寻旧日之梦,已然缥缈难寻。写落叶意象而醒目者,还有吴士鉴《清宫》:"赵家姊妹共承恩,娇小偏归永巷门,宫井不波风露冷,哀蝉落叶夜招魂。"此诗以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比拟瑾妃珍妃,千古之下行迹性格均无相近之处,又非韵语佳事,仅取其共事君的浮泛联系而已。

而"落叶"二字所蕴含比兴的寄托之意义,一经当时的名家使用,马上便引来引来种种仿效。因此落叶意象遂逐渐由王乃徵诗中需要咀嚼寻味的"今典",渐变为一种强大的语言惯性。以至于造境用语多有雷同,下者不免拾人涕唾之讥。假如没有曾广钓等人之天才敏捷与匠心别裁,那么这种惯性不免使文字趋于浮泛。

2、宫井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视为是倡导文学革命的先声,但作为白话诗的倡导者,胡适提出的"六不用典"一条中,对狭义用典的批评也确中痛病,用典是为了强化作者情志的表达,假如读者感受到的仅是与今事浮泛关联的典故本身,那么这类用典就是失败的。典故的含义多层且多变,不同诗作使用同典故的同一意义,带来的文学效果也不同。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胡适画像

如果说落叶意象的剪裁还有名家巨手独到运思,那么其他意象有的不免浮泛或比拟不伦。其中就包括了"宫井"典故,即陈后主国破后自投景阳殿井的故事但光绪并非陈后主这样的昏聩亡国之君,珍妃之沉井也与张丽华被隋军斩首不同。只是由于景阳宫井后被称为"辱井","井"之意象与家国之"辱"的叠加,遂为时人普遍取用

庚子七月两宫西狩后,列强带着自以为文明的方式,如强盗一般用武力扣开了中原的大门,当时的城中士大夫纷纷各自仓皇奔命。怀王鹏运身陷危城,独闭门而居。朱祖谋、刘伯崇以故居遭洋兵袭扰,先后来依王氏四印斋而居。每晚各填一二首词,前后共六百余首,为《庚子秋词》。以谢章铤"词史"观点考察,《庚子秋词》响应时事,将家国之感发之于词,当可与杜甫《北征》《垂老别》等诗作相提并论。集中亦不乏与珍妃本事相关联之作。王鹏运《渔歌子》亦用"景阳宫井"之典故:

禁花催,清漏歇,愁生辇道秋明灭。冷燕支,沉碧血,春恨景阳羞说。翠桐飘,青凤折,银床影断宫罗林,涨回澜,辉映月,午夜幽香争发。

四、吟咏情感的来源

典故有时仅取其字面之意,用以增加修辞效果。葛兆光说:"與故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它的通畅与晦涩、平易与艰深,仅仅取决于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并指出典故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直接使用它的意思,即王国维所谓的"代字"另一种则能构筑起整首诗的情感氛围,"读者一读到它,便被这种情感氛围'笼罩了心灵,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丝毫也不觉得典故在那里造成任何隔阂或屏障,因为它们已经融入情感氛围中去了。

咏珍妃诗词用景阳宫井典故,若能使读者忽略典故原意,融入诗作词作情感氛围中,并无不妥。然而能传达感情氛围的典故,有极大的限制性,典故会缺乏张力而不可用,常见典故又因无特殊情感内涵而不能使所用,所以对于典故而言,需要既有字面美感,又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典故的使用,若仅仅用于影射一人一事,则其意义不免为原意固化;而能带来丰富情感联想者,其对时事的意义又往往在有无之间,难以一一指实。诗之所以妙,是因为它的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它的寄托在于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诗歌中的宫井意象

在题咏珍妃常用的若干个典故中,宫井、飞燕姊妹比拟不伦,哀蝉、杨妃浮泛,而落花意象因陈宝琛《落花四首》等的经典地位,成为另一堪与荆棘铜驼麦秀黍离并称的遗民故国之思的意象。能与珍妃本事相关度高又名篇迭出的,当属落叶,这也是有关珍妃的诗作今典中落叶脱颖而出的原因。以致民元后在题咏珍妃的作品中,依然不断有人使用。如1928年底须社社友第十集社课,就以词牌《霜叶飞》赋落叶为题,所收录的作品中多暗咏珍妃之作。须社为流寓天津的遗民所成立的词社,起1928年夏迄1931年春,三年结会百集。一月三集,限调与题。由郭则泫主持,以晚清四大家的朱祖谋、郑文焯为主导,南宋词风为正宗。须社的成员多为地位较高的遗老,借填词抒发故国之思。

近代诗人笔下的时代黑暗与皇家爱情悲剧,珍妃之死

遗民社集

遗民社集以同题感怀故国,虽然是对南宋遗的风气的追寻。但它是在在蒙元政治高压之下不得不以含沙射影的指出。不过民国时期的珍妃中虽然民国社会并没有对遗老进行政治迫害,但时局动荡,稍不注意便丢失性命,因此争胜弄笔之意味,已过于痛定思痛之感悟,未免有伤感物缘情之本真。

结束语:

落叶本来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就具有感时伤怀的意味。在古代的诗歌当中秋叶飘落,意味着凋零,意味着结束。不过到了庚子之变后,落叶从此多了一层意味,那就是珍妃的死赋予她的特殊意味。这也是吟咏珍妃的诗人结合他们所出的时代,赋予落叶的一种新型含义,更是对于珍妃之死的一种文学升华。不过随着文学的不断衍生,吟咏珍妃的诗歌也出现了多的变形,从之前的诗词以意存比兴寄托,到后来文人暗相较劲的意味在。关于珍妃的意象典故,早已是今典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以比兴手法将皇家爱情悲剧,封建专制制度下为黑暗势力夺去年轻生命的牺牲者的感情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简宗梧,李时铭.全唐赋

[2]胡幼峰.敦煌残卷刘希夷佚诗"死马赋"的写作特色

[3]伏俊连敦煌的俗赋

[4]马积高.赋史

[5]王运熙等.文心雕龙译注

[6]简宗梧.赋与骈文

[7]蔡宗齐.声音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文新探

[8]费振刚等.全汉赋

[9]张少康.文赋集释

10]伏俊连.敦煌赋校注

[11]刘肃,大唐新语

[12]辛文房.唐才子传校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