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为积极应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全新推出“利津文旅”专栏,整合全县旅游景区、历史文化、非遗民俗、文艺创作等资源,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旅游资源。

利津名人:一代鸿儒李佐贤

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李佐贤(1807年—1876年),字仲敏,号竹朋,嘉庆十二年(1807年)生于利津县左家庄,是清代著名钱币学家、金石学家、鉴赏家。他七岁始启蒙于父亲李文桂,十四岁后就学家塾和滨州书院,师从济北名儒范苏山,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西汉和唐宋八大家的著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制艺”文章,在学坛名噪一时,应试科举的人求索不绝。

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李氏祠堂

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李氏故宅一角

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李氏故宅南北胡同

李佐贤出身于一个诗书盈库、累世为官的家庭。其先祖李登仙清初任鸿胪寺序班,据传有“神机妙算”的特异功能,时人称之“李神仙”。清代小说家薄松龄曾在《戏术》一文中对其有过描述。李佐贤的祖父李华任过湖北京山县令,父亲李文桂,先后任过云南他郎厅通判、广东德庆知州等官,宦迹四十年,勤政廉洁,刚直不阿。李家几代做官,家有藏书三万多册。李佐贤在《石泉书屋藏书记》中写道:“虽未敢云坐拥百城,居然富有,然在海蚀僻壤,亦几乎少有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李佐贤自幼耳濡目染,受到良好薰陶,养成了好学上进的习惯, 这对他后来的求学、做官、治学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道光八年(1828年),李佐贤21岁乡试夺魁中解元,道光十五年(1835年)参加会试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就学庶常馆。庶吉士是个介于官与非官之间的学衔,没有俸禄,等于候补翰林官。在庶常馆三年才得到殿试。李佐贤虽然出身仕宦之家,但家境并不富裕,所以常常请假出京谋事,以补充学习的费用。他求学十分刻苦,在京都庶常馆认真听取侍读、侍讲授课。在外谋事的时候,就自习贴诗、律赋、小楷等应试科目。道光十八年参加殿试成绩优异,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担任国史馆总纂。这一时期,他有机会抄录了大量的书籍,为研究金石书画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此后直到他39岁时出守福建汀州知府,一直在京任职。咸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852年,李佐贤隐居故里,时年45岁,从此专心致志开始了古钱币及金石书画的研究。

李佐贤《古泉汇》手稿

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1858年,51岁的李佐贤又回到京都,开始编著《古泉汇》。他治学十分严谨,终日身处陋室,整理拓片,注释文字,每遇到新异品种必定与同好反复验证。李佐贤对于编入书中的古钱非常审慎,对于刀币从不臆断年代,也不强分先后。他经常为一枚古钱的划代及辨别真假与同好争论不休。鲍康在《观古阁丛稿》中写道:“竹朋对所载古泉,慎之又慎,仅见拓本,未经审定原泉者不载”。

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经过三十七年的辛勤劳动,到同治三年(1864年),《古泉汇》终于编辑成书(手稿为二级文物,部分存于利津博物馆)。全书共六十四卷,十七册,是一部集钱学著作大成的书。全书收入古钱拓本6000余种,钱范75个,分元、亨、利、贞四集。该书对春秋战国时繁多的刀币、布币首次加以考校分类,著录了农民军及地方割剧势力的钱币,同时收入了受中国钱法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历朝钱币,将钱范及钱母列入钱谱中。该书着重记述了钱币的出处,铸造方法和文字变化及流通手段,在古钱学研究中堪称创举。

李佐贤

《书画鉴影》手稿

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利津文旅:利津名人(一)

李佐贤晚年著作甚丰,继《古泉汇》成书后,编辑《武定府诗续钞》、《书画鉴影》、《石泉书屋制艺》、《石泉书屋类稿》、《石泉书屋诗钞》、《吾庐笔谈》、《观古阁泉续说》、《得壶山房印寄》等著作。 其中,他编纂的《书画鉴影》一书,其手稿为一级文物,现存利津县博物馆。《书画鉴影》以特有的形式,反映了清代在书画方面研究的成果,它对于书画的鉴别,以及书画史论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一直受到书画研究者的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