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十三關,你知道幾關?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的軍事性工程。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佈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朝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是世界十大奇蹟之一。



萬里長城十三關,你知道幾關?

第一關:山海關

又稱“榆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明洪武十四年築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


第二關:黃崖關

津門十景之一的薊北雄關,位於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又稱“小雁門關”,北齊時建,明代重修。


第三關:居庸關

居庸關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北京昌平區內,得名始於秦代。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


萬里長城十三關,你知道幾關?


第四關:紫荊關

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自古便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徑、子莊關之稱。始建於戰國時期,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


第五關:倒馬關

位於中國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後通稱倒馬關。現存倒馬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年間,與居庸關、紫荊關合成為內三關。


第六關:平型關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明正德年間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


萬里長城十三關,你知道幾關?


第七關:偏頭關

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明洪武年間修築,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


第八關: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說到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抗遼英雄楊家將保家衛國前仆後繼的故事。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


第九關:娘子關

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現存關城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萬里長城十三關,你知道幾關?


第十關:殺虎口關

位於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是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也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明時稱殺胡口。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


第十一關:嘉峪關

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先後經過 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第十二關:陽關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說到陽關馬上會想到唐代詩人王維的千古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可是自唐以後,赫赫陽關竟史書絕記。

陽關到底在哪裡的問題,亦同玉關門一樣,成了一個千古之謎。陽關為什麼突然失載呢?這一點歷史學家已經找出了答案,是由於自然條件的惡化之故。


萬里長城十三關,你知道幾關?


第十三關:玉門關

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漢元封年間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隨即設立。


圖文來源 | 網絡 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