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桑鎮那些為人所不知的歷史


桑鎮位於陝西省興平市西南隅,距市中心15公里,是興平四大名鎮之一,北有隴海鐵路穿境而過,中部有344國道和西寶高速公路以及高鐵橫貫,和武功連畔種地,和周至隔河相望。桑鎮地勢平坦,灌溉方便,氣候溫和,有著發展農業的得天獨厚條件,辣椒、大蒜久負盛名。


講述桑鎮那些為人所不知的歷史

據祖輩老人講,早年間村民以前都在鄰縣的薛固街趕集購物,後來楊雙山老先生號召當地村民植桑養蠶,巢絲織錦,周邊的群眾就把這裡叫桑家莊,直到現在六十歲往上的周邊群眾,有的人還仍把這一帶叫桑莊。(另一說叫桑莊八堡子:楊堡子、趙堡子、晁堡子、東弓村、上石村、西弓村、馬家堡、下石村) 。

講述桑鎮那些為人所不知的歷史

由於楊老先生教民種田植桑,開辦學堂(養素書院),老先生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品受到了大清朝廷的特別嘉獎,也使得桑家莊逐漸出名,楊老先生被冠以“夫子”稱號。受到老夫子的影響,當地民風淳樸,村人善良厚道、不欺生。為了擴大桑家莊的影響,吸引廣大的客商,做糧食生意的,小鬥買進,大斗賣出,硬是用這種憨勁、憋勁和捨得精神,聞名遐邇,吸引了周邊百餘里以及山,河南的商人來這裡做生意,直到民國末年,桑鎮仍然是方圓百里糧食的最大集散地,乾州、禮泉,武功、周至,眉縣、永壽的硬軲轆馬車,獨輪車、肩挑牲口馱,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人們馱來希望,載回喜悅。老輩人講,當年街市上交易糧食的記鬥聲整日響徹不斷,晚上住在三合村的人都能聽到。


解放後孟昭亮縣長執政興平,實行“一平三端”,桑鎮街道得到初步改善,原先彎曲窄小的興武路也得到加寬治理。每到冬四會,也是村民們比較閒暇的季節,十里八鄉的人們會來這裡趕集,購買自己所需用品。古會上有馬戲團的馬戲,打拳賣藝的,搖籤的,算卦的,小吃攤點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豐富別緻,布匹服裝,農用傢俱日用百貨,實用雜貨琳琅滿目。六七十年代,雙山大隊還有自己的劇團,排練出整本的秦腔大劇,在會上演出助興。那時的桑鎮古會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戲臺底下,往往因人多爭著往臺口擁擠佔據好的觀賞位置,動不動就“猴了”,這時候就會有一些手拿竹竿的年輕壯漢在起鬨處的人們頭上揮舞著竹竿進行“鎮壓”。尤其是冬四會最後的“臘八”會更是熱鬧非凡,異常擁擠,人們都在為過年準備年貨,服裝市場更是火爆,父母親都領著自己的兒女給孩子準備過年的新衣。所以冬四會前三會是一會兩天,而“臘八”會三天是有道理的。


講述桑鎮那些為人所不知的歷史

憶往昔看今朝,時代變遷,隨著社會發展,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在家鄉的人越來越少,加上人們生活的改善,平時街道上應有盡有,商家林立,網購更平分了店家的一半天下,人們趕集集中購物的慾望和需求一天天減弱,這就造成了會上賣東西的比買東西的還多。現代社會的電視、手機各種網絡媒體造就了足不出戶可縱覽全球的網絡平臺,以往經常“猴了”的戲臺底下再也不會人滿為患,有個別地方看戲的人沒有演員多。加上生活節奏加快,各自的家庭壓力、人們對社交、情感交往逐漸變淡,趕大集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不重要。


講述桑鎮那些為人所不知的歷史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桑鎮黨委書記郭軍科、鎮長馬萬里親自安排部署,轟轟烈烈進行地進行了比以往任何時候聲勢都大的桑鎮老街升級改造工程,老街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桑鎮如何與時俱進?是擺在鎮黨委、鎮政府和老街人民面前的新課題,老街要繼續發展,就要發揚先人們捨得的優良傳統,以德為本,誠信經商,童叟無欺,讓古老的桑鎮老街再展新時代的雄風!


關於作者:晁勇,網名鐵兵,桑鎮東橋人,當過鐵道兵,立過功。曾任某私企技術廠長,助理工程師,當過村幹部,興趣廣泛,喜旅遊、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