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楓樹壩清庫蓄水,1.8萬移民大搬遷,這段歷史你瞭解嗎?

河源楓樹壩清庫蓄水,1.8萬移民大搬遷,這段歷史你瞭解嗎?

河源楓樹壩清庫蓄水,1.8萬移民大搬遷,這段歷史你瞭解嗎?

新豐江水庫移民10多年後,東江的上游——靠江西的楓樹壩水庫,也因為將要清庫蓄水而開始了移民遷徙。

1970年8月,楓樹壩水庫正式動工興建。移民清庫工作從1972年8月開始至1973年底結束。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楓樹壩庫區裡的船上人家 凌麗 攝

楓樹壩水庫共移民18735人,其中龍川縣17659人,和平縣462人,興寧縣614人。除龍川縣有1658戶9152人外遷到惠陽、惠東、博羅、東莞安置外,其餘的均在縣內安置。近40年過去,當時的移民已完全融入安置地的生活,他鄉早已是故鄉。

水位166米高程以下1.8萬人需移民

1970年8月,楓樹壩水庫正式動工興建,1973年9月10日大壩下閘蓄水,一二號機組分別於1973年12月26日和1974年11月29日投產,是廣東省第二大水電站。

楓樹壩水庫水面面積7.9萬畝,正常水位(實際最高蓄水位)166米,總庫容19.32億立方米,相應庫容15.35億立方米。死水位128米,有效庫容12.5億立方米。

水位在166米高程時,庫區淹沒涉及龍川、和平、興寧等三縣的10個公社(鎮)32個大隊(村),淹沒耕地1797.6畝、房屋49.05萬平方米。

在龍川縣,淹沒較嚴重的有赤光、巖鎮、貝嶺3個鎮6個村,其次是車田、麻布崗2個鎮7個村,另外還有上坪、細坳、鄭馬、楓樹壩等鎮的部分地區。水庫淹沒主要實物:房屋66.7萬平方米,耕地1.74萬畝,山林面積8.87萬畝,水電站18座,鎮辦廠場企業243個。

1973年底,166米以下蓄水位的移民工作完成後,按設計要求,本來169.2米以下的居民都要搬遷,但時值“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左傾思想幹擾,166-169.2米高程的629戶3875人並未遷移安置,因此,楓樹壩汛期水位就要相應壓低,造成發電水頭減少,棄水增加,使水電站平均每年實際比設計減少3000萬千瓦時發電量,對充分發揮工程效益不利。

1971年秋,楓樹壩水庫移民搬遷進入準備階段。1972年前,有關移民部門開始動員、組織移民搬遷。廣大移民發揚“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做到“當年定點,當年建房,當年搬遷,當年生產”。

楓樹壩庫區移民搬遷工作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但在規劃、劃撥山林土地和建房、經費補助等方面,都比新豐江水庫移民外遷安置有明顯進步或提高。

因為這樣,楓樹壩水庫外遷移民安置後,極少出現迴流重遷。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楓樹壩庫區貝嶺段風景如畫 凌麗 攝

楓樹壩水庫共移民18735人,其中龍川縣17659人,和平縣462人,興寧縣614人。此前,新豐江水庫移民是在“大躍進”形勢下,按照“先搬遷,後安置”的方針進行的,不久即遭逢連續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移民在生產、生活上一度艱辛異常,出現了不少水庫移民迴流,或重新到外縣選點落戶情況。

吸取這次經驗,楓樹壩水庫移民的安置工作,改變了工作方針與方法。由惠陽地區統一調度,作為移民地的龍川縣,由縣移民辦和各有關移民公社組成的移民工作領導小組,到規劃安置點安置縣,選點看點,並確立了有利於領導、移民搬遷、生產、生活對口安置的原則,力求做到合理、合法和公平、公正,結合楓樹壩水庫移民實際和166米以下的水庫遷移安置高程線,做出移民方案。安置方式分內安(縣內安置)和外遷。

遷出地、接收地共同配合

1.8萬移民開始大搬遷

搬遷任務雖然非常艱鉅,但當時大家都有高強度的精神力量支撐著。當地黨委政府精心組織,移民與接收地幹部群眾,則以高度的政治思想覺悟,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使這次的移民工作“遷得快、移得安、留得住、能致富”,較好地完成了近萬名移民群眾的外遷安置任務。

惠陽地區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對楓樹壩水庫移民工作高度重視。他們總結過去的移民經驗,切實加強領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認真落實各項政策,依靠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妥善安置好楓樹壩水庫移民的生產和生活。

那時還沒有多少公路,要在合適的時間搬遷,必須修通一條方便的公路。路上移民需要有臨時中轉站,以供休息。

首先,建立楓樹壩移民轉運站,並投資2.5萬元,打通壩頭到河邊1公里長的公路,以方便移民物資由船轉車運到老隆港碼頭,再用船水運到外縣移民安置點。船隻由老隆港負責調度。同時,投資8000元,修建縣城老隆移民接待站,負責移民往返食宿安排。

在移民人數眾多的赤光五星、巖鎮白坑、貝嶺長虹,設立移民外遷指揮部,地點分別設在五星石灰廠、巖鎮白坑、貝嶺松香廠,部署指揮移民外遷工作。

1972年3月,移民大搬遷工作開始實施。

龍川縣移民辦和各公社移民工作人員、施工人員分兩部分開展移民安置工作。一部分人負責遷安調查、住房數量登記,同時到外縣遷居點規劃土地和安排建房工作;另一部分人組織搬運移民物資到安置點,共調集船隻40艘、船員100多人,專門負責庫區內運輸移民物資。

安置地村民出迎十幾裡

8507人縣內獲新家

1972年初,楓樹壩移民縣內安置工作陸續開始。

在搬遷前,龍川縣委召開了縣內有關部門會議,動員各行各業都來支援移民搬遷。在隨後的搬遷工作中,各部門各行業發揮了各自的作用:駐地解放軍派出40輛軍車,縣裡出動大批船隻,接轉2萬多噸移民物資;財貿部門做好住宿生活安排,使移民在搬遷期間能住好吃飽;衛生部門派出醫務人員,沿途護送移民安全到達安置點。

有時也會遇到先搬遷後安置的情況,但移民多有很高的思想覺悟,如巖鎮紅星大隊老貧農葉亞忠,他把一家三口的住房主動拆下來,先搬遷物資,一家人暫時住進窯洞裡。按他說的話是:“今天住窯洞,是為了早日住上新房。”

赤光公社五星大隊在搬遷時,正好遭遇春雨不斷,河水暴漲,洪水威脅著移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當第一次洪水(洪水位129米)淹沒五星大隊之前,赤光公社黨委書記何森梅組織了200多名幹部學生,帶著醫療隊到庫區搶救。移民與其他幹部群眾亦不畏懼,日夜搶救運送移民物資,最終安全轉移。

接收移民的安置點的農民,思想覺悟也很高。他們學習著“毛著”,同時也在學雷鋒,自覺為移民做好事。車田公社嶂石大隊李和平等20戶人家,主動讓出自己的房子給移民做臨時住房。有8戶人家讓出了自己剛建好的新房,有的把已打好牆基的宅基地也讓給移民建房。

上坪茶活大隊黨支部組織了200多人,為移民做了7天的準備工作,騰出10多間房子讓給移民居住。有的村民為了讓移民住好,寧願自己睡廚房,而把最好的房子給移民住。他們還去給移民砌爐灶,準備柴草。他們說:“我們是階級兄弟,移民困難就是我們困難,他們安心我們才能放心。”

等移民跋山涉水拖兒帶女來到茶活,卻見離大隊十幾裡地外,就有一批社員等候、迎接他們。到達茶活有地方暫住,有熱飯熱菜吃,移民都很感動。

貝嶺公社雙右石生產隊18戶95人,於1972年冬遷到12華里外的黃板塘建立了新的生產隊,全隊男女老少齊上陣,風餐露宿建新房,在12華里的羊腸小道上來回跑動,運輸建築材料。他們不願意麻煩當地居民,凡是自己能做的事儘量不請人做,連門窗都是自己做的。經過一年又8個月的奮戰,他們打下石方3900方,挖土5000多方,建房、生產兩不誤。

1972年至1973年,在龍川縣內安置的農村人口6388人,具體為:車田公社430戶2442人,赤光公社40戶299人,巖鎮公社221戶1173人,麻布崗公社254戶1386人,上坪公社108戶481人,貝嶺公社74戶326人,細坳公社25戶181人,回原籍安置34戶100人;在圩鎮安置210戶2119人,合共8507人。這些移民,分佈於龍川縣的附城、麻布崗、巖鎮、車田、細坳、赤光、上坪、貝嶺等8個公社32個大隊154個生產隊,共555個建房點。

貝嶺石馬行政村是一個水庫移民較多的行政村,村民們主要以種植水稻、養雞、養豬、魚塘和網箱養魚、流動捕魚、種植水果、山林撫育、外出務工等為主要經濟收入。居住在石馬行政村的有劉、鍾、凌、楊、謝、王、潘等七個姓氏人員。

遷到和平縣的楓樹壩水庫移民,有272戶1385人,從1971年起分批搬遷,1979年完成全部搬遷安置工作,分別安置在和平下車的獅形村、河排村,長塘的陶錫村、陽坑村,貝墩的共榮村、新南村。

直把他鄉作故鄉

9152人遷入惠州、東莞

與縣內就近安置不同,外遷的移民要水陸並進,走更多的路。

為解決外遷人員及物資運輸的問題,惠陽地區派車25輛,龍川縣派車20輛,地縣交通局各派一位領導常駐縣移民辦,負責車輛調度,接運移民及物資。同時還從四都、黃石租賃30多艘機帆船和木船,進入庫內運送移民物資。

在移民外遷安置工作中,有一個典型是七木寨生產隊。七木寨生產隊的遷移安置地點是惠東縣鐵衝公社,搬遷的時間,是1972年的3月左右,在農村,這是備耕的高潮時節。

如果按照既定計劃,4月定點,7月建房,至次年即1973年2月,須完成建房面積的80%。但在這個耕種季節,若先派出勞動力定好點建設臨時住房的話,必會耽誤農時,早造將接不上耕種,這對國家、集體和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都不利。而七木寨隊共有26戶132人,其中勞動力只有36人。

對此,惠東縣鐵衝公社黨委果斷決定,全公社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凡能騰出的房子全部騰出來暫時安置移民,使他們一到就有住房,且能立即投入生產和基礎建設,做到移民當年就有收入。

歷經跋涉到達鐵衝後不到10天,七木寨生產隊的移民就要投入春耕。瞭解到移民隊的牛力、農具、種子和肥料都嚴重不足的情況,當地黨委立即動員相鄰的生產隊前往援助,先後支援種苗2500多公斤,有的生產隊還派出經驗豐富的老農帶著牛和耕具前往幫助移民生產、傳授經驗。

次年的早造,雖然受到了較嚴重的自然災害侵襲,七木寨生產隊還是獲得了豐收。

楓樹壩水庫外遷安置移民共1658戶9152人,其中惠陽縣安置576戶3074人,惠東縣安置215戶1262人,博羅縣安置608戶3391人,東莞縣安置259戶1425人。

東莞市黃江鎮星光村,由1972年楓樹壩水庫赤光公社五星大隊的移民組成。搬遷前,移民代表與東莞的縣、社幹部一起,經過12次選點,才確定落戶到黃江公社梅塘大隊。3年後,星光村移民全部搬入新居。

按1972年省革委文件規定,人均新建8—12平方米房屋,建房價不超過25元/ 平方米,圩鎮不超過37元/平方米,生產、生活、搬遷三項費用人均補助150元。每年給全縣移民定銷糧603噸,公糧代金150噸。1987—1989年省政府共下撥經費976萬元,解決移民用電困難問題;1990—1996年,省政府先後投入移民經費3198萬元,用於改善移民的住房和生產條件。

楓樹壩水庫的移民搬遷工作是比較順利的。《河源市省屬水庫移民志》記載:楓樹壩水庫外遷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是在龍川縣和惠陽地區移民辦公室共同領導和組織下進行的,惠陽地區移民辦根據楓樹壩水庫外遷移民的數量,積極與計劃安置縣(區)協調。初選了安置點,規劃了山林土地,接著組織庫區計劃外遷的移民各戶家長前去實地瞭解情況,徵求外遷移民意見。在徵得水庫移民同意後,惠陽地區移民辦公室和計劃安置縣的黨政積極協調幫助,由外遷移民自己派出勞動力到安置點建房,建房的具體位置、朝向、形式,都尊重外遷移民的意見,避免了河源新豐江水庫外遷移民“先搬遷,後安置”的做法。由於組織領導工作做得細,楓樹壩水庫外遷移民均按計劃進行。為了確保“搬得出,住得穩”,在未全部搬遷之前,外遷移民的生產隊派出部分勞動力,先期進駐安置區,完善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再迎接家人的到來。

1997年,根據《河源市扶持楓樹壩“兩缺”貧困農民脫貧規定》,要求用3年時間,採取外遷安置、內部調整、投親靠友3種安置方式,解決楓樹壩庫區“兩缺”貧困農民的問題。為此,龍川縣在附城鎮月落塘投資3000萬元興建外遷安置小區(距縣城7公里),對楓樹壩庫區“兩缺”移民和淹田不淹屋的貧困農民進行第二次移民,共安置移民301戶1507人,其中屬“兩缺”移民96戶486人,淹田不淹屋的貧困農民205戶1021人。

楓樹壩水庫移民搬遷已近50年,他們基本上已扎穩了根,融入了當地社會,生活安定。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主要依據資料:《河源市省屬水庫移民志》《龍川縣誌》(1979年至2004年)

記者:凌麗

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河源枫树坝清库蓄水,1.8万移民大搬迁,这段历史你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