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在浩如煙海的動物世界裡,貝類動物以其斑斕的外殼,玲瓏的螺體,怪異的形態,成為絢麗多姿的存在。

貝殼是大自然賦予這類動物的保護傘,作為軟體動物的保護器官,既是它們存放內臟的皮膚,也是保護身體的盔甲

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貝殼的主要成分由佔全殼質量95%的碳酸鈣少量的有機質等構成。這些成分是由軟體動物的外套膜上皮細胞分泌出來的,分泌物含有多種蛋白質與不定型鈣的化合物,不定型鈣在多種蛋白質的指導下有序沉積,形成“貝殼”

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鑿下,貝殼隨著軟體動物的生長不斷增大容積,增加厚度,當動物活動時,頭和足伸出殼外,一遇到危險便縮入殼內。

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軟體動物門中有殼的可分為5個綱單板綱、多板綱、腹足綱、雙殼綱、頭足綱。其中僅腹足綱及雙殼綱有淡水生活的種類,腹足綱還有陸生種類,這兩綱包含了軟體動物中95%以上的種類,其他各綱均為海洋生活。

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No.1

腹足綱

腹足綱通稱為螺類它是軟體動物門中最大的一綱,全綱約有75000個生存種及15000個化石種,海洋、沼澤、高山、平原皆有分佈,幾乎遍佈全世界,廣泛分佈於亞洲、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等。腹足綱中的肺螺類則是真正征服陸地環境的種類,可以在地面上生活。

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腹足綱動物具有明顯的頭部,體外有一枚螺旋捲曲的貝殼,頭、足、內臟囊、外套膜均可縮入殼內。

腹足綱的動物通常棲息在岩石或珊瑚礁間,以藻類、菌類、地衣和苔蘚植物等為食。在沙質海底生活時也通常附著在其他物體上,具有擬態的本領,能夠和它所棲息的岩石或珊瑚顏色相似,使敵人難以發現,被譽為海洋軟黃金的鮑魚夏日經常食用的田螺都屬於此綱

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No.2

雙殼綱

雙殼綱又稱瓣鰓綱、無頭綱,顧名思義,它的身體具有兩片套膜或兩片貝殼,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為海產,少數生活在淡水中,極少數為寄生。

一般運動緩慢,有的潛居泥沙中,有的固著生活,也有的鑿石或鑿木而棲。

雙殼類無脊椎動物中生活領域最廣的門類之一,約有2萬種,分佈很廣,由赤道到兩極,由潮間帶至5800米的深海,由鹹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佈,其生活時代:最早出現於寒武紀初,以海藻或浮游生物為食。

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No.3

頭足綱

頭足綱現存的動物僅有786 種,大多是沒有外殼的軟體動物,如人們熟悉的烏賊、章魚等,但是也有為數不多的具有貝殼的種類,如鸚鵡螺和船蛸。

頭足綱動物主要繁盛於中生代,化石種在一萬種以上,主要是各類烏賊章魚,肉食性,身體兩側對稱,分頭、足、軀幹三部分,頭部發達,兩側有一對發達的眼,原始種類具有外殼,現存種類則多是內殼或無殼。

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頭足綱可分為四個亞綱,其中現存兩個亞綱。一個是蛸亞綱又稱為二鰓亞綱,外殼已經消失或是內化,此亞綱包括章魚、烏賊、墨魚等。另一個是鸚鵡螺亞綱又稱為四鰓亞綱,外殼依然存在,此綱包括鸚鵡螺等。另有已滅絕的菊石亞綱箭石亞綱

頭足綱中有數種鸚鵡螺和蛸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中。

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No.4

多板綱

多板綱,約有1000種,全屬海生,身體一般呈橢圓形,背腹扁平。貝殼由八塊鈣質板片組成,多作疊瓦狀排列。最前面的一塊稱為頭板,最後一塊呈元寶形,稱為尾板,中間的六塊稱中間板。板片的形狀、大小和板片上的紋飾均隨種類而異,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動物體腹面平坦,頭在前方,圓柱狀。足在頭部的後方,掌狀,很大,用於吸附岩石或爬行,足與外套膜之間有許多成對的鰓,肛門位於後端。

板綱動物為世界性分佈,包括各種石鱉,常可在退潮後的潮間帶岩石上見到,可以食用。它們以藻類、有孔蟲等小動物為食料。該綱最常見的代表是白堊紀就開始出現的石鱉。

軟體動物的生存法則

No.5

單板綱

單板綱是一群原始海洋軟體動物,具有一枚鈣質殼,呈低錐形或帽形,兩側對稱,古代單板類生活於淺海,有些甚至是礁體或近礁體的居住者。

但它們大多數為化石種,早在古生代泥盆紀時(35000萬年前)已絕滅,現生種於1952年在南美洲的深海中首次發現。這類“活化石”的發現,對研究貝類的起源與進化,有著重大意義。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