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300年,它是最具特色的春节花灯,号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芷溪是国际生态环境和谐(美)村镇,这里保存了众多的古宗祠、古民居等明清建筑,规模宏大,被客家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芷溪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每年农历正月都有出游花灯、红龙缠柱、犁春牛、十番音乐等。特别值得称道的就是芷溪花灯了,堪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延续300年,它是最具特色的春节花灯,号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芷溪花灯历史悠久,是康熙四十五年从苏州传入的,至今已近三百多年,一直保留了古苏州的花灯艺术和锣鼓音乐,传承着“纸包火”的奇迹。据芷溪《杨氏家谱》记载:“芷溪书生杨燕山于清康熙四十三年由大学士入京考授州职,任官苏州。夫人吴二姑系苏州人氏,酷爱苏州花灯,故传入芷溪为节庆游花灯。”从此,花灯便成了芷溪春节期间一项客家民俗活动。

延续300年,它是最具特色的春节花灯,号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芷溪花灯以官灯为主灯,外围配上花篮、纱灯、牡丹灯、鳖鱼灯,再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人物等,共由99盏小灯组合而成。花灯分两层。下层是主体灯,为36盏,由一串串小花灯组合而成。小纱灯是用竹篾做骨架,再粘上各色各样的图案花边制作而成的。中间装上耐热的玻璃杯,杯中装蒸过的茶油、花生油和用草煮晒后精选的灯芯,点亮芯火便显得透剔玲珑分外好看。

延续300年,它是最具特色的春节花灯,号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一串串的花篮灯或牡丹灯与小纱灯相间组成圆形的大花灯,芷溪人叫它“花篮吊筒,纱灯衬孔”或者“牡丹吊简,纱灯衬孔”。主体灯的上层称“宝盖”,为里外、上下各三层的六角一体阁楼,共35盏火。阁内为各类人物造型,绘花鸟鱼虫,诸如“西厢记”、“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戏剧情节;还写上诸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年胜一年”、“万事如意”等吉祥祝语。

延续300年,它是最具特色的春节花灯,号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每年正月,芷溪游花灯按姓氏轮流出灯,叫“出案”,轮到某姓游花灯就叫某姓“出案”。轮到“出案”的姓氏,其裔孙以房族为单位由几户人合出一个花灯。芷溪有四个姓,黄、杨、邱、华,轮流为头家出花灯。花灯由各19房屋抬出,组成一支花灯长队,多时达百余个花灯。芷溪游花灯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历时十几天。

延续300年,它是最具特色的春节花灯,号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一般初一到初六,是敬奉洪福公王及天后圣母,花灯只要擎到两处神座就行,但初五为月忌日,这天不游花灯。到了初七,为齐灯日,这天上午,要备好三牲、香、烛、纸、炮到洪福公王神座前敬敬奉,所有花灯都要出游。在这期间,都是吃荤的。

延续300年,它是最具特色的春节花灯,号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初九到十二为“案日”,这期间参加游灯的人一律吃斋,这四天花灯要游四方。而在当地的安民庵会设经坛,请和尚诵经礼佛,祀求全乡人四季平安、人丁兴旺。游花灯会配以苏州锣鼓和十番乐队,走街入巷,前呼后拥,在漆黑的夜晚形成一道精美的火树长龙。据说,芷溪迁出的后裔杨成武上将观看芷溪花灯录像后,即致信赞其“有特色举世无双,很惊险乐在其中”。

延续300年,它是最具特色的春节花灯,号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所以,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们正月里邀上好友一起去连城芷溪观赏游花灯吧,体验浓浓客家年味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