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御踢金鐗、打王鞭,是真實存在的嗎?


古代

小時候,聽評書,每當聽到奸臣大BOSS陷害忠良,皇上還不明情理,幫著奸臣使勁兒。說書人講得又繪聲繪色,讓人若在境中,於是便會恨得牙根癢癢。危急之下,忠良的一方便會出現一位王炸,不是什麼八賢王就是一位三朝元老級重臣,手持先王御賜金鐧或是打王鞭,指向皇上,嚴聲辯白是非曲直,皇上便顫顫抖抖,收了偏心。聽到這兒,真是令人急中生喜,峰迴路轉。對這樣的兵器極盡羨慕之情,想來這應該才就是天下最厲害的武器了,皇上見了都哆嗦,使人大暢。

古代

影視劇中的八賢王形象,是宋太宗的侄子。

長大後,書讀多了,閱歷也有些了,便漸漸明白,古時候帝王天下,下層一句不敬,都能治你個欺君之罪,真史中那會有什麼號稱‘’上打昏君下打奸佞‘’的聖上特批的金鐧銅鞭。尚方寶劍、丹書鐵券到是有過,但這兩樣,還是對上無用,充其量只是個特權福利,皇上不高興了,該收回收回,反悔反悔。封建社會等級論,就算有昏頭的皇帝,特賜了打王鐧或鞭,持有人敢接不敢接也兩可。接了也會怕睡不好覺吧,還不擔心皇上老大哪一天變臉,找個茬陰死他。再看評書中的八賢王,有的版叫趙德芳,有的又叫趙德昭,史傳上都對不正這個人。打王鞭持有著尉遲恭,唐史到有其人,李世民建唐的特大功臣。可是史料中沒見到他教訓什麼皇上過,到是讓李世民教訓了一下。一次國宴,恃功自傲的尉遲恭與人發生口爭,動了手,被打的還是位皇親。李世民就教訓他說:‘’我發現漢高祖的功臣很少能夠保全自己,心裡還常常責怪高祖。我登基後,一直想保全功臣,讓他們世代平安。但是你呢,不斷觸犯國法,我這才明白韓信、彭越遭到殺戮,並不是漢高祖的過失啊!你要嚴格要求自己,別做後悔不及的事。”一番話,尉遲恭忙磕頭謝罪,從此才有約束,晚年門也不出友也不交了。

古代

美術作品中的尉遲恭。他奪槊陷陣,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

雖然,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金鐧銅鞭,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真實出現,但它在評話、演義等民間藝術形式中的添加亮相,卻又不是顯的那麼生編、突兀,反而似乎在理成章,讓老百姓樂於接受。究其因,八賢王能夠持金鐧、尉遲恭有打王鞭,是有個世情邏輯做為鋪墊的。評書中表述的八賢王是宋太組趙匡胤的兒子,本該接位,但卻被太祖的弟弟趙光義,也就是他叔,佔了皇位。那麼綱常情感上,老叔愧疚八賢王,直到兩人後代也會延續這種愧疚。那麼叔對侄子,允什麼的諾,給多大的王,彌補一下,在百姓心中都會覺得應該,合情合理。這符合了華夏我族最崇尚的知恩有報之說。同樣,唐朝尉遲恭為大唐的建立,戎馬征戰,奪槊陷陣,尤其在李世民玄武門奪權之変中立有首功,可說是忠心耿耿、赴湯蹈火。演義裡把這種情感的無形,物化成代表殊榮的打王鞭,也算是對於生活的一種藝術提煉。況且,這樣的打王鐧鞭的產生,目的是宏揚正義正理,鞭苔奸邪陰詐,表達了世人對於善惡有報的一種良好寄願,老百姓有何不樂於接受呢。

王炸的金鐧銅鞭並非不是沒有,它是存在於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稱,一杆代表正義必將伸張的稱。


古代

我是愛看古書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