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在地主义”的乡村实践是对传统民居现代化的探索,以发展的眼光展示其自身独特性,希望将民居建筑融入周边环境,取材亦来自于当地的实践方法。当下乡村的发展已呈现多样化,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开始规模化的乡村建设工作,并逐渐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艺术家、设计师们也上山下乡展开深入的实地研究工作,以艺术介入乡村,以文化驱动发展。近年逐渐“空心村”的小龙门村也展开了村落规划发展工作。如何将老宅的更新改造与当地村落风貌融为一体,如何挽救逐渐消失的乡村文化成为这次实践的契机和出发点。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项目区位--京西高地项目坐落于京西门头沟区清水镇小龙门村,为北京最西村落,在《齐家司志略》中始见“小龙门”村名。村落平均海拔1300米,紧邻109国道,村落与山体沿道路两侧分布,山体多密林高植,呈现着小龙门的四季变幻。京西四合院多依山而建,受山地地形影响产生两种四合院的变形,此次改造的福字院便是其中一种形制,基地依靠山地错层关系,形成了错层式两进制院落。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小龙门村落视频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村落十个院落改造分布图

改造前原貌福字院原宅基地面积224m2,共10间房屋。进入古宅的前奏,是在胡同游走中于巷道尽端映入眼帘的百年"福"字,据记载此门楼已有400余年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得以传承保留。老宅入户后的一进院为一座独立棚屋,近年一直作为杂物间使用。二进院的建筑在80年代后经过一次简易改造,以石膏板和瓷砖为材料,加以塑钢门窗,基本破坏了其原有古宅的韵味,与保留的门楼气质也难以融合。

其改造状况也是乡村盲目城镇化发展的缩影,因此,如何传承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成为我们此次改造设计探索的重点。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四百余年历史的“福”字门楼

设计逻辑及特点--重构焕新颜整体改造逻辑是基于原有空间的尺度基础、房屋朝向、位置及空间感受作为前置条件。设计师不断思考如何让老宅的原有特质重获新生,重新展现古人的营造智慧,同时又满足于现代的生活需要。

以"在地性"为设计原则,以"福"字为概念设计的源头 。考虑现状可利用条件不多,我们决定在原地基结构基础上以拆除复建的方式进行,并将功能及设施优化为适于现代使用的方式。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院落轴测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一二进院剖面,高差关系清晰可见

设计通过绿建技术解决房间的潮湿、反味、冬季寒冷和昆虫等问题。在保温隔热性、外门窗使用、气密性、防水防潮、新风除霾及防虫等方面做到了绿建节能房标准。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二进院落舒适的空间尺度


对于材料本身,我们崇尚的是材料舒适质感的展现,以青砖筑墙并保留村落墙面粗糙的肌理质感,在卧室房梁位置混以黄泥饰面,整体更注重空间的表达而非华丽紧绷的材质。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多功能厅与二进院高差

基于以上逻辑和对建筑空间及材料的感知,加以我们对客群的实践性理解,设计将整栋院落的结构重建与功能重组。整体格局在原建筑基础上将十间卧室重组为四间卧室、一间餐厅和一间多功能室。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餐厅与后院空间关系互相渗透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北房门厅与西屋关系

一进院原棚屋改造为多功能室,并利用现场的地势高差,在北房下挖出酒窖空间,在西房下挖出卫生间及布草间空间;原二进院北房和东西厢房的整体格局依然保留,南房的卧室被改造规整为通长的餐厅,通过餐厅再进入宽敞的后院。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东厢房

空间设计--空间序列 设计尊重其原有空间序列感,从巷道开始,层层入户入院入房,在重点的空间转折处以不同的空间材质、照明等手法强化了心理感受。

多功能室的植入成为整个四合院的前序空间和激活点。既可作为入户后的停留缓冲空间,日常又可作为公共活动区,让大家“聚”在一起,品一壶茶,赏一幅画,看一场电影,畅饮一壶酒。

拾级而上,进入二进院落,北房和东西厢房共4间卧室,设计将建筑改造为老宅原始的砖木结构,北房比东西厢房略高。庭院以木栈道围合一圈形成“回”字行过道串联各空间,中心点缀以当地的砂石绿植,将人的活动在此范围内软性隔开,而顺势引到餐厅及后院公区。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餐厅与后院空间关系互相渗透

室内空间可见屋面古朴的木梁重新作为房梁的承重结构,所有天花木制结构老宅原拆原建的梁木再利用;墙面以粗糙的肌理饰面。空间整体恢复老宅的古朴气质,意在焕发入住者对空间本源特质的美好体验。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精心设计的院落夜景间接照明


餐厅是人们公共活动的主要使用空间,在设计中以人的行为活动考虑动线设计和空间营造。设计将餐厅与后院作为整体考虑,将相连的门改为折叠门,当门全部打开,餐厅与后院相互渗透,形成了宽敞的聚会活动空间。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餐厅与后院空间关系互相渗透

对老宅的设计改造一直以空间结构的在地性、材料的在地性为原则,让老宅更好的融合在村落整体风貌中。

室内设计的细节之处体现着设计师的用心,悬挂的装饰画都是设计师精心拍摄的艺术作品,是对小龙门村落场景的记忆;手作的石槽台盆,更彰显出手作匠人的坚韧精神。

餐厅悬挂的装饰灯、床头的枯枝、房间的木墩,这些软装多取自于小龙门山上的原始材料,充分体现其在地性。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餐厅与前院空间

设计感悟项目在二零一九年底完成竣工并投入使用,在当下民宿改造的浪潮中,此次老宅改造更多的是对当地村民质朴生活和当下生活品质需求的探索。设计将老宅现有的空间布局与乡村文化元素融合,将浓浓乡情表达的更加强烈。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小龙门当地的枯木干枝和老物件


此次改造的福字院为村落2#院,是后续10个院落改造设计的排头兵。后续展开的一系列建筑群落改造以相同的改造逻辑,不同的主题和设计手法来表达阐述,以满足乡村不同活动体验的需求。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手作石槽台盆


此次对小龙门村的老宅系列改造是乡村“在地化”的实践,希望将小龙门村打造为具有标杆性的京西第一村,旨在更好的实现乡村共生。这是对当下乡村更新发展方式的思考,更是对未来更多乡村普适化道路的探索。


“福”字院,百年四合院的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