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清朝之袁崇煥死之謎,崇禎帝因何自毀長城(原創首發)

上回我們為大家解釋了滿洲為什麼改名為“大清”,今天我講講一帶抗金名將袁崇煥因何而死,崇禎為什麼要自毀長程。且看濤哥分解。

打不動的袁從煥

在明朝諸將中,袁崇煥無疑是一名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名將。著名的寧遠大捷就是在袁崇煥的指揮下取得勝利的。面對小小的寧遠城,後金甚至賠上了努爾哈赤的性命。然而寧遠卻始終未被攻克。面對這種情況,皇太極便動起來繞道進攻關內的心思。而袁崇煥對後金的這一計劃早有預防。他曾多次向崇禎上奏:“薊門單弱,敵所竊窺。臣身在遼,遼五足慮,嚴飭薊督,峻防固御,為今日急著”,要求加強河北及其他前線地區的防禦。這一建議沒有達到崇禎帝的重視,甚至袁崇煥派出的援兵也被遣返。就在這時,皇太極開始行動了。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親率10萬大軍繞道內蒙古,越過喜峰口攻入長城,兵分三路,進入河北一帶包圍遵化。毫無防備的北京城頓時直接暴露在後金的鐵蹄之下。袁崇煥得此噩耗,“心焚俱裂,奮不顧死”,連忙率軍星夜兼程返回北京勤王救駕。彼時,後金軍已攻破多處隘口,準備進攻通州,但袁崇煥用兵神速,竟然搶在後金軍之前返回通州,準備守城之戰。皇太極得知這一消息後,大驚失色,以為山海關的通路已經被明軍嚴密封鎖,無奈只得放棄通州,向西進攻北京。

後金軍圍困北京原本是被迫無奈權宜之舉,然而卻歪打正著地點中了明廷的死穴。大驚失色的崇正皇帝連忙調集兵馬進京護駕。袁崇煥也沒有料到皇太極竟會棋高一招,只好親率9000騎兵趕赴北京,。眼看如此戰急,袁崇煥竟然忘記了明廷祖制“非禁衛軍不得進入京畿”,率兵直抵廣渠門外並在此紮營。由於袁崇煥治軍有方,賞罰分明,士兵士氣高漲。在廣渠門外與後金大戰一日,暫時擊退了後金軍圍城態勢。

見戰不下袁崇煥,後金軍便退至京郊一帶,肆意燒殺掠奪,企圖以此激怒袁崇煥興兵進攻,孤軍深入。袁崇煥對此根本不予理睬,不過朝廷不少官員紛紛中計。他們的田莊大多在城外,後進軍此舉讓他們損失不少,痛心疾首之餘便將一腔怒火轉移到袁從煥身上,認為其處置不當,才讓後金軍兵臨城下。更有甚者,將此事與毛文龍的死聯繫起來。

袁崇煥儘管身處如此不利局面,卻依然不為所動,堅持戰鬥。十日之後,後金軍捲土重來,在左安門一帶展開進攻。在袁崇煥的抵抗之下又是無功而返,反而被明軍的火槍手重創得手。

走進大清朝之袁崇煥死之謎,崇禎帝因何自毀長城(原創首發)

史記中記載的反間計

不少史記中都記載了,這條“反間計”的過程,《明史·袁崇煥傳》記載到:“會我大清設間,謂袁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告知,陰縱使去,其人奔告皇帝,帝信之不移,十二月素朔再招對,遂付下詔獄。”

《大清實錄》中亦有此記載:“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洪忠等守之,參將鮑乘先寧完我榜示達海監收,至是回兵,高洪忠鮑乘先尊上所受密計,坐近二太監,索耳語曰:‘今日袁巡撫因授密計,此事可立就也’時楊太監者仰臥竊聽。庚戊,楊太監歸,楊太監將此事祥奏明帝遂執袁崇煥下獄。”

這些記載大同小異,應該是皇太極指使後金軍官討論關於袁崇煥通敵賣國的虛假消息,又故意讓被俘的太監聽到,並假意疏忽讓其逃跑,太監自然會將這虛假消息告知皇帝,生性多疑的崇禎對此深信不疑。

為了加強這條計策的效果,皇太極還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招在之前的戰鬥中,後金軍故意使用之前繳獲的袁崇煥部所使用過的箭矢作戰,射傷了明軍將領滿桂。可以想象,滿桂在治箭瘡時,發現箭頭居然是袁崇煥部的,心中該作何感想。再加上蠻桂是蒙古人,生性憨直,根本想不到是皇太極的陰謀,反而堅決認為是袁崇煥陷害自己,便進宮對袁崇煥大叫大喊,要求公道處事。

後金的計策可謂是陰險毒辣,依因此朝廷內一部分對袁崇煥不滿的閹黨餘孽大肆給袁崇煥潑汙水,造謠說他通敵賣國。如此種種事情同時發生,確實讓人不得不信袁崇煥的謀反行為證據確鑿。崇禎帝對袁崇煥早已心存芥蒂,如今有大量的“證據”現實袁崇煥是“漢奸”,他自然更是深信不疑。

走進大清朝之袁崇煥死之謎,崇禎帝因何自毀長城(原創首發)

崇禎帝自毀長城

可嘆袁崇煥對此事一無所知,還在積極準備對後金的決戰;而那邊袁崇煥的皇帝卻早已準備動手了。崇禎二年十二月初一,崇禎皇帝聲稱要商議軍餉籌措之法,將袁崇煥等人招至宮中,全無防備的袁崇煥一到宮中,便被錦衣衛拿下,崇禎帝嚴厲斥責袁崇煥,歷數他種種“罪惡”,並將他投入錦衣衛大牢,將其所有職務移交給滿桂。袁崇煥所部聞此噩耗,幾乎譁變,其得力干將祖大壽,乾脆率部返回山海關。

皇太極見詭計得逞,立刻回兵盧溝橋,與明軍在永定門大戰數日,沒有了袁崇煥的明軍,明顯不是後金軍的對手。高級軍官或戰死,或被生擒後金軍一鼓作氣突破了明軍的防守陣地,攻到北京城下。惱怒的崇禎帝乾脆又殺了兵部尚書王洽,但這對於改變局勢毫無用處。

正在這危急時刻,又是袁崇煥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給祖大壽手書一封,要求他放下個人恩怨,以朝廷大局為重,回兵與後金軍作戰,祖大壽得此書信,身為袁崇煥的行為所感動,便回兵京師,重新擊退後金軍。

此時,各地勤王軍隊也紛紛與後金軍隊展開激戰。皇太極無奈,只好撤兵。祖大壽等乘勝追擊,殺死殺傷後金軍無數,北京保衛戰以明軍勝利而告一段落。

祖大壽因其戰功被崇禎帝大加封賞,但奇怪的是對於袁崇煥,崇禎帝卻沒有任何表示,他不僅不領袁崇煥的情,相反地奇怪的認為


,大明朝文武官員濟濟,沒有你袁崇煥,我崇禎一樣可以平定天下。如果說,這之前他還心存一絲無人可用的憂慮,那麼在後金退兵之後,反而更加堅定了殺袁崇煥的決心。

走進大清朝之袁崇煥死之謎,崇禎帝因何自毀長城(原創首發)

九大罪狀誅殺袁崇煥

崇禎三年(1630)八月五日,崇禎帝凌遲處死袁崇煥之心已決,詔諭廷臣:“崇煥擅殺,逞私謀款,至敵欺藐君父,失誤封疆,”“限刑部五日內具奉”。八月十六日,中秋節剛過,崇正皇帝先是在乾清宮暖閣召見輔臣成基命等,而後又在平臺召見內閣、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錦衣衛堂上官等文武大臣,宣佈了袁崇煥九大罪狀:

“袁崇煥付託不孝,專持隱瞞,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及至城下,援兵四集,進行遣散。又遣攜喇嘛,堅請入城。”此時的崇禎也不忘展示一下他作為皇帝的“仁慈”,假惺惺的說:“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上處斬,十五以下給功臣為奴。”——《明史·袁崇煥傳》

緊接著,崇禎帝宣佈他最終的決定:袁崇煥“依律!”並迫不及待的命令刑部侍郎塗國鼎前去西市監斬。當日午時,“風霾晝閉,白日無光”,一代愛國名將袁崇煥被慘無人道“磔刑”處死,時年46歲。袁崇煥臨刑之前仰天長嘆: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後人每覽於此,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走進大清朝之袁崇煥死之謎,崇禎帝因何自毀長城(原創首發)

崇禎為何要殺袁崇煥

皇太極如此拙劣的“反間計”,為何卻能使勤政克勞、常以英主自詡的崇正皇帝決然無顧地誅殺一位戰功顯赫、“進退一身關社稷”的邊關大將?這是一幢歷史懸案。

崇禎帝17歲登基,自幼便接受經筵日講,文墨智能遠勝其兄朱由校。繼位不久,崇禎便罷黜閹黨,整治朝廷,除惡治亂,其後有啟用大量東林黨,內閣一時幾位其所領,故稱“東林內閣”。袁崇煥也在這一時期被重新啟用,官封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明朝經此改革煥然一新,朝綱為此一振。這些均被當作了不起的大事,崇禎帝也因此得了個“英敏果斷”之譽。

崇禎帝之所以中計,並非因其才能平庸,而卻是他剛愎自用、用人多疑的性格使然,正如《明史述評》認為崇禎“無知人之識”。回顧袁崇煥投身遼東抗戰,千里赴難、誓死捍衛京師的表現,想不戳穿“反間計”應該不是難事。但此時。崇禎帝心中打著自己的算盤,寧願聽信宦官的讒言,也不願相信外臣的赤誠,甘願對閹黨“借刀殺人”的陰謀視而不見,甚至自願淪為它們的幫兇。


親愛的朋友們:濤哥每天都在頭條發文,都是有關宇宙、奇文,地球、世界、科學、自然、歷史和軍事的未解之謎。親愛的朋友們,從2020年1月18日開始,將發表一些有關大清朝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的文章。如果你喜歡麻煩你點擊“關注”,“點贊”或發評論,濤哥先謝了。祝朋友們萬事順意,身體健康。祝武漢戰“疫”大獲全勝!

走進大清朝之袁崇煥死之謎,崇禎帝因何自毀長城(原創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