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那「自讓長城」就是將軍的膽小了

長城是強大的防禦體系,而自毀長城是我們比較常用的成語,人們常把自己削弱自己力量,自己挖自己牆腳的現象稱為自毀長城。

如果說“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那“自讓長城”就是將軍的膽小了

戰國末期,趙王遷殺李牧;南北朝南朝宋時期,宋文帝劉義隆殺檀道濟;南北朝北齊時期,後主高緯殺高長恭;南宋,宋高宗殺岳飛;明末,崇禎殺袁崇煥……都是因為君王的猜忌,殺了作為抵禦外敵屏障的大將,導致了國弱,甚至國滅。

“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怪君王,那“自讓長城”呢?該怪誰?

在蒙古滅金的戰爭中,野狐嶺大戰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這一戰,三十萬金軍主力全面瓦解,主帥完顏承裕敗逃。就是這個完顏承裕,他還幹過“自讓長城”的蠢事。

如果說“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那“自讓長城”就是將軍的膽小了

在對南宋作戰中,完顏承裕打過不少勝仗,也就因為這些戰績,在對蒙古作戰中,金朝由他主持防禦的軍事部署。完顏承裕當了丞相後,手中握有三十萬金軍主力,在軍隊數量上遠多於蒙古軍。

如果說“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那“自讓長城”就是將軍的膽小了

可是完顏承裕在迅猛的蒙古騎兵面前膽怯了,竟然主動放棄了三座長城上的堅固邊關——恆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四郎城)、昌州(今沽源縣九連城鄉北三公里處),撫州(今張北)——徑直退往野狐嶺一線,打算憑藉山勢來阻擋蒙古軍。完顏承裕的不戰而退,讓蒙古人輕易得到了三座富裕殷實的城池,其中恆州是金王朝養馬放牧的地方,

如果說“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那“自讓長城”就是將軍的膽小了

成吉思汗不費吹飛之力,得到了數量驚人的戰馬。掃蕩三座邊關後,力量更加充實的成吉思汗向野狐嶺進軍。

如果說“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那“自讓長城”就是將軍的膽小了

對於蒙古軍而言,騎兵是主力,而長城自古就是用來阻擋遊牧民族騎兵入侵的,光靠騎兵沒法攻城,高築城牆是抵擋騎兵最好的辦法,即使幾百年以後依然是這樣,努爾哈赤寧遠城下兵敗重傷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果說“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那“自讓長城”就是將軍的膽小了

完顏承裕在有優勢兵力的情況下,不敢進攻,據城防守也不敢,只想到依據山勢據守,要麼是膽小,要麼是愚蠢,要麼二者兼而有之。棄城而走,完全不考慮城本身的價值,自己的損失瞬間成了敵人的軍備,實際損失被放大了許多倍。

膽小、退卻吃了敗仗後,會更猶豫,更想退。在這之後的野狐嶺,金朝派契丹人石抹明安和成吉思汗談判,卻被成吉思汗收降 ,於是,野狐嶺的佈防情況就不再是秘密了。

如果說“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那“自讓長城”就是將軍的膽小了

金軍在獾兒嘴被木華黎伏擊,屍體沿著山谷散落了五十多公里,蒙古軍一鼓作氣攻擊完顏承裕中軍大營,完顏九斤陣亡。

如果說“自毀長城”是君王的錯,那“自讓長城”就是將軍的膽小了

完顏承裕收拾幾萬殘兵,又在澮河堡被打的大敗,他只能隻身逃走。第二年,完顏承裕和契丹耶律留哥大戰,又被打敗。又一年,完顏承裕去世。

如果完顏承裕能在長城上死守,蒙古騎兵還能長驅直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