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难道不也是种学习?

犯错,难道不也是种学习?

疫情没过,孩子天天关在家里上《空中课堂。这种情况下,老师布置的作业花样特别多,尤其是一些特色作业,诸如做不倒翁、灯笼、沙漏……等等,全靠孩子自己动手做出来难度不小,这些作业常常需要家长辅导孩子完成,有时嫌麻烦干脆就爹妈一手包办,笔者就是这样。

这天的语文作业有一道题是“描述米糕的劳动过程”,需要发录音到班级学习群里。这道题需要孩子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归纳、总结。

孩子面对此类问题还是发蒙。恰好这个时候笔者要出门买东西,回来路上就接了孩子几个电话。

“爸爸,我在草稿纸上写好再发录音行吗?”

“爸爸,我需要讲农民种稻那一段吗?”

“爸爸,我讲太短了是不是不好呢?”

……

听着听着笔者开始担心起来,感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似乎习惯了拄着一根心理上的拐杖,离开拐杖就不敢走路了,一定是自己在学习辅导方式上出了问题。

笔者回想起自己的学习生涯,当年自己爹妈没文化,所有作业只能靠自己完成。时代不同了,目前所有的小学都是要求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检查后签字,这是社会环境的造成的,我们很难独立于其外。但是随着作业完成质量的提高,却一不小心让孩子产生依赖情绪,这也是个潜在的危险。

回到家发现孩子果然一点都没动,就等着老爹来帮忙。于是笔者决定做一个小小的尝试。

“这道题你试着靠自己做出来可以吗?”

“可是,要是做得不好这么办?”

“只要你勇敢地去试一试,就算做得不好爸爸也为你点赞!再说,如果老师要求修改爸爸还是会辅导你的!”孩子硬着头皮按照自己的想法录好音,笔者鼓励两句,就直接把作业发到了群里。

老师很快回复:写得太简单,希望把内容写丰富点。这下孩子就来了情绪:“你看看,这下我又得改作业了!”

“爸爸还是为你点赞!至少这次你是独立完成的,有什么不够好的我们改正就是!”

改正的过程中孩子多次想直接问答案,笔者还是坚持让他自己思考,因为这些问题对他不算难,只是有点举棋不定。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比平时长很多,但孩子真的能够靠自己做好,而且完成后比平时显得更开心,这种尝试还是比较值得的。

忽然想到自闭症干预的事。其实要提高自闭症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样也少不了在适度的犯错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有不少家长常常容不得孩子的一点小错误,比如孩子暂时发音不准、没有正确地按照指令做完成某项任务等等,立即心急火燎地第一时间纠正,生怕孩子一辈子做不到“正确的”。

殊不知,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机会就被剥夺了,思考空间也没了,而且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最后只剩下死记硬背“正确的答案”。

小C当年刚出语言时发音也不准,他把肉肉说成“où!où!”,把尿尿说成“noù!noù!”,把“亲一口!”说成“狗!”,后来还经常乱用词语,比如想独食眼前的水果就说“我要自食其果!”。对于这些“错误”,我们从来没想过去纠正它,反而借题发挥和孩子开玩笑。事实证明这样做事正确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得相当好。

处理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分寸的把握:什么样的错误需要纠正?什么样的错误不必纠正?

另外就是辅助的问题,辅导作业其实就是ABA的辅助。辅助过度会导致依赖情绪,缺乏辅助或过早撤销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只能不断调整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