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2017年,央視一部“不起眼”的動物紀錄片 《我們的動物鄰居》

,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原來城市裡的野生動物這麼多,只是我們忽視了。”

看過的人無不深深被片子感動得溼了眼眶。

“這是我看過最治癒的動物紀錄片”

在看這部片子以前,許多人都理所應當地認為——

城市,是屬於人類的。

其實,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從來都不是隻屬於自己的。

城市化讓我們生活變得便利,卻讓千百年生活在這裡的動物們,被迫接受“改造”。

動物和人類一樣,生活在鋼筋水泥建造的城市裡,為了謀生,夜以繼日地“打拼”著。

只不過,動物們的處境,比人類要艱難得多。

城市是冰冷的。

人類為了在城市裡立足,買房有多難,不必多說。

對動物來說,也一樣,失去自然森林,他們經常不得已要與人類的建築發生關係。

700年來,生活在北京的雨燕,早就習慣把北京的角樓、故宮房簷當家了。

可人類為了保護歷史遺蹟,開始安裝防護網,雨燕就快要失去自己在城市中唯一的地盤了。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令人意外的是,儘管人類有時顯得“無情”,它們依舊把城市當家

據保護雨燕的相關動物志願者調查發現,這麼一隻體重只有30、40g左右的小鳥,

居然每年都會飛行一萬六千公里的路程,甚至越洋抵達南非。

哪怕它們一生的壽命只有12年左右,但每年都一定會“回家”。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但城市也是溫暖的。

因為生存條件有限,鳥類有時不得不搶佔人類的空間。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北京一對夫婦的房子就被“霸佔”了。

一對紅隼夫婦在他們安裝空調戶外機的地方安置了新家。

但他們並沒有打算趕走它們,而是決定在小紅隼們羽翼豐滿之前,暫時不安裝空調。

“畢竟在城市裡生存,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這些鳥兒,在漫長的城市進化中,和人類相互建立起信任,想想也是很暖心的事。

導演說,這也是他想要拍攝這些城市動物的原因之一:

一個文明和另一個文明,一隻鳥和一個人,看起來沒什麼關聯。

但相似,戰勝了遙遠。

“人與動物,不是幫助,而是互助”

在城市的近郊,少了人類的活動,但這裡仍屬於城市。

隨著旅遊和自然景區的發開發,不少野生動物還是受到了干擾。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生活在北京房山區十渡的黑鸛,因為景區小河魚菜餚備受推崇,開始面臨生存危機。

它們在中國全國範圍內,只剩下1000多隻左右

然而,十渡的峭壁和淺灘的環境,十分適合它們居住,它們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生存地了。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在這裡土生土長的熱心人,為了遵循自然動物覓食的習慣,悄悄在深夜投餵泥鰍,等待第二天黑鸛們來捕食。

再遠遠地看著飽餐的黑鸛們,開心得像個孩子。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同時他們還給遊客普及黑鸛保護意識,呼籲大家不要點小河魚這道菜,斷了動物們的吃食。

看到這裡,很多彈幕都非常感動,紛紛刷屏:好心人,一生平安。

還有長期跟蹤鴛鴦長大的學生,在北京寒冷的冬天裡,下水,爬樹,測量...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只為給它們造一個更好的家。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鴛鴦們選中了他的勞動成果。

小鴛鴦們孵化了,一個個跳出地面,就像一個個希望傾巢而出。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有時,幫助動物們,就是在幫助人類自己。

北京市門頭溝區,養蜂人和蜜蜂們相互依存。

蜜蜂們為養蜂人提供收入,植物收成不好,養蜂人也給蜜蜂提供食物能量。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每年,蜂農都會和蜜蜂們共享成果——吃西瓜

因為蜜蜂採集花粉的同時,也促進了植物的授粉,結出的西瓜更大。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曾有人說過,如果地球上沒有了蜜蜂,人類只能存活4年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人與動物互助,動物和動物之間也是。

城市裡的松鼠,總愛跟著灰喜鵲的行蹤走,因為灰喜鵲們總能找到吃的。

跟著吃貨走,總能分一杯羹。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地球上一切的生靈,從來都息息相關。

只是生活在自己精心建造的城市裡,我們都沒發現,自己離自然,越來越遠。

“我們都是地球的借住者”

生活在城市裡的動物們,有一點和人類不同。

我們是主動遷徙,而它們很多是被迫離開。

像是獼猴, 原本長在溫暖溼潤的南方,但被人運到北京進行動物表演以後,就開始被迫接受零下十幾度的氣溫。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還有螳螂,原本在森林裡產下的卵,被連同和大樹一起移植到了城市。

而城市為了保護綠植經常噴灑農藥,許多被消滅的害蟲,正是它們生存的食物。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長耳鴞是一種對棲息地選擇非常挑剔的貓頭鷹,以往每年冬天,它們都會來北京天壇住上一段時間。

因為長了一對像兔子一樣的耳朵,人們也叫它“長耳木兔”

是不是很形象。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一位玄武青少年科技館的老師,十多年前曾一直呆在天壇,與他們朝夕相伴。

從1999年起,她一直在尋找長耳鴞的蹤跡,但也許是因為遊客和噪音變得越來越多,老師說已經很久沒見過它們了。

但她沒有放棄,每年冬天都會來,也許是印證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拍攝期間,它終於發現了一隻“大兔耳朵鳥”,它終於回來了。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攝製組為了感受動物們感受的溫度,體驗它們生存的高度,與它們一同挨凍捱餓,耗時兩年,就是想要更好地瞭解它們。

因為無法共處,就難以理解。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而越是理解它們,人類就越理解自己,在生老病死麵前,人和動物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都要面對謀生的壓力,養育後代的責任。

為了活下去,在城市裡一點點磨平稜角,去適應,去拼盡全力。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一隻松鼠在努力消化人類遺留的,不屬於自己食物範疇的食品

我們都在學習,如何適應彼此的存在。

也在互相鼓勵,從彼此身上看到活下去的信心和動力。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受到什剎海野鴨的鼓舞,這位創業失敗的大叔重新振作了起來。

往後每年冬天,什剎海面結冰,他都會給鴨子們留一片可以覓食的地方。

他還給鴨子搭建鴨舍,立了塊木牌,上面四個大字“野鴨有家”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紀錄片的導演說:

人類身邊的野生動物故事,可能沒那麼精彩,沒那麼震撼,無法讓人頭皮發麻,渾身雞皮疙瘩,但它的意義並不在此。

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我更關心的是,觀眾能否在看完影片之後,重新開始關注生活中的自然?”

畢竟我們都是自然界裡的群體,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留給我們溫度。

source: https://petssky.com/news/china-374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