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的沈复和陈芸,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终究是无法长久

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的散文作品。原书六卷,现存仅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等前四卷,后两卷已遗失。

在这本薄薄的书中,沈复记叙了这一生的喜怒哀乐,文笔细腻,给人留下唯美凄凉的回味,正如后人所言"凄艳秀灵,怡神荡魄"。在沈复唯美缠绵的追忆中,我们以旁观者身份想像他们那一段凄美的往事,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到他们也曾有过的幸福和美好。

一直以来,《浮生六记》受到诸多文人雅士的青睐,经久不衰,甚至林语堂先生还专门为它做了翻译,那么它的魅力在哪呢?

《浮生六记》的沈复和陈芸,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终究是无法长久

陈寅恪先生曾《元白诗笺证稿》中说过,"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距今较近矣。"

诚然,对夫妻之间的亲昵感情的描写是《浮生六记》的过人之处,浸润着文化品位的爱情美好的让人歆羡不已。这段美好姻缘主要来自于沈复和陈芸的性情契合,这也是沈复在书中最怀念不已的往事。陈芸陪着沈复游山玩水,谈诗论画,闲情逸趣,默契十足。这是一段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日子,幸福之情简直溢于言表,然而他们夫妇终归还是走向了悲剧,这是为何?

出身于书香世家庭的沈复,骨子里有着传统文人的性格,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多情重诺,爽直不羁","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

从"闲情记趣"中,可以看出他的心思在"闲情"、在"趣味"上,山水、花草、书画、诗酒、茶饮等都是他的兴致所在,充满着文人的精致、高雅和诗情画意。唯独没有考虑生活的物质来源。

他和妻子寄居在萧爽楼时,"萧爽楼有四忌: 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四取: 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长夏无事,考对为会。"

《浮生六记》的沈复和陈芸,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终究是无法长久

沈复也曾做过幕僚,但是他不适合官场生活,与官场人格格不入。比如,他于二十五岁时,"应徽州绩溪克明府之招",可是"未两载,余与同事不合,拂衣归里","余自绩溪之游,见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因易儒为贾",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龌龊风气而辞职归家,无所事事,终日做些文人闲事而已。

后来,徐秀峰劝沈复到岭南经商,陈芸是个有头脑的妻子,她也是考虑到了生计的问题。她便趁机对沈复说: "乘此老亲尚健,子尚壮年,与其商柴计米而寻欢,不如一劳而永逸。"她希望沈复在壮年时能出去经商,让以后的生活一劳永逸,没有物质基础的生活也是艰难的。

但是,沈复却没有这么长远的打算,沈复在外做生意,赚钱不多,倒是很会挥霍。他在文中提起自己招妓的往事,还一副津津乐道的样子,"一夕之欢,番银四圆而已","余四月在彼处共费百余金,得尝荔枝鲜果,亦生平快事"。

他喜欢妓女喜儿,说是因为其"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嫖妓是因为妓女长相身材与自己的妻子相似,想出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可笑。"后鸨儿欲索五百金,强余纳喜。余患其扰,遂图归计",因为老鸨要他收了喜儿,而他不胜其扰,回了家。后来喜儿 "因余不往,几寻短见",喜儿的遭遇由他所致,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噫,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矣! "完全不曾为喜儿的不幸做过反思。

他做事只图一时快乐,不计后果,不想家中妻儿,不思考家庭的收支,前前后后在妓院花费了百十多两银子,一点都没有愧疚感。

《浮生六记》的沈复和陈芸,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终究是无法长久

沈复很少为家庭的生计着想。比如,在荆州时,"客中无事,或吟或啸,或出游, 或聚谈。岁暮虽资斧不继, 而上下雍雍,典衣沽酒,且置锣鼓敲之。每夜必酌,每酌必令"。字里行间充溢的都是他对这段过往生活的怀念,囊中羞涩时,典衣买酒,每晚必饮,如此文人的小情趣,也是一种美好的记忆。

当代诗人海子明白地表示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可: "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为趣味,这是我最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渊明重趣味,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该抛弃文人趣味, 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

确实,谁能说,沈复的不作为,沈复逃避现实,一昧的沉浸在文人的闲趣之中,不是造成陈芸早逝的原因之一呢?

在后来的"坎坷记愁"中,他描绘了生活的艰难和拮据,漂泊流浪、东挪西借、缺衣少食,以至于妻子有病却无钱医治,读来让人倍觉心酸,但这何尝不是他咎由自取呢?

沈复没有养家的能力,"余连年无馆,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内。三日所进, 不敷一日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以至于他"隆冬无裘,挺身而过。青君亦衣单股栗,犹强曰 '不寒'。因是,芸誓不医药"。寒冬腊月,家人没有棉衣御寒,孩子着单衣,冻得瑟瑟发抖,还强忍着说:"不冷。"作为父亲的沈复,看到这一幕,作何感想?是感动于孩子的懂事,还是羞愧于自己的无能?

在第二次被赶出家门时,陈芸已重病缠身,形销骨立,站都站不稳。深夜逃离的夫妻,不得已匆匆忙忙间给儿女做好安排,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竟让女儿去做了童养媳,让儿子去做了学徒。甚至后来,妻儿接连死去,独剩他孤苦无依,常常在妻子的墓前痛哭流涕,"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影单形只,备极凄凉",食不果腹,衣不避寒,如此境况让人不忍卒读。

《浮生六记》的沈复和陈芸,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终究是无法长久

王韬为 《浮生六记》作跋曰:"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于伉俪敦笃。卜宅沧浪亭畔,颇擅水石林树之胜,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夫妇开尊对饮,觅句联吟,其乐神仙中人不啻也。曾几何时,一切皆幻。此记之所由作也。"回忆愈是美好,现实愈是惨淡,过往愈是快乐,眼前愈是悲苦。这说的便是沈复的一生吧?

毫无疑问,沈复对现实的逃避是造成陈芸早亡的原因之一,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还将责任推到命运的安排上去。陈芸死去时,沈复用悲痛的笔调追问,"卒之疾病颠连,赍恨以没,谁致之耶?"如今这一切,都是谁导致的呢?他说,是命运,还以"恩爱夫妻不到头"为推脱,真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男人。

《浮生六记》讲述的是一个落魄文人沈复的一生,从幸福美满到家破人亡,如此巨大的反差让人唏嘘不已,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是他的逃避,是他的不负责。沈复自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也是造成如此惨淡结局的一个原因。

沈复和陈芸的爱情很美好,美的让人艳羡,然而沈复没有意识到,温暖幸福的爱情世界是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沈复躲进文人的"闲"与 "趣"中,让自己的家庭暴露在"凄风冷雨"的现实生活中,而选择避而不见,如此,方才造成了最终悲惨结局。奈何?

沈复和陈芸的故事让人心下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又何尝少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