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時空裡曾經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畹町


在歷史時空裡曾經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畹町

畹町,古名宛頂,自古就是中、緬、印古道上的要衝,這個在歷史時空裡曾經書寫下濃墨重彩記憶的邊地古鎮,一次次吸引我的腳步,一回回令我駐足瞻仰。

山分嶺,水分心,自古而然。中國畹町與對岸的緬甸九穀隔河相望,彎彎曲曲的九穀河,悠悠然穿行在中緬兩國的密集村落、茂盛植物,以及肥沃田野中間,屬於兩國共有。河流平分,中緬兩國的界線也就劃在畹町橋正中間。

在歷史時空裡曾經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畹町

畹町橋,從古時的藤橋、木橋、竹橋,演變發展到抗戰時期的貝雷式鋼架橋,再到現在的鋼混橋,在歷史的長河中盡顯風流。

很久以前,這座橋樑迎來送往,把畹町打造成馬幫、商旅在中緬兩國間川流不息的古老驛站。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剛剛崛起的緬甸貢榜王朝一面向南攻打暹羅,即今泰國,一面派兵向東進入雲南邊境,向沿邊土司徵收花馬禮,導致中緬戰爭爆發。

在歷史時空裡曾經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畹町

由於戰事相繼失利,雲貴總督劉藻自盡後,大學士楊應琚也被押往熱河賜死。乾隆皇帝改命伊犁將軍明瑞為兵部尚書、雲貴總督,率兵徵貢榜王朝。明瑞率領大軍從保山西進,渡過怒江,經過龍陵、芒市、遮放,然後到達畹町,於乾隆三十二年 十月初十日,即公元1767年11月30日從畹町出境,進抵象孔,回師途中,明瑞以身殉職。作為此次戰爭的一個出入口及後方保障基地,畹町有過豪邁,也有過悲壯,更留給人們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深刻反思。

在歷史時空裡曾經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畹町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滇西20多萬各族人民大舉修築滇緬公路,隨著1938年8月31日滇緬公路全線通車,滇緬公路出入口畹町開始承載抗戰大動脈樞紐的光榮使命,為國內抗日戰場源源不斷輸送著戰略物資。三千多名南洋華僑機工毀家紓難,回國支援抗戰,在滇緬公路上書寫了一曲迴腸蕩氣的愛國主義詩篇。

太平洋戰爭爆發,十萬中國遠征軍由此跨出國門,在緬甸同古、仁安羌、東枝頻繁打擊日軍。隨著緬甸戰事失利,畹町成為滇西第一個被日軍攻陷的集鎮。日軍56師團以黑風部隊為先導,從臘戌趨先直奔中國國境,於1942年5月3日攻破畹町,然後攻龍陵,戰怒江,侵入騰衝。畹町,在悲慼中見證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也成為日軍重兵把守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以及進出中國的重要門戶。

為了重修打通抗戰運輸線,美軍史迪威將軍在印度蘭姆伽訓練中國駐印軍,挺進緬北,並敦促中國遠征軍從滇西出兵。滇西大反攻打響,松山、騰衝、龍陵相繼攻克,戰事直逼畹町。日軍憑險據守,畹町久攻不下,一名遠征軍軍官報了一個運輸的“輸”字,請一個識文斷字的算命先生測字。先生從“輸”字的左部偏旁“車”的繁體字裡,測出一個二十日,又從右部偏旁裡測出一個“一月”。幾天以後,也就是1945年1月20日,畹町之戰終於取得勝利。這名遠征軍的軍官回想算命先生的話,心中暗暗折服,也對畹町與滇緬公路運輸的不解之緣產生了進一步認識。

在歷史時空裡曾經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畹町

滇西的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於1月27日在芒友正式會師之時,畹町鋼架橋也在爭分奪秒之中被迅速搶通。1月28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宋子文、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美國將軍索爾登、皮可等在畹町舉行滇緬公路通車典禮。這條路被中美兩國命名為史迪威公路後,畹町再次成為史迪威公路南線的交通運輸樞紐。

畹町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畹町橋贏得了古道名橋、抗戰名橋、外交名橋、商貿名橋等無數殊榮。

在歷史時空裡曾經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畹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僅僅兩個月,緬甸政府率先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2年12月6日,經政務院批准,全國唯一的縣級鎮畹町鎮正式設立。1956年12月15日,中國總理周恩來、緬甸總理吳巴瑞並肩跨過畹町鐵橋,到達德宏州首府芒市。12月16日,兩國領導人一起參加中緬友好邊民聯歡會,在芒市參加潑水節,親手種下兩棵象徵中緬友誼緬桂花樹。

改革開放後,國門畹町成為中緬兩國開展經濟商貿及文化交流合作的窗口,經國務院批准,畹町撤鎮設市,成為沿邊開放城市,設立畹町邊境經濟合作區。1999年1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畹町市,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瑞麗市。同年2月8日,雲南省決定成立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

數次前往畹町,大多走馬觀花,2018年8月25日,騰衝市作家協會組織作家到德宏採風,在瑞麗市原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自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瑞麗市作家協會主席孫寶廷等人帶領下,我們從芒滿出發,沿著九穀河溯流而上,深切感受到亞熱帶的溫暖,以及河流兩岸人民唇齒相依、相濡以沫的胞波情誼,感受到畹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日新月異的變化。採訪團還參觀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及紀念館,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歷史時空裡曾經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畹町

張月和,筆名鳳梧,新聞媒體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任中學教師及新聞媒體人,著有《史迪威公路》等10多部專著,作品榮獲省、市級獎項若干次,個人被授予“為保山做出特殊貢獻的作家”“保山市宣傳文化系統首批‘四個一批’(文藝)人才”等榮譽稱號。

文圖:張月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