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你們喝嘛,看誰喝得過誰。”

“是男人就幹了這瓶。”

“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小侯怎麼都想不到,4瓶55度的二鍋頭,會結束他同事小張的一生。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小張和小侯是深圳龍崗一樓盤的保安。


據“酒局倖存者”小侯回憶,當晚他和同事小張值班,安保主任過來要求喝酒小聚,兩人以上班為由拒絕了三次。


晚上9點,安保主任和安保隊再次來到值班室,這一次小張和小侯推脫不掉。


安保主任說,“你們一人喝一瓶,喝完就去睡覺,我們幫你們倆頂班。”


幹完一瓶以後,小侯已經靠在椅子上不省人事,小張還在繼續喝。


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局,竟成了“永別局”。


小張身亡,從鬼門關回來的小侯,還躺在病床上便收到公司寄來的辭退通知書。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如果說還有什麼令人深惡痛絕的中國特色陋習,那一定是勸酒。


藉著情義之名,要別人的命。


還有比這更不要臉的嗎?


勸酒的人

總有一萬種理由讓你喝


“萬水千山總是情,少喝一杯沒感情。”

“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

“寧要胃上露個洞,不要感情裂條縫。”

“男人不喝酒,白在世上走。”

“領導在上我在下,您說幾下就幾下。”


句句朗朗上口,句句令人頭大。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從逢年過節各種聚會、喜宴,到公司團建、業務洽談,勸酒的人總有一萬種理由讓你喝。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遲到了,先自罰三杯。


去年聚會沒來的,自覺點自罰一杯。


來來來咱們這麼久沒見,我得敬你一杯。


老同學都多少年沒見了,來給大家個面子。


咱倆之前沒單獨喝過,今天我得敬你一杯。


今天高興,咱必須喝點慶祝慶祝。


來,是哥們就一口乾了!


是不是兄弟,不給我面子是不是?


據南呱觀察,聚會酒桌上勸酒的邏輯大致是:


A:你看,我為你割了自己一刀。

B:你看,我也為你割了自己一刀。

A:好兄弟,喝!

B:好哥們,敬你一個!

第二天。

A+B:我昨天跟誰喝酒來著?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很多公司聚餐的時候,飯桌上永遠是拎著酒瓶、端著酒杯到處遊走敬酒的人。


領導都敬你了,你還不得喝一個!


別人都敬了,你怎麼能不敬領導一杯呢?


人家女的都喝白的,你好意思喝啤的?


大家都幹了,你一個人不幹好意思嗎?


你我還不知道嗎,你多能喝呀。


別裝了,我一看你就會喝。


我們這就你一個北方人,還不得喝一個?


來,湖南人走一個......雙魚座的來走一個......屬龍的咱們喝一杯......


......


每個省份的來一輪、12星座來一輪、12生肖再來一輪。


一圈下來已經喝了這麼多了,你還得回敬,又來一輪。


每到這些場合,南呱只能拿著杯子傻愣愣地站著,臉上掛著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南呱真的只想好好吃頓飯而已。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圖源/網絡:OPPO品牌年會醒酒區


喝酒不喝酒,本就是一種個人愛好,可在很多酒桌上卻以“把人喝倒”為目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以情義、禮儀為名,甚至以輩份為藉口勸酒。


不喝,就是不給面子,不一口悶,那就不是感情深。


酒桌上的你來我往,成了一種“綁架”和“逼迫”。


這哪裡還是喝酒,根本就是羞辱、是迫害!


在《中國飲酒人群狀況》的數據中顯示: 中國男女飲酒比率分別高達84.1%和29.3%。


其中65%是不健康飲酒。


可以想像,這65%的人有多少正在被“強制式勸酒”迫害。


如今,這種酒桌“文化”已經滲透到了社會各個層級。


甚至是學術圈。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馮鋼公然在微博表示,

“要想來我這讀研究生,至少喝半斤50度以上的白酒。”


有學生為了能順利報到馮教授門下,拼命地喝酒,最終被人抬回賓館。


馮鋼認為,這種會拼死喝酒的人才是稀缺人才,值得驕傲一輩子。


而這種帶研究生出去喝酒應酬的導師,還不在少數。


看得直令南呱膽寒,噁心。


如果勸酒都能成為文化,那簡直是對“文化”二字侮辱!


酒杯裡裝的不是情

是對權力的服從

喜歡勸酒的中國人,真的這麼愛喝酒嗎?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中國每年人均酒精消費量排在世界第89位。


全球範圍內,中國人比全世界大多數人都討厭喝酒。


中國白酒行業蒸蒸日上,去年茅臺市值1.5億。


而中國購酒人群中主動個人消費的,還不到2成。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世界上比中國人愛喝酒的國家多的是,但人家大多都是自己喝自己的,不會管到別人杯子裡。


當我們在拼命勸別人喝酒時,我們在勸什麼?


2011年《衛報》記述了發生在遼寧的故事。


東北遼寧的遲先生,是當地一家中學的校長。


年過40,受學生尊敬,幾乎每週都在白酒的燻味中度過。


但他本人既不是酒鬼,也不喜歡聚會。


“喝,不能保證我升遷,但不喝,我的人緣就會變壞。所以我選擇喝,我不願意也沒辦法。”


不遵照上司的意願接過酒杯,意味著放棄自己的職業生涯。


爽快地喝酒,是對權力的服從。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是的,他們並不是愛看你喝酒,只是希望你能乖乖聽話。


酒場上的酒杯裡,裝的早已不再是純粹的情,還參進了金錢、輩份......


長幼尊卑、等級森嚴全在酒裡。


接受一個人勸的酒,也代表著對權力的妥協和退讓。


如此“文化”,唯我國獨有。


我們最常見的,是在和甲方爸爸商務洽談的時候。


甲方爸爸會說,“合同不著急籤,先喝酒,喝盡興了再說。”


作為乙方你就得喝,不敢拒絕,你怕一拒絕,這單生意就做不成了。


2010年,重慶一廣場上,3名年輕人橫七豎八躺在地上。


他們本是來參加某公司招聘銷售人員複試的。


中午領導請吃飯時,他們拼命喝酒爭表現,才醉得不省人事。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這種自虐式地討好,就能為自己爭取到被重用或提攜的機會嗎?


小夏本來也是這麼認為的。


剛參加工作那幾年,小夏由於工作原因經常參加單位飯局。


本以為把酒喝高興,把領導伺候好,事業一定穩步前進。


結果奮鬥多年發現,當初藉著酒勁大談對你無比賞識的領導,第二天清醒過來該咋對你還咋對你。


文章開頭被領導勸酒致死的小張,遺體被送進殯儀館了家人才知道。


還臥病在床的小張,公司只墊付了5000元醫藥費。


而那個安保主任,早已聯繫不上。


你看,你給別人面子,別人卻不拿你的命當命。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如果說婚鬧是中國長達5000多年性壓抑的一種釋放,那麼酒局就是盛行了5000年的“權力和麵子的鬥獸場”。


勸酒、拼酒、斗酒,在這裡反覆上演。


建議勸酒量刑

勇敢說出“謝謝我不喝”

因為被強行勸酒釀成的悲劇還少嗎?


2018年1月,在梅州的一個喜宴上。


一位17歲的伴娘因被灌下太多酒,無法站立。


後來被大家送到客房後所有人都離開,無人給予照料。


等到新郎家屬想起時去敲門,無人應聲。


大家讓服務員打開門,發現她已經離世。


“醫生說,打強心劑也沒有用了。”


事發之後大家的說法是,“就是鬧著玩,誰想到她這麼不經喝呀!”


這樣的事還不是孤例。


2016年海南文昌,同樣是酒宴。


一個28歲的伴娘被逼灌下大杯白酒,當場就不行了。


眾人見她無法站立,已經暈厥,依然笑哈哈的,覺得好玩得很。


有人找來一輛行李推車,笑鬧著把她抬上去送到醫院。


送到醫院時,她的意識已經喪失,生命體徵已經沒有了。


那些嬉笑著勸酒的人,跟謀殺有什麼區別?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在2018年8月,《柳葉刀》發佈了一項研究成果。


研究顯示,在全球每年因各種原因死去的3200多萬人中,喝酒直接導致了280萬人的死亡。


飲酒是第七大致死和致殘因素!


即使是最少量的飲酒,也會對健康造成損傷。


而中國是全球飲酒致死最多的國家,每年有70萬國人把命喝沒了。


其中65萬為男性。


強烈建議讓那些勸酒的人承擔法律責任!


南呱覺得,在me too運動之外,中國也需要掀起一場‘謝謝我不喝’的運動,來抵制中國腐朽的酒局文化。”


要敢說,要敢做。


“你不喝是不是看不起我。”

對,我就是看不起你。


“你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對,我就不給面子怎麼了。


“不喝就是不把我當朋友。”

真朋友不會不顧我的身體健康。


中國式勸酒:借喝酒之名,要別人的命


那些說著“我幹你也必須得幹”的人就是流氓。


說著“什麼過敏不過敏,你就是不想跟我喝”的人,就是憨批。


面對那些強行勸你喝酒的人,請勇敢地回絕:謝謝我不喝!

你被人勸過酒嗎?

你對勸酒這種行為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評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