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經濟週期

宏觀經濟調控的最終目的是:

1、消除經濟週期,實現生產、就業、財富的穩步增長

2、實現低的或者平穩的通貨膨脹率

3、實現高的就業率

4、實現生產力和GDP的高速增長

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週期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學派,著名的包括:奧地利學派、凱恩斯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

  • 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週期是由亂印鈔票造成;
  • 凱恩斯主義學派認為,是由人們突然不消費、總需求不足引起的;
  • 貨幣主義學派認為是亂印鈔票和永久收入假說引起的;
  • 理性預期學派更進一步認為,政府對抗經濟週期的行動本身可能增加了經濟的波動;


奧地利學派

奧地利學派不是指學者的國籍,而是指代一種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最早由奧地利的門格爾和他的學生龐巴維克創立,後期還有奧地利的哈耶克、米塞斯,英國的亞當·斯密、大衛·休謨,美國的歐文·費雪、布坎南、科斯和圖洛克等。

學派主張

  • 只有個人才能做出選擇。
  • 研究交易所在地的市場是研究經濟學的焦點所在。不同國家,不同市場的經濟規律不一定完全一樣,需要因地制宜。
  • 研究經濟要研究人的動機,也要了解相應的人文背景。

基本觀點

  • 貨幣不是中性的。貨幣的增減會對人的行為和預期產生引導。
  • 資本是異質的,而非同質的。錯誤的投資決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得花費很大的功夫、代價。
  • 各種社會機構和安排是人們共同行為的結果,而不是計劃的結果。

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週期的起源是政府過度發鈔,導致短期內人們更容易借到錢,利率下降。導致部分人做出錯誤判斷,盲目擴張,最後才發現這是通貨膨脹,國家多發鈔造成,而不是自身的服務更好了,一旦政府不發行更多的貨幣來維持,資金鍊便斷裂、泡沫也就破滅了,從而造成了經濟的週期波動。

因此奧地利學派建議,1、迴歸金本位2、實施自由發鈔制度


凱恩斯主義學派

凱恩斯主義認為,之所以出現經濟週期是因為人們不消費了,解決辦法是政府替人們消費。

社會總需求降低、總消費下降,對就業、產量和價格這三者的影響是不對等的,每當出現需求不足的衝擊時,價格的調整總是遲鈍和緩慢的,因此真正感受到衝擊的是就業和產量,這就是經濟週期產生的原因。

學派主張

政府應該逆經濟週期而行動,人們都在消費時政府少採取動作;人們都不消費時,政府應該積極消費、積極投資、積極生產。

政府可以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來實現這個目的。早期,凱恩斯主義者提倡通過發行貨幣來促進就業,但上一篇文章“貨幣”中我們提到了,通貨膨脹率和就業率是正交無關的。晚期,凱恩斯主義者提倡通過財政政策來干預,不印錢,但通過收稅或者借債的方式來建設。

這也解釋了大多數信奉凱恩斯主義的國家,政府都債臺高築,包括中國。那怎麼辦呢?解決辦法就是讓將來的年輕人來還債(大熊想起了,之前寫的有關貿易戰的文章-《巴菲特為什麼不看好美元(上)》,巴菲特也提到了這種提前消費把代價傳遞到後代的行為)。這種推卸責任的解決方案,可行嗎,長遠怎麼辦?凱恩斯給出了他的經典回答:“從長遠而言,我們都將一命嗚呼”。這次不一樣,這是芒格和林奇用來解釋大多數投資者失敗的原因,用在這兒還是蠻有意思的,。


貨幣主義學派

學派主張

  • 通貨膨脹就是因為貨幣超發
  • 貨幣長期中性
  • 製造通貨膨脹不能降低失業率
  • 永久收入假說

重點講一下第4點。貨幣主義者認為,人們拿了錢也不會消費。“你一天消費多少錢,不是根據你那一天的收入而定,而是根據你對未來平均收入的預期而定”。這也是利息理論-《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權力與耐心》中說到的:在時間維度上平衡消費,才是提高幸福感的辦法

歐文·費雪在他的《利息理論》中提到: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我們更看重的是幸福總量的最大化,比如雖然連餓三天吃一頓飯,幸福感會很高,但我們仍然選擇每日三餐,原因是三餐的總幸福感更高。節制飲食、運動健身,活到80歲,比透支生命換錢,一般來說幸福感更高。

基於上面的4點理由,貨幣主義學派的弗裡德曼主張,將貨幣增長比列寫入憲法,不允許隨便修改,藉此來抑制政府亂髮鈔票的衝動


理性預期學派

理性預期學派和貨幣主義學派很像,在接受了後者的理論之上,進一步提出人們不僅在決定自己的消費水平時有預期,會盯住自己的永久收入,而且在解讀政府經濟政策時也是有預期的。

也就是狼來了的故事,政府通過製造通貨膨脹的方法來對付失業,前幾次,人們會認為經濟變好了,開始投資僱傭更多人,但卻失敗了,下一次人們就會有預期了,這只不過是政府對付眼前問題的花招。以此類比的還有,政府代替消費。

政府的政策之所以會失效 ,不是因為政策制定得不好,而是政府的政策會被人們的預期抵消。就像細菌產生了耐藥性一樣。


真實的經濟週期

上文提到了不同經濟學派對經濟週期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奧地利學派認為,是由亂印鈔票造成;凱恩斯主義學派認為,是由人們突然不消費、總需求不足引起的;貨幣主義學派認為是亂印鈔票+永久收入假說引起的;理性預期學派更進一步認為,政府對抗經濟週期的行動本身可能增加了經濟的波動。

真實經濟週期理論則認為,經濟週期本來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管都不應該管。經濟學家所說的外生變量、衝擊,其實是無處不在的,發生意外的衝擊是真實生活的常態。每一個個體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對新的衝擊做出反應。

學派主張

  • 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庫存、積壓是合理現象
  • 有些失業現象是生產力提高的結果
  • 錯誤的商業決策也是經濟衰退的成因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經濟週期產生的理論中,各大學派各顯神通,且都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

奧地利學派代表哈耶克1974年諾獎;凱恩斯主義學派代表約翰·希克斯1972年諾獎、詹姆斯·託賓1981年諾獎;貨幣主義學派代表弗裡德曼1976年諾獎、艾德蒙德·菲利普斯2006年諾獎;理性預期學派代表羅伯特·盧卡斯1995年諾獎、托馬斯·薩金特2011年諾獎;真實週期理論代表,芬恩·基德蘭德、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共獲2004年的諾獎。

宏觀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四大原因

  • 宏觀經濟現象涉及的變量太多,而研究的宏觀經濟現象過少。即變量數比方程數多,無法求解。
  • 宏觀變量之間未必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 人會形成預期,產生對策
  • 人類無法用科學的方法應付不確定性

宏觀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八大問題

  • 經濟週期波動的根源是什麼?
  • 人究竟能不能預測經濟週期?
  • 價格能不能靈活調整?
  • 市場結構能不能靈活調整?
  • 市場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 經濟週期持續的時間是長還是短?
  • 到底應該相機而動,還是規則化的政策應對經濟週期?
  • 收入政策到底有無效果?給人們發錢,人們會不會花出去?

不同學派的主張彙總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經濟週期

圖 不同學派對宏觀經濟的看法

宏觀經濟學家的六大共識

雖然,經濟學家有諸多爭論,但也達成了部分共識:

  • 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主要靠供應方面的因素。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取決於他的生產力。
  • 短期的經濟波動,往往來自需求方面。
  • 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穩定的替代關係。
  • 長期看,貨幣增長率決定了通貨膨脹率,濫印鈔票會導致通貨膨脹。
  • 政府試圖微調經濟週期是做不到的。
  • 人是有對策和預期的。從政府控制論,轉向了博弈論,政府只是玩家之一。



今天起開始投資,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