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庭教育,将来不要再给孩子道歉

不久前,辽宁沈阳一位高中老师时隔十五年后,向被自己伤害的学生道歉,认为自己当年过于严苛,打击了学生的自信。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魏永康,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教育太严格却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性,使得孩子十几岁了还生活不能自理,最终,这名十七岁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的天才被校方退学。面对媒体,魏母痛哭流涕 ,直言是自己当年对孩子的教育“太狠了”,才酿就了儿子今天的的苦果。

做好家庭教育,将来不要再给孩子道歉

无论是谁,为自己当年的过错公开道歉甚至忏悔,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诚意,而作为家长或教师,能为当年错误的教育方式道歉,实属难得。舆论场中一些人为他们“点赞”,理由大多基于此。

毕竟扪心自问,有多少家长和教师敢说自己从未做过伤害孩子的事?又有多少人有公开道歉的勇气和诚意呢?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网友为他们“点赞”,是因为他们懂得反思、勇于认错,但并不能遮掩他们当初的过失和谬误。

做好家庭教育,将来不要再给孩子道歉

仔细查看新闻不难发现,无论是湖南那位昔日“神童”的母亲,还是辽宁那位高中教师,教育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严苛,即要求孩子、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旦学业表现或考试成绩稍有不佳,即加以惩罚。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语言暴力加各种惩罚。

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很多时候会带来一时的成功。但短期成绩的取得,恰恰会不断强化他们对此种教育方式的自信,不经历岁月的淬炼、现实的打击和思想的转变,他们很难跳出这种教育模式的窠臼。

做好家庭教育,将来不要再给孩子道歉

正是因如此,反思和道歉在十多年之后才姗姗来迟。

迟来的道歉,是教育的一面镜子。今天的家长和教师可以拿这面镜子来照照自己:是否正在重演着他人曾犯过的错误?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给出否定的回答,然而现实恐怕并非如此。

做好家庭教育,将来不要再给孩子道歉

仔细想想,那些给孩子疯狂加码的“虎妈”“狼爸”,如果他们意识到将来会为今天所做的一切道歉甚至忏悔,能否及时做出改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做好家庭教育,将来不要再给孩子道歉

教育终究要以爱为养料,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旨归,而不能总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摧残着孩子的身心。

或许家长、教师和每个与教育相关的人,都应该问问自己:今天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将来可以不必愧疚和后悔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