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開元通寶有幾種版別嗎?

對古幣比較瞭解的讀者朋友們以及對中國古代歷史比較瞭解的讀者朋友們想必一定不會對開元通寶陌生吧,畢竟作為一大盛世的見證物,無論是古玩界或是歷史界對它都是比較關注的。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開元通寶版別介紹,大唐作為一個盛世,經歷幾百年的歷史,大唐發行的開元通寶的版本還是有很多的,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出了開元通寶版別,那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開元通寶版別大全吧。

  


二、中唐月痕開元

形似指甲痕,此型出土極多,月痕開元錢文上,一改歐陽詢書寫的開元錢文端莊沉穩,演變成筆劃疏朗,纖細清秀的筆體,“元”字首橫加長,次劃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呈似連非連的頓折狀,進而又演變為連續的拐折狀。“甬”部上筆開口較扁,整個字體顯得比前期瘦長。“寶”字之“貝”部內中間兩橫加長,與左右兩豎筆相銜接。“宀”下的“爾”呈三豎道。



三、晚唐開元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鑄行會昌開元,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背鑄一州名,如京師鑄“京”字、揚州鑄“昌”字。各地鑄錢工藝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多數週廓偏斜,鑄文模糊。時過一年,會昌開元停鑄。同是會昌開元,質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可能存在著官鑄與私鑄的差別。錢幣學界一般將會昌開元視為晚唐開元的典型標本。另外,小型月痕、對月月痕、多月痕開元或合背開元,銅質發黑,含鐵量高,字跡模糊,錢文筆劃纖細,“通”字的“辶”前三筆呈連續頓折狀或似連非連狀,多數輪廓不整,應為中晚唐私鑄品。

  

四、花穿開元

專家考證其鑄行於中唐,主要流通於晚唐。花穿錢“開”字向寬體發展,“元”字首橫加長,“通”字字體瘦長,“辶”前三筆連續拐折,“寶”字筆劃纖細,“貝”內雙橫拉長,與左右兩豎筆連接,錢徑23毫米至24毫米,銅質不純,鑄工草率,應屬私鑄之列。

五、小徑開元

小徑開元,指錢徑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間的開元錢,這種小開元可能都是各個時期的民間私鑄錢幣。專家根據發掘出土的小開元標本,按其流行階段,大體分出三型:一型,錢文筆跡極力摹仿武德開元,惟錢徑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錢文尚清晰,穿廓尚規整,銅質並不很差;二型,中唐小開元,字體模糊,鑄造工藝粗陋,銅質內摻雜鐵鉛,鏽蝕嚴重;三型,晚唐小開元,周廓寬窄不一,銅質發黑,摻雜鐵鉛,肉薄量輕,鑄範模糊,錢徑為22毫米至23毫米,重量1.7克至3克,多數是私鑄。


六、南唐開元

南唐所鑄開元通寶,篆、隸成對,與唐開元有明顯的差別。南唐首創中國實行對錢的開端,其盛行於宋代。關於南唐開元的鑄造年代,經考證應是立國初期鑄造的。 南唐開元的特徵,《言錢別錄》中指出:“南唐開元,文字必小,輪廓特闊”。篆書開元的“寶”字很有特點,“宀”下左“王”右“缶”,四字纖細齊整,方中見圓。隸書“開元”出自誰手尚無定論。 南唐開元,篆、隸兩體錢都有。青銅篆書大型開元,直徑26.6毫米,重4.4克,小型者24.6毫米,重3.7克;白銅隸書目前只發現大型一種,直徑25.3毫米,重3.9克;青銅隸書大型者,直徑25.7毫米,重3.7克,小型者直徑23.3毫米,重2.5克。 另有折二、折三等大型南唐開元錢幣,極少見。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比較昌盛的一個小國,它所鑄造的錢幣,雖與唐朝開元同名,但不是同一個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