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患者在前往医院就诊时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门诊、科室,除了以前我们知道的那些,又有许多新的科室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一些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会看到“心身科”,到底这个科室是看什么病的呢?

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说过进食障碍这个疾病?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疾病也不要紧,另一个常见的疾病你肯定知道--睡眠障碍,这也是我们常见的疾病。另外,一些不因为器质原因出现的性功能障碍的病人不知道该去哪个科进行诊疗。还有现在经常听说的“亚健康”、“过劳死”、“网络成瘾”等等骇人的与健康相关的词语,其实这些都是心身疾病或与之相关的障碍。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病房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的一种新的认识,由于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被定义为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1.症状或障碍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应激强度、心理-社会条件、个性特征外,个体的遗传特质、大脑的生物学条件、器官易感性等也要起到重要作用,简单的讲就是多种因素下起病,无法单一的解释起病原因;2.病情的发展和转归明显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3.躯体障碍与精神心理因素发生的时间密切相关,二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4.躯体障碍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并不是特异性的关系,就是说同一种躯体疾病会因其不同的精神症状,或者不同的躯体疾病会引起同样的精神症状;5.心身疾病的症状可以是个体对躯体疾病产生的心理反应,也可能是躯体疾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错乱而产生的精神障碍。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经典的心身疾病


通过以上的定义可看出,心身疾病并不仅仅是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这么简单。像我们熟知的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荨麻疹等等一些常见的躯体疾病本质上都是心身疾病。我们举一个例子,支气管哮喘,传统的研究认为它是以过敏因素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也可以作为诱因引起支气管平滑肌反应增高,在情绪应激时通过自主神经机制引起哮喘。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影响哮喘的心身因素


比较有趣的是,心身疾病虽然是一个诞生于精神医学领域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目前却被精神科的诊断标准剔除或替换。这是因为在心身医学发展的早期,精神病学界更加关注“心身”问题。这在各国的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上就可看出,比如早期的美国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DSM)就对心身疾病有着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概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知识的更迭,心身疾病的概念和范围日益外延、扩展,许多传统的躯体疾病也被发现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联系,心身疾病不仅仅局限于精神医学的范畴。因此现在各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上已经没有“心身疾病”的概念了。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

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医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将疾病视为单纯的躯体问题,而是将其理解为由“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而产生的疾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心身医学诞生了!

什么是心身医学?

说起心身医学,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了。虽然,我们现在倡导“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实际上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经对与生理病理相关的心理学、神经病学及精神病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些认识。比如生理心理学家冯特的实验心理学的创立揭示了心理学是真实存在的、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可以被测量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可以进入内心世界的大门。而这些认识后来成为了心身医学建立的基础。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冯特

1818年德国精神科、内科医师约翰.海因罗斯(Johann Heinroth)对其首次使用了“心身”(Psychiosomatic)来描述这类问题。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的精神分析师菲利克斯.多伊奇(Felix Deutsch)提出“心身医学”的概念,首次把心身理念纳入医学范畴。这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和著作,推动了心身医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麻省总医院、杜克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医院在洛克菲洛基金会的资助下开设了全世界第一批心身病房,随后美国成立了心身医学会,开始了心身医学的研究。从此,大量心身医学的著作和文献被出版发表,如《情绪和身体变化》、《心身医学》、《精神科会诊手册》、《器质性精神病学》等等。而1939年《心身医学杂志》的创刊,则预示着现代心身医学的到来。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而真正让世人意识到心身医学的重要性的要数美国内科、精神分析师乔治·英格尔(Geroge Engel )医生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于1977年4月8日,在自然科学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题目叫做: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自此,一种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始受到全世界关注。这项研究使普通的医学与精神医学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美国内科医生、精神分析师乔治·英格尔

心身医学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是指研究正常和异常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就是说很多疾病我们都不清楚具体的原因是什么,那么通过心身医学能不能给我们找出一些线索或信息。而狭义的定义则是指研究心理和身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中是如何起作用的。比如我们都知道心情不好吃东西对身体不好,那具体是怎么个不好?哪里会出问题?会导致什么疾病或是不好的事情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心身医学是一门系统庞大的、各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它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科,它是一门面向整个医疗系统的学科。相信大家在医院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医生会根据病情邀请其他科室来为患者进行会诊,目的在于共同治疗疾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心身医学在处理心身疾病的过程中,也有些类似于医院的会诊意义,心身医学强调的是将心理与生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而不是泾渭分明的去处理某一个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又称它为会诊-联络精神医学(Consultation liaison psychiatry,CLP)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国内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这门课程


心身医学对于我们有什么用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作用理解。首先,对于患者是最有帮助的。这里我想举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例子,大家都看过或知道《红楼梦》,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个性生动。尤其是几位女性主角的结局更是牵动人心,在这其中林黛玉的结局十分凄惨,虽然林黛玉死亡的方式在红楼梦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所有人都认同林黛玉的死因之一就是忧郁成性。电视剧中,林黛玉总是咯血,除去生物学的病因,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她那始终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加重了她的健康情况。和她类似的还有王熙凤,王熙凤的血崩症以现在的医学角度看属于子宫异常出血,而具体病因则牵涉很多,如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等,而这些疾病都是心身疾病或与之相关的心身功能障碍问题。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出,重视心身医学对于治疗调节我们的自身健康是极为重要的。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红楼梦》

其次,对于医生来讲,树立心身医学的观念有不仅助于帮助患者,更能增加科研视角,研究疾病。比如传统上对于治疗脑卒中,侧重于抢救生命,恢复肢体活动。而忽略患者的精神状态,疏于调理患者的精神问题,这就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创造了基础。但现在神经科的医生们越来越意识到脑卒中后抑郁的严重性,因为这会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严重到缩短患者的生命。而这些就是通过建立心身医学理念构架后考虑到的。现在的患者经常感慨,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也没有听过这些疾病,也没什么心理问题,怎么现在有了这么多的疾病。这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因素或原因与心理、社会有关。比如,越战以后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这就是典型的社会问题引起的,而且通过心身医学的研究,我们还发现了不仅仅是战争会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些其他的社会问题也会出现,这在无形之中就拓宽了对疾病的研究,让我们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疾病。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对于心身医学的期望

现在老百姓越来越注重健康,对于疾病的治疗已经从以往的“治得了”转变成“治得好”,就像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日益重视。可以看出,百姓们对疾病的治疗观念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医务工作者也应该跟上患者的步伐,不能仅仅将视野停留在单一学科上面,跨学科、多角度看待疾病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还是中医祖先们,在很早之前就观察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对疾病的影响。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步,医学对于疾病的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完善。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身医学可能仅仅是未来医学的过度产物,但我们需要这样过程。世间的万物就是在不完美中发展、进化,心身医学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必将破茧成蝶,走向新的世界。


大夫,医院里的心身病房是看什么病的?一文带你了解心身医学

1.陆林(主编)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年5月第6版

2.(美)西奥多.斯坦恩(Theodore A.Stern)主编;许毅主译 麻省总医院精神病学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第6版

3.潘芳,吉峰 (主编)心身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年7月

4.叶尘宇,季建林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中的心理治疗【J】.上海精神病学 2005,17(4):242-2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