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过活,闭关钻研“数论”,成果却不被认同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句话被用来广泛称赞读书人的智慧和刻苦钻研学问的毅力。

这句话在科技不发达,信息闭塞的古代社会往往就是一句空话。

而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离群索居,闭门造车,他也会脱离社会实际。

但是偏偏就有这样的一些“呆子”选择默默坚守自己的研究,把自己和世界隔开来。他们为的是有朝一日一鸣惊人,振臂一挥天下知。

中国的民间在上世纪就出了这样一位陈景润。当年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把陈景润送上了神坛,激励了全中国人对数学的崇拜之心。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过活,闭关钻研“数论”,成果却不被认同

今天所要讲的主人公刘汉清,也是其中一位受了陈景润的事迹而决定走上钻研数论之路的人。

“反面教材”数论狂

兴化戴南双沐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低保户,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刘汉清。这位低保户有手有脚不曾残疾,也不是个懒汉。

那他为何穷困潦倒,沦为了一名低保户?

更令人疑惑的是,刘汉清在上世纪就上了大学,当年以全镇第二的优秀成绩考上了哈工大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的含金量非比寻常,毕业了有国家包分配。

他今时今日没有工作,30年来仅靠400低保生活。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过活,闭关钻研“数论”,成果却不被认同

事情还得从他大三说起。那时他学习成绩优秀,前途一片光明,传说直到他在学校图书馆接触到了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传闻刘汉清看了书后,被陈景润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不仅如此,他还迷上了数论。

从此以后,刘汉清对数论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把学校图书馆里有关数论的书籍看得干干净净。

本来,爱动脑筋、喜欢钻研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旁人看来,刘汉清开始慢慢走火入魔。

为了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数论中,刘汉清开始逃课,到后来甚至不再参加考试。他的这些行为旁人都看在眼里,同学们、老师们纷纷劝诫刘汉清。

但刘汉清的脑子里只认数论,根本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

然而,按照刘汉清自己的说法,他这样做既不是因为陈景润,也不是因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 “因为数论里的很多东西是美的,数字、数字规律是有美感的。”

似乎他将将这辈子献给数论是注定了、无可更改的必然。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汉清当初的同学们一个个按部就班地毕业、工作。他却因为荒废学业不得不肄业回老家。

到这里,刘汉清似乎是一种反面教材。明明有着大好前程他不要,他是不是疯了?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过活,闭关钻研“数论”,成果却不被认同

甘守30余年寂寞

回到家中的刘汉清对自己的数论梦仍不死心,他简陋的床头边是一只米缸,上面放着一摞摞他最爱的数论书籍。他仍是每天刻骨钻研自己的学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据透露,刘汉清从小就是家里用心培养的读书苗子,虽然出身农村却不会干一点农活。记者听闻他的事迹去采访时发现,如今的他几十年过去仍然是不事生产,双手白白净净。

大学同学陈国营跟刘汉清关系不错,陈国营很看重这个一门心思扑在数论上的狂人。

1989年3月,在美国留学的陈国营,帮助刘汉清把他辛苦写成的论文翻译成了英语,公布在互联网上。

但是一位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数学系的博士发现了刘汉清的论文,看完后指出了一堆错误。博士认为刘汉清搞错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这篇论文不具备发表的水准。

刘汉清托陈国营回复了博士,但是并没有收到回复。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这份论文的纸质版更是在不久后丢失了,所幸刘汉清保留下的储存论文原件的硬盘还在。

不仅如此,刘汉清之后陆续发表的一些论文根本得不到国内数论权威人士的承认。

今年已经56岁的刘汉清,对数论的研究已经超过30年,依旧一事无成。

家人曾想让儿子出去工作,但是在几份短暂的工作经历后,刘汉清彻底放弃了外出工作的念头,转而把自己封闭起来。

刘汉清依旧不做任何工作,偶尔会做做饭,全靠父母供养,家里面的房子一度年久失修。

十几年前,刘汉清的身体开始出问题,他选择放下研究数论的任务,一放就搁置了10年。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过活,闭关钻研“数论”,成果却不被认同

来自往日同学和路人的关注

与刘汉清做过同班同学的不少人,如今都已经功成名就。得知老同学现在的不幸遭遇,许多同学自发地去探望刘汉清,还给他一些物质上的帮助。

随着新闻媒体的日益壮大,类似“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新闻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刘汉清的事迹也被许多新闻媒体挖掘出来,还上了报纸。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过活,闭关钻研“数论”,成果却不被认同

有人采访过刘汉清的一些较熟悉的同学,他们都表示尽管刘汉清生活不好,但他总是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并不贫穷。

为此,也有不少人认为对刘汉清不应该指指点点,这只是他个人的选择。反观我们现代社会的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是,在以刘汉清的事情为噱头,追求猎奇效果的媒体宣传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刘汉清就是发神经,不值一提。

其实,不管这些说法是对是错。在新闻的曝光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和有心人帮助了刘汉清的生活。

刘汉清家中破败的房屋在他们的帮助下得以修缮,总算是有瓦遮头。

而真正的刘汉清,也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种绝世高人或者疯子一样,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尽管他跟大多数人不太一样。

刘汉清从来不抗拒记者的采访,也经常与拜访他的人交流。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过活,闭关钻研“数论”,成果却不被认同

2017年,刘汉清向别人透露,他打算在家乡找份工作干干,缓解下生活的困难。

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数论路,他正打算陆续恢复自己的研究,对自己以前所写的论文做回顾。

刘汉清坚定地认为,一旦他再次整理好自己的论文,成功指日可待。

如今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理想似乎变得越来越奢侈。刘汉清这样的人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身上的坚持却能带给我们思考。

人生于世,真的有几件事可以为之奋斗终身呢?也许我们不一定有什么远大力量,只想过好当下。

但我们仍要对未来充满希冀,为明天终将到来的太阳而憧憬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