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證悟阿羅漢不受後有,那冤親債主怎麼討債?

據說,佛法的最終目標是離苦得樂。

而苦和樂,是人的主觀感受,有群體共通性,也有個體差異性。

而離苦得樂,是精神上擺脫了物質世界的束縛,不因外界環境變化,事情發展,而影響心情。

而並非肉身的長生不老,屍體的千年不腐。

千年不腐那不是阿羅漢,那是木姨奶,

就像,釋迦牟尼聽說人間《王者榮耀》很火,閒來無事,想玩一把。

結果進去選個魯班七號,十分鐘不到,就被對面殺超鬼了,隊友更是直接開罵。釋迦牟尼見此情景,不怒反笑,口中喃喃道:“嘿嘿,有點意思”。

不因外物或苦或樂,並不代表超脫身處環境的客觀規律,

而是,在地球就要遵守地球的規律,在王者榮耀,就要遵守王者榮耀的規律,在三體世界,就要遵守三體世界的規律。

這些規律,就是因果。

肉身要活著,就要吃飯。

因為吃了飯,就要拉屎。

不吃飯,肉身就要死。

吃了飯,不拉屎,那是貔貅​。

但不會因為哪一頓沒吃到飯而煩心,

也不會因為便秘而焦慮。

成為阿羅漢,不會改變因果,他沒有那個能力,即使有,他也沒有那個心情​。

​而是明白因果,順應因果,不理睬因果。

補充一:

業力,也是起心動念而生。是精神世界的產物。而非在物質世界中做了什麼​。

所以,消業,是指消除執念妄想,執念妄想消除完了,自然就​離苦得樂,不受後有了。

而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曾經欠人錢,做點法事,錢就不用還了,債就一筆勾銷了。前世殺過人,這輩子做點法事,人就白殺了,不用還了?

補充二:

有人覺得,成阿羅漢了​,一定不會再有什麼災難,一定會平安,最後無疾而終,安然而去。

實際上,這是人們因為自己貪生怕死,貪愛肉身,然後對阿羅漢的意淫。

據說,佛陀成道之後想要直接入滅,通俗的說,是想要自殺?

也就是說,精神上的解脫​,擺脫了肉體的束縛,這具軀殼就沒什麼用了。

是自己了斷,還是被車撞,還是被石頭砸,還是被刀砍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本質上沒啥區別。

而且,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肉身是生是死,本就沒啥區別。

而肉身之外的,則是不生不滅。

這裡又延伸出兩個問題:

一是我法妙難思。二是世間多美好。​

這個課題有點大,我得先去做飯了。

​補充三:

對於上面這個問題,甚至對於所有問題,

無論回答是,或者否,都無所謂。

只要“自己”認為“對”,能消除心中的疑惑,都是可以的。

宗教嘛,要解決的就是精神層面,“心”的問題。

有神也好,無神也罷,

迷信也好,思辨也罷。

只要能讓心安住,都行。

只是,儘量,儘量,先要自己說服自己。

理論體系,儘量完備一些。

佛門各宗,理論有矛盾不要緊。

但是各宗都能自圓其說。

信哪個,學哪個,都一樣。

只是有些人,學的有些雜。

說禪淨合流,可以,因為在修行法和心法上,確實合流。

但是在理論上層面上,卻是常常對立。

一會說要念佛,一會說要放下。

那個佛,到底是放下,還是不放下?

一會說棄惡從善,一會又說不要又分別心。

那善惡倒底是分別,還是不分別?

學來學去,知識漲了不少,脾氣也漲了不少。

可是

要麼邏輯不通,前後矛盾。

要麼無限循環,無法下手。

比如,回答這個題:

如果從物質世界的層面去回答。

說冤親債主可以討債,這個答案是可以的。

但是,人證悟阿羅漢,又為了什麼呢?

不就是為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得到解脫自在嗎?

都修成證果了,還有被冤親債主糾纏,不是白修了嗎?

說冤親債主不可以討債,這答案也可以。

但是,冤親債主的債,管誰去要呢?

你殺我一次,我重新輪迴,可以既往不咎。

那你欠我的錢,憑啥不還啊?

我也要週轉啊,我也要生活啊。

在比如,普度眾生的問題。

到底是先普渡眾生,還是先自己修成?

如果選擇先自己修成,那麼對不起,你不度眾生,你沒有福報,你不可能修成。

如果選擇先普渡眾生,那麼對不起,自己沒修成,根本不知道如何度眾生,只會自以為是,以“我”的好惡,強加給別人,根本不管別人想要什麼,更別提如何讓別人解脫了,所以也不可能成功的度了眾生。

這就變成了一個死循環。

當然了,有人覺得,一手畫圓,一手畫方,也可以。

你覺得行,就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