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猴頭菇,又名猴頭菌、猴頭蘑,是名貴的食藥兼用菌。它質嫩味鮮,是宴席上的佳餚。過去人們常將其與燕窩、熊掌、魚翅並稱為四大名菜,並有“

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說。據北京食品研究所分析,100g猴頭菇幹品中含蛋白質26.3g,脂肪4.2g,碳水化合物44.9g,含有16種氨基酸,其中有7種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因此它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

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紀80年代初,山西省陽城縣寺頭鄉在全縣最早開始猴頭菇的栽培。隨著生產的發展,栽培遍及到全縣25個鄉鎮。規模達到5000餘戶,5000萬瓶,成為山西省最大的猴頭菇生產基地。栽培模式主要為:利用玻璃瓶作培養容器,在土窯洞、舊房屋內生產。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猴頭菇生產方面逐漸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 第一,裝瓶速度慢,清洗、搬運勞動強度大,生產勞動力效率不高。
  • 第二,瓶子容積小,一般只有0.5L,單瓶所裝培養料少,單產低。
  • 第三,瓶子佔用空間大,單位面積出菇量少,致使栽培場地緊張。
  • 第四,土窯洞、舊房屋的通風、光線不好,對猴頭菇的品質有影響。針對在生產中出現的以上問題,從2003年開始,筆者根據猴頭菇的生物學特性,結合陽城的地理、氣候條件,通過到外地參觀、學習、引進,在本地試驗、示範、推廣,對栽培季節、培養料配方、栽培場地、栽培流程、汙染及畸形菇防治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梳理、總結。逐步完成了“塑料袋大棚猴頭菇栽培新模式"的研究。現介紹如下。
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1 栽培條件及前期準備

1.1 栽培季節

結合陽城縣的氣候條件,猴頭菇自然條件下的出菇期,春季為3月中旬至5月底,秋季為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播種期前推一個月。

1.2 培養料配方

  • 1) 鋸末78%、麩皮20%、石膏1%、磷酸二氫鉀為0.3%、含水量55%~60%。
  • 2) 鋸末43%、棉籽皮40%、麩皮15%、石膏1%、磷酸二氫鉀0.3%、含水量60%~65%。
  • 3) 玉米芯78%、麩皮20%、石膏1%、磷酸二氫鉀0.3%、含水量60%~65%。

1.3 栽培場地

由於猴頭菇菌絲生長階段和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不同的條件,因此發菌場所最好選擇乾燥、通風、避光的發菌室內。而出菇場地選擇通風、光照較好的蔬菜溫室大棚內最好。

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2 栽培流程及主要工序介紹

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出菇->採收,主要工序介紹如下。

2.1 拌料 培養料配製要求做到“一準二勻”,即稱量準確,原輔料攪拌均勻,水份均勻。不能用石灰代替石膏。溼度要求達到60%~65%,pH值5.5左右。

2.2 裝袋 猴頭菇栽培袋用17x35x0.05cm的聚乙烯專用折角袋,用無棉蓋體封口。每袋乾料0.5kg左右,最好用裝袋機裝袋。裝料要求鬆緊適度,搬運小心。

2.3 滅菌 滅菌是栽培鎌的關鍵,猴頭菇培養基呈酸性,適合雜菌的生長與繁殖。因此裝好袋後應立即進行滅菌。以最快的速度使滅菌灶溫度達到100℃,做到"攻頭保尾,控中間”。中期不能掉溫,100℃保持12h,停火後燜一夜出鍋。

2.4 接種 時時刻刻要有無菌觀念。接種箱、接種室、培養室,事先必須打掃乾淨,進行一次徹底的消毒。接種可以用接種箱、接種機接種。要求:快速、穩定、動作小,儘量不使空氣流動。先用一小塊菌種接人袋穴裡面。然後再用一塊菌種固定在接種穴上部孔口。以便上下同時發菌。

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2.5 發菌

接種後,必須使菌袋處於合適的條件下進行發菌。第1~10d,培養室溫度達到20~25℃。以使菌絲儘早萌發、定植。隨著培養時間延長,注意觀察袋溫和室溫的差距。冬季、早春應採取加溫發菌,早秋應降溫發菌。發菌室要求乾燥、通風,空氣溼度70%以下,注意避光發菌。一般經30~40d即可長滿全袋。

2.6 出菇

當菌絲體長到一半以上時,就陸續出現子實體。這時應及時做好出菇準備。猴頭菇屬好氣性真菌,出菇場地要求有新鮮的、流動的空氣。所以在野外大棚出菇較為理想。出菇期要創造適合子實體生長髮育的溫、溼、光、氣等條件。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係。

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2.6.1 適時開口 當菌絲長滿袋時,去掉封口,或在袋頭開一直徑2cm的圓孔。

2.6.2 調節溫度 要特別注意出菇期的溫度管理,菌袋進棚後,棚內溫度應控制到最適溫度16~20$之間,進行催蕾。在適溫條件下,從小蕾到採收,一般10~18d。若溫度超過規定可採用:空間噴霧、菇棚地面灌水、遮蔭物加厚、早晚天涼時通風。

2.6.3 控制溼度 猴頭菇生長髮育必須科學水分管理,根據菇體大小,色澤、氣候(颳風、晴朗、陰雨)等不同條件,進行不同水分管理。菇小時,噴霧狀水。颳風、晴朗天氣,多噴水,陰雨天氣,小噴或不噴。檢測溼度是否適當,可從刺毛觀察,長速緩慢,則為溼度不足,就要噴霧化水增溼,噴水必須結合通風,使空氣新鮮,子實體茁壯成長。栽培場地空氣相對溼度,最適為85%~90%。溼度管理應採取:地面灌水、牆壁噴水增加地溼;噴頭朝上,空間噴霧,增加空溼,陰雨天氣,加強通風,降低溼度。

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2.6.4 加強通風

猴頭菇是好氧性菌類,必須有流動性的新鮮空氣。如果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刺激菌柄不斷分枝,抵制中心部位的發育,就會出現珊瑚狀的畸形菇,因此管理上要根據天氣情況,加強空氣管理。但切忌風直吹菇體,以免萎縮。

2.6.5 適度光照出菇期要有散射光,一般300-600勒克斯光照度,菇棚掌握“三分陽七分陰,花花陽光照得進”。以滿足子實體生長。

2.7 採收

猴頭菇從菇蕾出現,到子實體成熟,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一般10~18d即可採收。成熟的標誌是菌刺粗糙,並開始彈射孢子。根據猴頭菇市場要求,採收的成熟度略有差別。若作為鮮菇銷售或鹽漬猴頭菇,最好在菌刺長度不超過0.5cm,尚未大量釋放孢子時採收。此時色澤潔白,風味鮮美純正,沒有苦味或苦味極微。若作為藥用猴頭菇或脫水烘乾菇,其菇體成熟度可以延長些,以菌刺lcm左右採收。

猴頭菇一般可採收3茬,但以頭1、2茬產量高、品質好,一般生物學效率可達80%~100%。在頭茬菇採收後,應停止噴水3d,通風48h,讓採收後菇根表面收縮、乾燥,以防發黴。再把溫度調整到23~25℃,使菌絲體休整,積累養分。8~15d左右,原基出現,此時把溫度降到16-20℃,空氣溼度提高到85%~90%,和頭卷菇一樣進行管理。整個生產週期正常氣溫條件下80~100d結束。

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3 菌袋汙染及畸形菇防治

3.1 菌袋汙染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雜菌是影響培育猴頭菇成功與否和產量高低的重要因素,雜菌汙染嚴重時,還會造成栽培失敗。因此必須認真做好防雜工作,防患於未然。猴頭菇生產中常見的雜菌汙染原因有:

  • 1) 菌種不純,隱性汙染。接種後接種部位出現汙染。其防治方法是選用優質菌種。
  • 2)滅菌不徹底。滅菌不徹底會出現整個袋子的上中下部同時出現汙染。姍冶方殖踱、時間。
  • 3)袋子破損:破損的部位出現雜菌汙染。其防治方法是裝袋、搬運過程注意輕拿輕放。
  • 4)接種汙染:由於接種時,消毒不徹底或操作不當引起。其防治方法是嚴格消毒,規範操作。
  • 5)高溫髙溼:發菌時,袋溫過高,超過30℃,加之溼度大引起。其防治方法是適溫發菌,降低溼度。
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3.2 猴頭菇畸形類型及防治

3.2.1 珊瑚狀叢集 猴頭菇珊瑚狀叢集的發生原因是培養料配置不恰當,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因此在配料時不要混人松、柏香樟等樹種木屑及其它有毒化學物。並注意通風換氣。

3.2.2 光禿型 水分溼度管理不善,會使部分猴頭菇產生光禿無刺型猴頭。因此要加強水分管理,保持85%~90%的空氣溼度,同時加強通風,又要避免空氣直吹子實體。

3.2.3 色澤異常型 溫度溼度過低是猴頭菇發紅的主要原因。因此,培養期間,保證合適的溫、溼度是防止菇體發紅的有效措施。

猴頭菇栽培模式,前期準備,及畸形菇防治

4 總結

通過對塑料袋大棚栽培猴頭菇新模式的推廣引用,得到了如下顯著的效果。一是,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由過去的手工裝瓶到如今的機械化裝袋,人均每天裝料量由150kg上升到600kg,生產效率提高4倍多,降低了勞動力生產成本。二是,提高了出菇大棚設施面積的利用率,提升了猴頭菇品質,增加了菇農收人。採用大棚立體上架栽培模式後,單位面積培養料增加了,這就提高了大棚面積的利用率,節約了土地資源,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出比。由於大棚的溫度、空氣、光線更容易控制,因而,猴頭菇的品質也得到提升,菇農的經濟收人也顯著增加,由過去的一棚(240㎡)收人1.5萬元增加到2萬元。通過對新模式的推廣,全縣猴頭菇的生產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對發展全縣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人、建設現代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